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96岁老太太,种下一座“金山”
她种下了一座“金山”
——记全国绿化模范靳月英
35年前,靳月英在荒山上种下了第一棵柏树。
从那时起,祖孙4代接力,
村里先后有13个人参与,
在8架山19面坡上种下了23万棵树木,
并感召全县10万人
在绵延28公里的200多座山头上,
义务植树、绿化荒山。
如今,山绿了,水清了,
鱼泉村周边的景色越来越美了,
乡亲们都称赞靳月英带领大家种下了一座“金山”。
▲盛夏时节,淇县黄洞乡夺丰水库两岸陡峭的山坡上,柏树青翠欲滴,接连天际。96岁的靳月英用35年的坚持,在巍巍太行铸造了一座绿色的丰碑。
7月12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靳月英老人的家——淇县黄洞乡鱼泉村时,她正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
“天太旱了,收麦子的时候到山上瞅了瞅,柏树长得还不错,杏树没结几个果,去年那一片杏树可是收了1000多斤呢!”说起她种的树,这位96岁的老人思路清晰,满是皱纹的脸上流露出一丝遗憾。
看着眼前这位驼背瘦弱的老人,
很难想象就是她用
柔弱的肩膀、35年的坚持,
在巍巍太行铸造了一座绿色的丰碑。
初心——
“看到外面的山上 都是绿莹莹的,怪好。再看看俺这儿山上哪儿都光秃秃的,心里很不好受。当时国家号召绿化荒山,咱是党员,得干点啥,就这样,我想起了上山去种树。”
在黄洞乡鱼泉村东南方向的白龙山上,成片的柏树像一排排士兵一样从山脚站到山顶,细的有脚脖子粗,粗的已经超过了一把。这是靳月英种下的第一片树林。
到白龙山上栽下第一棵树时,靳月英已是61岁。那时,她已经是一个很有名的模范人物。
1942年,靳月英19岁时,八路军来到了鱼泉村。丈夫冯清海加入了八路军武工队,她加入了妇救会。1947年3月,在掩护部队撤退的战斗中,丈夫不幸牺牲。那时,儿子冯小锁才8个月。
解放后,靳月英当过村妇联主任、副大队长、副社长、副乡长和村党支部委员,一直干到61岁才退下来。那些年里,她在村里修渠造田,割草拾粪,为部队捐赠慰问品1万多份,价值10多万元。全国拥军模范、全国绿化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在她的人生历程中,曾100多次受到党和政府的嘉奖,其中先后7次赴京参加全国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4年,“八一”建军节,靳月英进京参加拥军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我去了万寿山,看到的是满山的树林;回家的火车上,看到外面的山上都是绿莹莹的,怪好。”时至今日,老人依然对当年那趟旅程记忆犹新,“再看看俺这儿山上哪儿都光秃秃的,心里很不好受。当时国家号召绿化荒山,咱是党员,得干点啥,就这样,我想起了上山种树。”
鱼泉村地处太行山,属浅山石灰岩地质,石头多、土壤少,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很多地方连荆棘都难见到,栽树能活?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要能种活,才怪!家人、邻居不理解。有人说她傻,也有人说她逞能。
靳月英脾气有点倔,下定决心的事,非干成不可。从北京回来的第二天一早,她就扛起镢头,带上干粮,掂着水葫芦上山了。
从此,春夏秋冬,荒山上多了一个瘦小老太太的身影,或弯腰刨石,或担水浇树……
▲世纪90年代,靳月英在大鳌山植树时坐在石屋前吃干馒头。
资料照片(翻拍于靳月英荣誉室)
在石多土少的山上种树,甭提有多难。白龙山上,放眼四周,满是坚硬的石头。站在六七十度的陡坡上,一镢头锛下去,虎口震得生疼,而山坡上只留下一道白印。就这样一镢头接一镢头砸,乱石逐渐松动。她把撬起的石头一块块码起来,垒成一个个围堰,中间填上土。土不够,她就背着箩筐从石缝里一点点往外抠,再一把把填进坑里。一个个用石块垒起来的树坑像鱼鳞一样整齐排列,大家就形象地称之为“鱼鳞坑”。
▲“鱼鳞坑”
累了,她就坐下喘口气;饿了,就从布袋里掏出干粮吃一点儿;渴了,就拿起水葫芦喝几口。风大的时候,站不稳,她就跪在石板上刨。雨雪天,她把毛巾往头上一搭,遮住额头,不让水流到眼里。烈日下,擦把汗,毛巾都能拧出水。
最初,一天下来,也只能垒好两三个坑。即使这样,到了第二年春天,陡峭的山坡上竟然被老人挖出了层层叠叠200多个“鱼鳞坑”!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刚栽下树苗,又恰恰遭遇大旱,老天干瞪眼就是不下雨。看到新栽的树苗耷拉着脑袋,老太太心急如焚。
怎么办?“从山脚下的水库里担水浇。”靳月英回忆,“不能眼看着树苗旱死。”
往山上担水,谈何容易?坡陡路不平,年轻人一不小心还可能摔倒,别说60多岁的靳月英了。
但这点困难,对下定了决心的靳月英来说不算什么。每天,她挑着30多公斤的水桶,踉踉跄跄、一步一挪地上山浇树,一趟下来筋疲力尽。
一天中午,靳月英一脚打滑没踩稳,人翻水洒,水桶丁零当啷滚出十几米,一只手臂磕破了一大块皮,鲜血直流。
老太太气得坐在地上委屈地哭。靳月英回忆:“我哭哭就不哭了,我对自个儿说,又不是别人叫你干的,你自己要干,有啥委屈的!”擦干泪,用毛巾缠住手臂,捡起水桶,靳月英继续下到水库边担水上山。
那年虽然大旱,
但靳月英竟然奇迹般地
种活了170多棵柏树。
路过那片山坡的村里人忽然发现,
那片荒凉的不毛之地泛起了一片片新绿。
有了成功的经验,靳月英种树的劲头更足了。为了种树,她想尽了一切办法。别人家自留地里种庄稼,她家地里种的是树苗,柏树、花椒树、杏树都有,柏树籽是山外采来的,花椒籽、杏核是平日里收集的。
下雨了,别人往家里跑。靳月英家的人却是从家里往外跑:到地里挖树苗,背到山上,趁着雨水种树。
接力——
“我生了这个心了,非干不可!”“种树这活儿一辈子都不能丢,这一辈种完, 下一辈得接着种,这片山 种完,还有下一片。”
“打记事起,俺一家人都在山上种树。”靳月英的孙女冯树香回忆,“俺兄妹几个,从小就整天跟在大人屁股后头,帮着捡石头、扶树苗。”
当初,儿子冯小锁也不理解母亲,也没少劝。有一天,天色已晚,也没见母亲回家,小锁赶紧去找。到山上时,却看到母亲半躺在山坡上。原来那天傍晚,靳月英一步没踩稳,在山坡上跌倒,摔折了胳膊,疼得站不起来。被背回家的路上,靳月英自言自语:“别树没种成,把命搭上了。”可回到家,她又说:“命搭就搭了吧,总算干了点事。”
经过这一次,冯小锁更担心母亲了,不敢再让老太太有一点儿闪失。知道劝不住,于是他干脆每天跟着母亲一块儿种树。
从靳月英家走到白龙山需要半个多小时,为了多干点活儿,靳月英中午不回家,儿媳妇刘小荣负责送饭。
三伏天,光秃秃的山上连个凉荫都没有,石头被晒得烫手。
大中午,送饭的时候,刘小荣看见太阳底下,婆婆枕着镢头、裹着毛巾睡着了,身旁水桶里还有半桶水。“当时,心里一酸,泪可下来了。”刘小荣说,“心疼俺娘,我也跟着上山种树了。”
▲白龙山上,靳月英用来歇脚的 一处小石屋。
靳月英年纪更大了,挑不动满桶水,就半桶半桶往山上挑;使不动大镢头了,就让儿子打了把小镢头。
渐渐地,孙子、孙女、重孙也跟着上了山。重孙冯超记忆里,小时候基本上是在山上度过的。天刚蒙蒙亮,他们就把猪圈、鸡圈的粪担到水库边,再一船船运到对岸,背上山坡,再一捧捧埋到树坑里。有时候粪不够了,就走街串巷去拾。
“俺兄妹五个的名字都跟种树有关,树青、树香、文青……”冯树香说,“俺奶奶说,起名就是盼着光秃秃的山早点儿变绿。”
在靳月英的影响下,1985年开始,王小六、王付林、靳守印、靳狗妞、杨东庆等13位村民也先后上了山,组成了“靳月英八一造林队”,跟着老太太种树。
▲当年靳月英用来喝水的葫芦, 一直被家人珍藏着
说起跟着靳月英上山种树,今年74岁的王小六仍感慨不已:看着她一个人上山种树,怪可怜,也很感动。有一次我问她,你吃干粮、喝凉水,在山上种树,图啥哩?老太太说:“我生了这个心(下定决心)了,非干不可!你们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我就一个人干。”
粗算下来,靳月英带领家人和乡亲,在8架山19面坡,共栽种了21万株绿化树和2.2万株经济林木,其中有花椒树、杏树、柿子树、核桃树等。
靳月英常对子孙说:“种树这活儿一辈子都不能丢,这一辈种完,下一辈接着种,这片山种完,还有下一片。”
这两年,只要身体允许,靳月英还时不时让孙辈们把她送到山上,摸摸自己当年亲手栽种的树,再看看远处山坡越来越浓的绿。
靳月英带领家人和乡亲们种树的事儿,渐渐在淇县传开了。很多单位组织人员来到鱼泉村,学习靳月英的先进事迹。在靳月英精神的感召下,1995年春天,一场全县动员、全民参战的灭荒行动在淇县展开。
▲1995年春天,北起小柏峪、南至云梦山,纵向绵延28公里的200多座山头上,红旗飘扬,人头攒动,镐锨铿锵。10万人安营扎寨,吃住在山上,“向靳月英学习,向太行山宣战”,开展义务植树。资料图(淇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当时全县共有22万人,几乎一半人参加了植树,满山遍野都是挖坑栽树的人。”淇县林业局副局长高玉中说。
刚开始,一些人对能否把树种活还存有疑虑:太行石板岩,山石横着长,自古不长树,栽树能栽得活?县里组织大家学习靳月英种树法,靳月英的孙子孙女们现场示范,带领大家挖坑、种树。高玉中说,即使到今天,机械发达,太行山上种树还是靳大娘的方法最管用。
经过一年奋战,
淇县近20万亩荒山上绿意盎然。
当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决定,
把全国植树造林现场会放在淇县召开。
时任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登上云梦山顶,
遥望漫山遍野的鱼鳞坑和一株株新植的幼苗,
连说:“一看‘目瞪口呆’,
二看‘心潮澎湃’,
三看禁不住把大拇指竖起来。”
▲夺丰水库
“金山”——
35年前的荒山现在 全绿了,2.2万株经济林 早已挂果。淇县的绿化率由当年的3%,提高到现在的36.6%,山区更是高达60%以上。
前几年,靳月英还经常迈着碎步,来到3里地外的“八一拥军纪念林”,拔拔草,用手量量树长多粗了。如今身体越来越虚弱,她还是放心不下她的树,时不时让孙辈们把她送过去,看看树有没有被动物拱,有没有被娃娃折……
侧柏长得慢,得上百年才能成材。靳月英不着急:“35年前的荒山现在全绿了,不才四辈子人嘛!”
▲记者采访靳月英。
靳月英种下的2.2万株经济林早已挂果见效,每年杏成熟时节,她把收获的杏卖成钱,用来支付护林员的工资。香椿、花椒、核桃该摘了,她让人上山采摘,一半给采摘人,另一半换成钱,资助村里的贫困户。
当年土薄石厚的荒山秃岭如今树木葱茏,处处迸发着勃勃生机。淇县的绿化率由1994年的3%,提高到现在的36.6%,山区更是高达60%以上。
“靳大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驻鱼泉村第一书记张朝祥说。目前,村里按靳大娘的方法在山坡上种植的花椒树已达800多亩,60多户村民仅靠卖花椒每户年收入就能达到三四千元,多的能上万。靠经济林和村里建设的卫星工厂,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今年年初,他们还向上级争取资金17万元,把水引到了村西南的山头上,解决了2000余亩荒山的造林用水问题。“明年这座山也会绿起来。”张朝祥说。
如今,冯超已成为鱼泉村所在黄洞乡的副乡长,主管扶贫。他记得,太奶奶种下果苗时,逗他说将来杏啊、柿子啊有多好吃。如今这些树早已挂果,真像当年说的。“后来他带乡亲们上山种的花椒、核桃如今也见钱了,不少人家每年单花椒就卖数万元。”2019年,他们配合林业部门,还在黄洞乡试验了无人机飞播造林,“比过去漫撒精准多了”。
冯树香说,奶奶年纪大了,但仍闲不住。每天清晨,她都会走出家门,步履蹒跚地在村里走走,看到饮料瓶等废品就捡起来。
其实,老太太更多的是在眺望远处的青山。
“这辈人多好!自打出生,看到的山都是绿的!”老太太说。
“靳大娘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座座青山,
更是一座座金山,她不忘初心,
几十年如一日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这种精神,
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淇县县委书记王海涛说。
来源:鹤壁日报
编辑:栗阳
总值班:霍海洋
欢迎加樱花小编微信:hbxww0392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还可以进全民拍客-我在现场微信群
这里给你好看!
小编等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