查看原文
其他

婺城做优治水文章出圈啦!中央省市媒体齐关注→

婺城发布 2024-01-19


连日来,《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金华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关注婺城治水成效,展现婺城人水和谐美丽画卷。

人民日报
8月23日,《人民日报》19版:《浙江金华多措并举做好治水文章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金华婺城琅琊镇白沙溪畔,远山含黛,林海连绵。作为浙江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白沙溪三十六堰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白沙溪上游的金兰水库,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承担着向百万市民供水的重任。关停搬迁周围的养殖场、设立水情水质监测点……琅琊镇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

护好一泓碧水的同时,如何让好生态创造更多价值?

走进琅琊镇山后金村,映入眼帘的是上千亩的冷水茭白田。“水田温度常年保持在25摄氏度,加上极佳的水质,咱们的茭白口感好,又脆又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村里的种植大户金小彩说。

琅琊镇镇长胡精麟说,依托金兰水库优质水源,山后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冷水茭白特色村。当地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三十六堰优选”农产品品牌。202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83亿元。

金华市婺城区白沙溪琅琊段,

水清岸绿,景色宜人。(黄诗媛 摄)

从山后金村出发,走上几里,便到了徐联村。一座现代化的饮用水工厂生产车间里,金兰水库汩汩流淌而来的溪泉水,通过过滤、灭菌、灌装等程序,成为瓶装饮用水“金琅山泉”。

这里每年可产优质天然饮用水35万吨。目前生产、销售岗位已吸纳就业30多人,每年每人增收四五万元。

金兰水库脚下的浩仁村,水系纵横,廊桥迂回,一派田园风光。当地与周围村镇合作,在发展乡村旅游观光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农事体验,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白沙溪冰泉堰附近水域,琅琊镇水上运动中心已初具规模,电动冲浪比赛等如火如荼……

“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我们在持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胡精麟说。今年以来,琅琊镇已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全镇民宿、餐饮等行业持续增收。


浙江日报
8月24日,《浙江日报》14版:《悠悠碧水 婺城有方》。

8月8日上午,从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会上传来喜讯,金华市婺城区被授予2022年度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市、区)“大禹鼎”银鼎,这是该区第五次获得全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

婺城因水而生、依水而建、顺水而兴,作为金义黄金主轴的重要节点,也是文化礼仪之邦、仙山秀水之都。近年来,婺城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按照水岸同治理念,以打造浙中生态廊道为目标,筑牢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助力水经济、传承水文化,描绘了一幅水清、岸绿、景美、民富、城兴的生态宜居“全景画卷”。

金兰水库 婺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硬核治理 以水兴城

天色向晚,晚风吹拂四周。在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的白沙溪畔,不少游客在品尝农家菜之余,循着波光粼粼的溪水游赏散步。

“早些年,水面尽是水葫芦,四处漂浮的垃圾更令人避之不及。”为了让村庄旧貌换新颜,村党支部书记柯建康带着党员干部下河打捞垃圾,并对河道进行全面排查清理。伴随“五水共治”“浙中生态廊道”等系列项目的跟进实施,村里的河流干净了,人心也凝聚了。

美丽蝶变的新昌桥村是婺城“五水共治”的“见证者”“经历者”。自2013年浙江省拉开“五水共治”的帷幕以来,婺城区全面推进治水工作,实行挂图作战、倒排时间、销号管理,并从金华最脏最臭的长湖入手,打响“五水共治”的第一枪。

通过落实完善“河(湖)长制”,健全“一河两长”“一河两员”责任体系,统一开展全域河长巡河活动。

建立河湖档案、安装视频监控……重点做好水质监测工作,强化数字赋能,全面提高河湖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22年,婺城区地表水区控断面III类水以上占比从46.87%到100%。这些年,先后打造了白沙溪、武义江、雅干溪、金华江等省级美丽河湖4条,莘畈溪等市级美丽河湖1条。

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上,统筹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实施项目1万多个,完成806个生活小区、18个乡镇(街道)、5个工业园区、5000多家工业企业、2000多家“六小”行业、200多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治水成效不断提升。

目前,这里的水质位列全国三甲,五夺治水“大禹鼎”,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连续13年获评全国十大宜居城市。

放眼全区,颜值不断焕新的一条条河流,清澈宛如碧玉丝绦,环绕着婺城大地,美不胜收。

踏浪婺江 叶国平 摄

全域发展 以水促旅

围绕着这一泓好水,婺城不仅做优“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还要谋划“水经济”。

激情盛夏,高温“点燃”了乡村旅游。集生态养殖、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成了网红打卡点;望山隐庐描绘了“诗意栖居”的慢生活图景;清塘湾露营基地再现“金华小千岛湖”景致;新昌桥蝶变成了滨水乐园……创建白沙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创成梅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诗意盎然的山水诗画长卷缓缓展开。

据统计,2022年,婺城全区接待游客342.4万人次,收入46.7亿元,乡村旅游收入4.05亿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

这里,大力发展小水电经济,探索“国资统筹”的集约化管理新路径,为全国绿色小水电创建工作提供了示范样板。

衢江婺城段航运开发工程通航,婺城港区罗洋作业区一期已完工、乾西作业区正在加快建设,“浙中黄金水道”重返婺城。

好水灌溉,孕育出富硒大米、富硒水果、冷水茭白、清水鱼养殖等致富产业。现代化饮用水工厂屹立绿水青山间,清洌的婺城水走进上海等大城市。

如今,生态优势正是婺城的发展优势。省运会皮划艇赛、中国山水四项公开赛、全国钓鱼人运动会、全国电动冲浪板锦标赛等诸多大型水上赛事纷纷落户,推动“赛事+社交+电商+制造”跨界融合。

燕语湖垂钓大赛 吴潮宏 摄

更替传承 以水化文

近日,中国首部山水人文电影《白沙溪》全球首映式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华夏厅举行。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电影将白沙溪畔的人文、自然与非遗娓娓道来,从人文视角展现水墨婺城的时代画卷。

白沙溪的故事,还得从1900多年前说起。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将36人韬迹隐退来到辅苍(今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了解到此地土壤肥沃但旱涝频发,遂勘察地形,在沙畈乡的高儒村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从此拉开了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设的帷幕。

新中国成立后,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库和金兰水库,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供水保证率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库、堰、渠形成了白沙溪的一个灌水体系,灌区面积达27.8万亩。

时和岁稔,在三十六堰的滋养下,金(华)兰(溪)汤(溪)三角地带,不仅农业生产长足发展,水上航运蓬勃,这方水土上的三百六十行也因之兴盛。

2020年12月,白沙溪三十六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了婺城又一张世界级“金名片”。

涓涓细流倾泻而下,留给沿岸百姓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文化内涵,还有精神力量。

卢文台率众人在崇山峻岭中垦辟田畴卢畈,利用南山丰富的木材、毛竹、卵石等材料修筑白沙堰,靠着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种种困难,把荒芜之地变成南山粮仓。千百年来,这种精神也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白沙人民迎难而上,传承光大治水之魂。

水逶迤而清深,山连属而秀拔。在绿色发展的大道上,婺城人也将一如既往,阔步前进,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金华日报
8月24日,《金华日报》头版:《婺城持续推进治水 催生美丽蝶变》。

在婺城区白龙桥镇新昌桥村,沿着白沙溪巡河检查,是村级河长柯建康这些年的日常。10多年来,他无数次走过这段白沙溪沿岸,见证了白沙溪的美丽蝶变。

来到金兰水库,只见水面碧波荡漾,青山苍翠欲滴。这里是市区百万市民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得益于优质水资源,与水库相邻的琅琊镇山后金村种植的冷水茭白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而在该镇徐联村,一座现代化饮用水工厂屹立在绿水青山间,汩汩优质水通过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灌装成瓶装饮用水。

从白沙溪到金兰水库,一汪好水记录着婺城全面深化“五水共治”、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蝶变。自2013年我省拉开“五水共治”序幕以来,该区全面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剿灭劣V类水、“污水零直排”、水生态修复、“美丽河湖”创建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今年,该区已5次蝉联全省“五水共治”最高奖“大禹鼎”。

10年来,婺城不断健全“一河两长”“一河两员”“一口双哨”责任体系,配套河长管理、巡河、考核、督导的一体化智慧治水平台,及时有效解决一批涉水堵点。“水墨琅琊、世遗小镇”成为我市唯一一家入选2022年省第一批“水之旅”精品路线,全区Ⅲ类以上地表优质水达100%,是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做好治水文章,婺城也从一些细微之处下功夫。这几天,城东街道通园溪旌孝街社区的居民们都在关心一件事——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项目。

“这一段污水管网的承载能力早已跟不上需求,尤其是一下大雨,污水外溢现象频发,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婺城区住建局市政服务中心主任庄献民介绍,通园溪区块是今年婺城“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连片面积最大、提升改造难度最高的典型项目,为最大程度降低对居民出行、生活的影响,该项目采用传统工艺和非开挖顶管工艺结合,将在今年12月底完工。

近年来,婺城推行“3+”改造模式,统筹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总结提炼“运维先行全程介入”工作法,促进“五改、管改、污水”有机结合,截至目前,已完成806个老旧小区改造,有效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近5年来,婺城累计投资4.8亿余元实施农村饮用水改造,涉及163个村,惠及23万人口,全面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此外,依托生态廊道主题功能区项目建设和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婺城吸引和承办了中国燕语湖垂钓大赛、中国山水四项公开赛等诸多赛事,推动“赛事+文旅+电商+制造”跨界融合,让“水经济”成为婺城乡村旅游最受青睐的项目。据悉,2022年,婺城共接待游客342.4万人次,收入46.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4.05亿元,实现因水而兴、因水而富的生态梦。



来源丨人民日报 浙江日报 金华日报

编辑丨张妙娟

审核丨方   婕

监制丨孙武斌

近期热点(点击标题查看)>>>>10项举措!身份证33开头的速看!
>>>>馋哭了!婺城这个美食拿了省级金奖,你吃过吗?>>>>挺进“新蓝海” ! 这家婺企底气何来?>>>>婺城+3,省级名单公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婺城做优治水文章出圈啦!中央省市媒体齐关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