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尖峰山丨一杯举岩蕴新香

婺轩评 婺城发布
2025-01-01


连日来,婺州举岩茶已进入开采期,北山鹿田村的采茶工们,一大早就上山忙碌了。鹿女湖畔的茶园里,又热闹了起来。
春尝一口鲜,婺州举岩是不少婺城人欣享的“春日限定”。2022年11月29日,婺州举岩茶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之一,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举岩茶俨然成为婺城的一张“金名片”。
传承千年的婺州举岩,以其“色泽嫩绿清亮、茸毫银中显翠、汤色浅黄如乳”为茶客称道。一片片举岩茶叶,不仅是茶农勤劳致富的依靠,也是婺城山水人文的集中显现,更是婺城生态茶产业的一方瑰宝。
今天,我们且来围炉品茶,闻一缕新香,话一话举岩。

婺州举岩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久远的茶品之一。因其产茶之地有玲珑巨石,巨岩重叠,犹如仙人举岩,故而得名“举岩”。

童锡麟 摄
在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的《茶谱》中载有明文,“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此后,“斤片方细,煎如碧乳”成为世人口中举岩茶的最主要特点。因而,婺州举岩又被称为婺州碧乳茶。
到了宋代,著名文献学家吴淑的《茶赋》中描述举岩茶为,“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可见,在宋时,婺州举岩已被列为全国茶苑中的名品。

自明代始,金华每年向朝廷进贡举岩茶若干,且一直沿袭至清道光年间。举岩茶也是在明时,发展至鼎盛,不仅见诸于各名家的典籍文章,民间的传说故事也十分繁盛。

新华社 摄

明代李时珍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中记载,“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金华之举岩,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思想家方以智《通雅》中载,“婺州之举岩碧乳……此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此外,黄一正《事物绀珠》、詹景凤《明辩类函》、顾元庆《茶谱》、许次纡《茶疏》均把婺州举岩茶列为当时的名茶之一,不胜枚举。

在婺城民间,举岩茶的传说故事流传颇多,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明太祖朱元璋与举岩茶的传奇故事。传说当年朱元璋攻打婺州,一时久攻不克,军中士兵又遭眼疾肆虐。后得黄大仙托梦:北山有“举眼茶”可治此疾。第二天,朱元璋果然在湖滩巨岩旁发现茶树,制成茶后给将士服用,“茶”到病除。不日,朱元璋点将攻城,以托举岩石选决先锋大将,此后很快便攻下了婺州城。朱元璋登基后,仍念“举眼茶”之功,又有感于举石决将,就将“举眼茶”更名为“举岩茶”,并亲笔题写“婺州举岩”茶名,且将其列为贡茶。

“举岩”是否真为朱元璋改名,现已无从考证。然而为了纪念这段传奇故事,如今在鹿女湖的湖滩边确然矗立着两块巨岩,其上书写“婺州举岩”遒劲四字,岩石镌满岁月风痕,望之令人神往。

岁月沧桑,物事迭变,到了清末民初,婺州举岩的制作技艺几近失传。直到1979年,经过多方长期努力,这一古老名茶才开始恢复生产,并在随后的全国供销系统茶叶评比中连续三年位列浙江省四大名茶之一。

周金权 摄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又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特别在当地人的情怀中,很难找到替代,婺州举岩便是如此。由古及今,举岩茶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从中亦可窥见婺城的历史痕迹;而流传的诸多故事,又寄托了婺城百姓对举岩茶独有的情感和偏爱。

婺州举岩色泽银翠交辉,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甘美。然而如此好茶,何以独产婺城?这自然与婺城独特的山水环境密不可分。

吴潮宏 摄

“北山有佳茗,采自云雾间。奇岩仙人举,名茶千古传。”一首小诗,道出了婺州举岩“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真谛。暮春的北山,山水清明,花红柳绿。此时,婺州举岩产地北山鹿田村正发挥着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着每一株举岩茶树,确保每一片茶叶都能集聚足够的养分,涵养极致的香气。

鹿田村一带,群山起伏,峰石奇异,树木葱笼,云雾茫茫,海拔在600—1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昼夜温差大。年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无霜期250多天。曾有“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的诗句,说明此地经常出现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丽蒙蒙,室内暗淡无光的特殊景象。

如此山高、林茂、云多、雾重、雨多、泉清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出产举岩茶特殊的生态条件,再加上土壤肥沃,腐殖丰富,非常有利于茶叶中芳香物质、氨基酸等成分的集聚。这一系列有利的地理因素造就了超凡脱俗的婺州举岩,使其独步天下。

抬头观青天白日,举手弄云舒云卷。在层峦叠嶂的北山之巅,站立鹿女湖畔,松风阵阵,竹影婆娑,湖水波光粼粼,茶园清香四溢,宛如仙境,令人人心旷神怡。白云之上,净土一方,北山之巅,举岩茶壤。

而在茶行业里,有一句话叫“好茶是做出来的”。好茶得之于天地,也产自于匠心。婺州举岩的独到,不仅得益于婺城优良的山水条件,更有赖于无数代茶农茶匠的精心培植和苦心精研,举岩采制工艺几经更迭,最终成型。

宋、元时期,用蒸青方法制作成举岩团饼茶,明代改蒸青为炒青,制成散茶。清末举岩茶濒临失传,20世纪70年代后,又得以重生。直到2005年,婺州举岩茶的商标持有人——浙江采云间茶业公司在原有的制茶技艺基础上,汇集茶界领域的诸多专家和企业的生产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后,才最终确定了优化后婺州举岩的制作技艺流程和茶叶的干茶外形。

举岩茶的采制堪比“绣花”。特级鲜叶原料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一、二级茶采一芽一叶至二叶初展,鲜叶要求大小均匀完整,同时又讲究三“不采”:不采带蒂头、不采鱼叶、不采病虫叶。

炒制以炒为主,炒焙结合,分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等各道工序,对温度和手法也有极高的要求,6万个芽叶往往只能炒制大约一公斤干茶。如此制出的举岩茶才有外形蟠曲紧结、色泽绿翠显毫、香气清香持久的特色。

徐昱 摄
为了确保举岩茶的品质,婺州举岩制作技艺第十八代传人潘金土曾介绍,婺州举岩茶,一般在每年清明至谷雨15天时间内采摘。之后对茶树进行重修剪并封园。一年要用350天的时间来养育来年的新茶。

一杯举岩蕴新香,茶香回味间,感受到的不光是婺城的山清水秀,更有婺城茶人的精益求精和灼灼匠心。

时至今日,婺州举岩几经发展,已获得多项荣誉。2006年成功申报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成功申报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婺州举岩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以婺州举岩为代表的婺城茶经济近年来也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区现有茶园2.2万亩,茶叶总产量约1900吨,随着其他茶类快速发展,也逐步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红、白茶等为补充的品类格局。

诚然,婺州举岩有着悠久的历史,茶品质出众,所获各类荣誉也不在少数,但相比杭州龙井、云南普洱、武夷岩茶等享誉中外的名茶,仍存在较大差距。产量少、市场认知度相对欠缺、文化挖掘利用不够充分等制约婺州举岩进一步推陈出新、声名远扬的瓶颈也日益凸显,不少短板亟待改进提升。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茶”统筹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婺城优化发展以婺州举岩等为代表的婺城茶经济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茶产业是发展茶经济的基础,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婺茶产业体系尤为关键。以婺州举岩为例,应大力推进举岩茶园建设,将鹿田村一带海拔较高地区打造成婺州举岩专业生产基地,并逐步提高高标准茶园规模。同时,改进举岩培植技术,在海拔较低地带推广举岩茶产区,通过宜机化改造,扩大举岩茶产量。好产业得有龙头带,因而还要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茶场为基础的现代茶产业联合体,打造一条完整的举岩茶产业链。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举岩茶的魂之所在,如何让举岩茶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婺州举岩如同龙井之于杭州一般,成为婺城的代名词,是其更上一层楼的必经之路。“守正创新 文化兴茶”是关键一着。举岩茶历史文化资源犹如金矿,需不断挖掘、开采。而后,则要丰富对资源的利用形式,如文化讲堂、技能大赛、茶艺体验,科学合理地分步开设符合婺州举岩品牌形象的专营店或博物馆,令举岩茶不间断地进入大众视野,提升举岩茶的认知度和体验感。在潜移默化中,使婺州举岩成为婺城街头巷尾的“老生常谈”。
如果说,婺茶经济发展以茶文化为魂、以茶产业为基础,那么茶科技就是内生动力。婺州举岩茶生产效率的提高、培植条件的优化、茶树的新品类开发等,无一离得开茶科技的创新驱动。因而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强合作,利用数字化改造成果等都显得尤为重要。科技驱动发展,人才支撑科技。在发展婺州举岩过程中,需要科技专家,同时也需要行业翘楚来不断传承举岩茶的技艺。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不断推广婺州举岩的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认识、熟识、传承婺州举岩,婺州举岩才会生生不息。
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载浮载沉的婺州举岩茶,记录了婺城历史,寄寓了百姓生活。相信在婺城一代代茶人的不懈努力下,婺州举岩定能蓬勃发展,屡焕生机,茶香深邃且悠长。



编辑丨张晓君
审核丨陈   婷
监制丨孙武斌近期热点(点击标题查看)

>>>>婺城人,这笔钱免了!

>>>>又来!婺城人,今天请早点回家!

>>>>婺城两大重点项目,开工!

>>>>3月份垃圾分类“红黑榜”,看看都有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婺城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