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蔬食:引领素食走向主流
缘起
yuanqi
总有朋友找过来聊素食和素食的发展,在素食即将爆发前,把一些基本概念予以澄清,颇具意义。
素食 vegetarian
素食一词源于1842年,vegetarian 是从拉丁词“Vegetus”演化而来,意思为原生,健康,新鲜,活力。可惜的是,素食在后来的使用中偏离本意,采用否定式定义,其核心含义就是没有肉或动物成分的饮食。围绕否定式定义,创造出各种素食的衍生定义。如奶素,可以有奶;蛋素,可以有蛋;鱼素,可以有鱼;蛋奶素,与此类推。纯素,没有任何动物性成分;净素,没有葱蒜;弹性素食,有时素食,有时非素食。否定式定义的缺点,没有准确定义究竟什么应该出现在餐盘中。比如,加工性食材如反式脂肪,被划到素食。不断出现的各种添加剂,开始混入到素食中,素食原本非常健康的“基因“被污染。
维根 vegan
素食概念的混乱,让有些人不太爽。英国唐纳德华生先生1944年创造了一个新词vegan,就是vegetarian的前3个字母veg和最后2个字母an。vegan的定义是指摒弃一切动物性产品,包括肉,鱼,奶,蛋,包括蜂蜜及其衍生品。vegan的中文有几种翻译,严格素食或纯素。余博士在创立vegan hut 时2008年首次使用了“维根“,取名为维根小屋(后改为维根蔬谷)。维根有维护根本的含义,也从侧面凸显维根的健康环保价值。理由主要有2个,vegan不限于食物,在衣食住行上都要规避动物性的成分;其次所谓严格,纯净的说法,暗示了道德上的优越感,对其他素食者并不太尊重。维根还是沿用了素食的否定式定义。
蔬食 plant based foods
1985年前后,《The China Study》(《救命饮食》或《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作者美国坎贝尔教授提出新概念 plant based nutrition(基于植物性饮食的营养学) 和plant based foods(植物性食物)。坎贝尔教授之所以从传统营养转到”植物性饮食”,是因为动物性食物和诸多富贵病风险强关联。坎贝尔教授发现健康饮食,不仅要最大程度规避动物性食物,还要规避深度加工的食材,其中包括深度加工的素食。所以,他没有用 vegan nutrition而使用 plant based nutrition。 余博士在2009年翻译plant based 时用了“蔬食”, plant based nutrition(蔬食营养) 和plant based foods(蔬食)。
”蔬“一字,原有草本植物之意,和“食”结合在一起内涵更为丰富,基本能代表植物性饮食。“蔬食”一词历史久远,早有“草木之实为蔬食” 和“山林蔬食,榛栗之属;薮泽蔬食,蔆芡之属。”说法。第二层意思是指粗食,以草菜为食,就是全食物或非深度加工的食物。蔬食基本涵盖了豆谷蔬果四大金刚,蔬菜主要是草本的叶子和花,水果是草本的果实,谷物和豆类是草本的种子。早年蔬食一词在台湾已有小范围使用,意思并不精准,大致含义是天然素食为主,但允许小部分有奶蛋,甚至有牛肉。余博士在翻译 plant based nutrition 时,觉得植物性饮食过于拗口,经过考证,就把plant based 和 蔬食关联在一起,也就让蔬食一词有了更准确的定义,基于天然食材豆谷蔬果的饮食和食品。值得指出,最新出版的译本,如《救命饮食1》和《斯波克育儿经》直接把plant based foods 翻译为素食。希望本文能得到出版业和翻译者关注,在未来出版时更为准确表达。
近10年来,plant based whole foods (全蔬食)和 low fat plant based whole foods(低脂全蔬食)在美国开始流行起来,其中全食whole foods 是指完整食物(主要是豆类和谷物),low fat 低脂则更精准地描述了营养学上的要求。蔬食营养学经过30年的酝酿和发展,不仅满足短期健康要求--营养均衡,而且在长期健康--富贵病和慢病防治上具有巨大健康价值。低脂全蔬食成为具有科学背书,人类有史以来最健康的饮食结构或解决方案。对于威胁美国人前15种疾病和死因,低脂全蔬食不同程度上预防缓解和逆转。按照《How Not to Die》的作者麦克格雷格(Mike Greger)的话,低脂全蔬食应该成为“default 基础”饮食。
加工性食物的健康风险
从健康角度,无论是素食和维根,虽然天生具备健康的基因,规避动物性食物。但严格意义上,素食和维根都不是完整的健康解决方案。原因就是在于,素食规避了问题严重的动物性食物,但是可能存在大量加工性食物,如油炸,植物黄(奶)油,氢化油和反式脂肪,白米白面白糖,基于大豆蛋白的仿荤食品。饼干和加工性点心中大量使用了氢化棕榈油,但在标注上却是“高大上”的精炼植物油。
素食群体中仍有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三高和肥胖存在,虽然其比例远远小于普通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一张图给出了答案,天然全蔬食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联,天然全蔬食越多,死亡率越低,精炼食物越多,死亡率愈高。
大豆蛋白是榨油的副产品, 除了转基因和非有机的健康风险,由于物理压榨出油率低,让化学萃取成为主要出油方式,这样一来,化学残留在油和豆饼中。在豆饼转化为大豆蛋白过程中,仍有可能出现添加剂如焦亚硫酸钠,以及膨化过程引入的重金属问题。从寡然无味的大豆蛋白到美味的仿荤制品,还会添加香精,味素,低价脂肪以及其他调节口感和味道的添加物。所以,大豆蛋白的健康风险是多个层面。并非所有大豆蛋白都有问题,只是针对市面上榨油副产品的大豆蛋白而言。
很多人把大豆蛋白制品误认为豆腐制品,其实差的很远,大豆蛋白是深度加工食物,其健康风险远远高于豆腐。大豆蛋白的历史并不太长,而豆腐有2千年的历史。不少素食餐厅,会使用市场上所谓“非转基因大豆油”,看起来特别高大上,背后却隐藏着“化学提取”的风险,非转基因大豆蛋白虽说是进步,但大豆蛋白相关制品其风险依然不小。
蔬食引领未来
在30年前,素食之所以延绵,主要依托的是宗教社群,中国的佛教和道教社群,印度的印度教社群,西方的基督教社群如安息日教会。
2008年前在国内维根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虽然素食社群在国内还是一个相当影响力的社群。经过了近10年,国内的维根餐厅和维根人群都有相当的增长。美国也是一样,2012年《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维根在20年前还是一个小众的概念,而今天,维根却成为美国上流社会的时尚流行概念。
维根是指一年365天,在衣食住行上规避动物性成分。而蔬食更多强调餐盘中的植物性饮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短时间内做到维根其实并不容易,需要循序渐进。从心里学角度,素食和维根都给非素食者一定压力,所以,很多人内心对素食和维根会有一种排斥心态,因为只有做到100%才能算是素食或维根。显然,素食和维根短时间无法反映大多数人的饮食变化。蔬食则另辟蹊径,蔬食本来大家已经接受,豆谷蔬果是每个人都要吃的食物,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为了自身健康,提高蔬食比例,减少动物性食物和加工性食物的摄取,增加一顿饭和一天的蔬食建议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加上可持续社会以及保护地球生态的诉求,蔬食更容易成为大家接受的饮食观,如台湾的“蔬食抗暖化”说法。
近30年,素食和蔬食迅速发展背后原因是新的文化驱动,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人道主义(动物权益)是素食的三大文化支撑。美国2012年的统计数据,2.5年的时间维根人口倍增,以此速度,10年就要达到40%的人数。蔬食和维根已经进入到美国精英层面,芝加哥市长更是喊出了一周5天健康蔬食的口号。越来越多的餐厅采用蔬食概念,无论是素食餐厅还是处于转型的餐厅。
《世界和平饮食》中文版更加清晰的描述和诠释蔬食对于提升人类文明的意义,蔬食必定成为主流饮食观的理由。
余博士坚信,未来10-20年是素食进入主流,蔬食引领未来的阶段。从宗教文化转型到新素食文化,主要是健康文化,是素食行业下一次腾飞的内在驱动。面临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时代发展的大脉络,如何转型,更大程度满足大众需求,值得素食同业同仁思考。
参考文献
《becoming vegan》 素食圣经
Ivu.org
<救命饮食>
<How Not to Die>
《世界和平饮食》
Joel Fuhrman 《eat to live》
▼
说蔬 Dr. Yu's Plant Based Talk
一个解读蔬食的科普平台 基于原创和点评
|饮食结构 | 分类食物| 蔬食营养| 低脂全蔬食| 超级食物| 单一食物| 富贵病食疗| 28天健康计划| 轻蔬食| 健康蔬食料理和烹饪|
健康蔬食专家和人物| 行业动态|
转发需同意, 作者标注"余博士说蔬"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