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敌三撂倒仨鬼子……鹤壁96岁老英雄的战斗经历惊心动魄
闫发雨,男,1923年2月出生于河南滑县,1941年8月入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淮海战役、平汉战役、羊山战役和大别山战役等,曾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7年到鹤壁市交通运输局工作。
“没有粮食和武器就去敌人手中抢,
用他们的武器去和他们干,
你越不怕死敌人就越怕你,
即使把命丢了骨气也不能丢!”
8月18日,
96岁战斗英雄闫发雨
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经历的烽火岁月,
当谈起自己行军打仗的技巧时,
闫发雨用“不怕死”来概括。
战事紧张,刚参军便扛起枪上了战场
“当时的情况是,越忍气吞声敌人越变本加厉。当时家里就剩我一个人,我没啥好牵挂的,要是能为国家出点儿力,死了也光荣。”闫发雨说,当年8月,他抱着这样的想法报名参军。
闫发雨说,到了部队他才发现,很多和他一起报名参军的战友不到20岁,由于战事紧张,他和很多战友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就上了战场。
以一敌三,地道中用刺刀刺死3名日军
“我第一次上战场是在内黄井店。”
闫发雨说,
那时他还是个“新兵蛋子”,
对于打仗一窍不通。
内黄一带当时是我军的一个根据地,
在老百姓的协助下,
当地的地道防御工事完备。
战士们对地道比较熟悉,遇到敌军时,
他们会将敌军引进地道,
再依靠地形歼灭敌人。
“为了不暴露行踪,我们不能开枪,
只能用刺刀,敌人一露头我们就刺上去,
然后赶快换地方。”
战场上危机四伏,有次闫发雨在战斗中和老兵走散了,他在地道中与3名日军迎面相撞,我当时心里想,这下完了,一个打3个没有胜算,只能智取。”闫发雨说,危急关头,他想到了老兵们的作战技巧,先是迅速向前跑,然后等敌人猝不及防时转身刺中一个敌人,紧接着他迅速调转方向,在奔跑时猛然回身绊倒一个敌人,敌人还没反应过来,他的刺刀已经刺进敌人的胸膛。“就剩下一个敌人时,我跟他硬拼起来,没几个回合他就被我刺中了。”
在闫发雨经历的战斗中,这次以一敌三的惊险场面让他记忆最深刻。这次经历给了他更多胆量和信心,在此后数不清的大小战斗中,他迅速成长为一名老兵。
“枪一响就可能死人,但当兵不能怕死,危急时刻根本没时间去想生死。”在闫发雨的记忆中,冲锋号一响,他们就全力冲上去和敌人搏斗。有一次,在和日军搏斗中,子弹分别打中他的背部和手指,但闫发雨和敌人搏斗到最后。“直到现在他的背部和头部还经常痛,
可我爸说能在战争中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
闫发雨的小儿子闫风良对记者说。
弹尽粮绝,从敌人手中抢武器和粮食
自1941年参军后,
闫发雨便跟着部队南征北战,
他先后在冀鲁豫军区九分区游击队、
二野一纵队、十六师服役,
参加过淮海战役、平汉战役、
渡江战役、羊山战役等,
先后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跟着部队南征北战,饿肚子是常有的事,没有粮食时我们就吃野菜,急行军时饿了就拽几片树叶吃,现在我还记得树叶苦涩的味道。”闫发雨说。
“在解放战争时的一次战斗中,我和战友们负责守卫一处阵地,那场仗打了7天7夜,其间我们没吃过一顿饱饭。”闫发雨回忆,当他们接到守卫阵地的命令时,粮食和弹药已经不多了,弹尽粮绝时,他们就从敌人手中抢武器和粮食。
闫发雨的大儿子闫义诊告诉记者,小时候父亲常跟他说打仗的事,打起仗来两三天吃不上饭是常事。
伪装侦察,胆子要大跑得要快脑子要活
1945年至1949年,闫发雨在二野一纵队二旅八团侦察排任侦察员,作为先头部队,侦察兵的作用不用多说。“胆大心细、脑子灵活、跑得快是侦察兵的必备条件。“我们有时要跑在部队前方打探军情,有时要尾随敌军侦察敌军动态。”闫发雨说,有时为了观察部队行军周围的情况,他们要提前几天在外蹲守,碰上雨天、雪天也得趴在原地。
有一次,部队原地调整,闫发雨和一名战友负责侦察,当发现有十多个敌人靠近时,闫发雨以最快速度跑回将敌军人数、装备情况告知部队。“当时我方也只有不到20人,得知消息后,大家提前部署,当敌人走近时,我们一举将他们包围,不费一枪一弹就将他们俘获。”闫发雨说。
闫发雨说,他还经常潜入敌营打探情报。
潜入前,他总是先打倒两名敌军
或是假装和敌军交朋友搞到敌军军装。
为了不暴露,
他们通常是两人一组混入敌营,
当打探到情报时一人留下打掩护,
一人想办法将消息送到联络点。
千里行军,冒险渡河甩掉追兵挺进大别山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部队千里挺进大别山,闫发雨也在其中。“作为侦察兵,我那个时候经常和刘伯承、邓小平见面。”闫发雨回忆,接到命令后,他们很快开始急行军,从西鲁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敌军穷追不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行军路上困难重重。
“出发时很多人连鞋都没有,部队在老乡家中买了些鞋,但很多不合脚,大了就用线把鞋后跟儿缝起来,小了就用剪刀剪开,负重赶路,行军一天很多人脚上全是血疱。”闫发雨回忆,由于粮食短缺,挺进大别山时,路上看见树叶他们就快速摘几片吃,当时大军走过之处,路边的树叶都被摘干净了。“有的战士实在饿得走不动了,大家就在后面推着他走。”
闫发雨说,由于没有船只,部队在过河时,都是由水性好的战士拿着竹竿或绳子牵着其他战士过河,一不小心就会被湍急的河流冲走。闫发雨的水性好,一般都是打头阵下河。淮河是挺进大别山的最后一道险关,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挡在淮河北岸。“当时后有追兵,必须快速过河,水性好的战士牵着绳子拉着其他人过河。当时情况紧急,我两次带着不会游泳的战士过了淮河。”当部队刚冒险渡过淮河时,追兵已经追到淮河北岸。
经过20多天,刘邓大军终于到达大别山。
解放西南,当地老乡送的匕首珍藏至今
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解放东北胜利纪念章、解放西北胜利纪念章……这是闫发雨最宝贵的东西,十几枚纪念章记录了老人经历的一次次战斗。
闫发雨拿着解放西南时老乡送的“七线刀”。
除了这些纪念章,
还有一把匕首是闫发雨的心爱之物。
那是他参加解放西南战争时,
当地一位老乡送给他的。
“当时我们去当地一个村庄侦察,
住在一位老乡家里,
当地人经常携带的一种武器是刻有七条线的匕首,
这种匕首非常锋利。
得知我父亲是解放军时,
一位老乡把自己的‘七线刀’送给了我父亲。”
闫风良说,打他记事起,
那把匕首就是父亲的最爱,
直到现在父亲还枕着它睡觉。
“父亲常说这把匕首是老百姓对解放军的肯定,作为军人,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闫义诊说,父亲后来要求他们弟兄三人都去当兵,除了三弟体重不过关没能顺利参军,他和二弟都当了兵。闫风良告诉记者,父亲多年来默默无闻,从不炫耀以前的功绩,更不曾向党和政府要求什么。当初父亲所在的单位分房时,父亲以给有需要的人为由拒绝了。“父亲常说,能活下来就已是最大的福分,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不能再要求什么。”
向老英雄致敬!
来源:淇河晨报
编辑:朱迪
总值班:李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