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也喝酒?》好上师的检视清单 【宗萨仁波切】
不太情愿教导
你应该特别注意那些不是很热切地想要成为你的根本上师的人,他可能比那些野心勃勃的人还更具有根本上师的功德。通常,不太情愿教导的人,往往是最佳的老师。
具容忍心
许多上师都说他们直话直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经过滤,也没有任何禁忌。但如果他们是这样的人,就应该要有容忍之心,就应该勇于承担。
但通常的状况是,喜欢批评别人的上师,都不太能容忍别人对他的批评。有个检视的方式,是看看上师怎么处理对他不利的报道。上网查看一下,这位上师有没有被报道过丑闻?如果有的话,他如何反应?
看一个人对于世间八法——也就是赞誉与讥毁、收获与损失、名誉与无名、快乐与痛苦——如何处理,就很容易看得出来他是什么样的人。
博学
我们既已身处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福德又仅止于此,坚忍力和心灵追寻能力又相当薄弱,因此只好依赖学术成就这种外在的指标来评判上师。对佛教的各种传承与部派都博学又尊重的上师,对弟子而言特别有效。
即使他们没有时间对各种学派或传承做过彻底的研究,只要他真正尊重其他传承而不只是口惠,那么对弟子而言,至少是相当有利的资源。当这种上师发现弟子需要某种他所不能提供的教法时,可以替他们指出正确的方向,就像足科大夫把头痛的病人送去精神科治疗一样。
但是,许多有门户之见的上师,常会坚持给弟子治疗脚痛的药,而不给头痛药,因为这是他们仅有的。如此一来,可能会造成很不幸的后果。
学术训练是上师非常重要的品质之一,这也是最容易查证的。反之,要知道上师经由直觉、思维或修持的成就有多少,就比较困难。学者型的上师会很愿意开示有关见地、修持与行止的主题。如果上师口才好,至少弟子们可以分析得比较快,比起完全不说话的上师来得好。如果上师没有下过太多研读的功夫,他可能就会逃避弟子有关经典的问题,或顾左右而言他。
因此,初学者应该经常询问有关经典及释论的问题,大胆一点的,还可以询问上师研读过哪几本典籍。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关于中观与波若波罗密多的闻、思、修。
对佛法缺乏理解的上师,通常只会强调各种仪式,例如做烟供、水供、火供或进行复杂的大黑天修法等。他们不会教导【见、修、行】,只教导【行】。结果,弟子们珍贵的生命,就这么一点一滴的浪费掉了。
另一方面,如果上师过分强调空性的见地,也会让弟子失去对【修】与【行】的重要性。弟子可能因而不重视因、缘、果,或认为:【反正一切都是空性,我爱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不需要点灯,不需要做大礼拜,不需要修法,也不需要吃素。】
如果上师不强调菩提心,他可能就会剥夺弟子利益他人的福德。同样的,如果上师只强调修持需要执着的【止】,却不教导修持非执着的【观】,他可能就会剥夺弟子接触见地的开放、广阔、自由、任运与不造作的修持。但是,如果上师一开始就教导非执着的修持,却不强调【止】何种可以调服自心的基础修持,那么弟子修持的清新度就会折减。
在任何时候,上师都需要善巧地平衡智慧与方便,否则就无法饶益弟子。通常,博学的上师明显地比较具有这种技巧。
严守纪律
要判断上师持守纪律的程度多少,几乎不可能。我们可以问:“他们实践了多少他们所说的?”“他们言行一致吗?”但这是很难确认的事。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某人的成就如何。
目前,你可以试着观察他对众生有多少的关怀,例如,他们花多少时间在利益他人?多少时间在担心自己?此外,他们有多仁慈?这是最重要的特质,但终究也是最难判断的。
我们学习的对象,至少应该看起来像在修持禅定。上师若是看起来在修持,会让我们激励;上师若是戒行清净,会让我们敬畏。然而,可能有人会问:如果你认为上师已经圆满怔悟,为什么他还要修持?我们可以如此理解:上师在教导我们如何修道,一如大厨师指导弟子如何烹饪。见习厨师看着大厨做出无可挑剔的美食之后,他们可以根据大厨师的示范来自我练习。
点击查看本平台近期推文:
松原母羊下跪视频火爆了,在各大佛群疯传, 让人们不得不再次回顾动物种种下跪"事件"
微电影|《西藏度亡经》一个灵魂不灭的重要文献,一个49天生死的故事
50年坚持用垃圾造豪宅,他家房子从不交水电费!这个老炮儿建筑师,给了全世界灾民生活的希望!
你须将“理论”付诸使用,绝不能使它成为你夸耀的一种工具!【秋阳创巴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