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我拉黑你们才六年,你们却控制了我30年!人世间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值得原谅

2018-02-01 移君 加拿大留学移民网


“你以为你为什么坐不住胎?你以为你为什么流产?因为你不听我的话,你缺德,你活该!”


这是一位母亲,在女儿流产之后,因为与女儿的一点小摩擦,当着女婿的面,对孩子说出的话。


这个故事,来自读者留言。


不少人都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说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


可不少人忘了,孩子主动选择的权利。生养之恩重,好像可以粉饰一切,“因为我爱你,我就可以肆无忌惮地伤害你。”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不再流行动手,流行扎心。


有多少人从小被父母的话气到发抖,甚至毁坏一生?


北大毕业的王猛(化名)不仅拉黑了父母,还写下一封“为将来而记下的过去”为题的万字书信,发给很多同辈朋友,希望他们不要让更多孩子遭受自己受过的伤害。


与父母相处的二十多年里,他的诉求一直没被重视,受到打击也被忽视。


在采访中他说:“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王猛的父母不使用暴力,却用爱深深伤害了他。

精神暴力让我更痛苦


比起挨打这种身体上的疼痛,精神上的漠视更可怕。


王猛称从小到大,需要帮助与支持时,父母总是忽视他。


小学,他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嘲笑,后来亲戚知道了,一次次拿他开涮,“面对取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甚至不以为然。”


关键时刻,父母没有伸出手。


上初中时,王猛因调座位后身边环境糟糕向父亲诉苦,父亲怒吼:“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


那时母亲在睡觉,毫不理睬。



大学前王猛和父母做了一次毕业旅行。导游在安排住宿时,当着所有人的面提出“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


王猛顿时不知所措,父母却什么也没有说。


回到房间后,王猛问父母为什么导游这样说,父亲的回答却是“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


迎接他的只有指责。




2005年春节是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家里的二姨看见他在做一件塑料模型,笑着说:“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他被亲人取笑,父母依旧毫无反应。



诉求总被父母反复忽视,以至于王猛一度陷入痛苦迷茫,变得内向敏感,咨询师也说他几乎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


父母与子女远不是隶属关系那般简单。


全国未成年犯的一项调查显示,42.3% 的未成年犯表示“恨过自己的父母”。


其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孩子不理解、不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分析认为,这一结果折射出父母对孩子权利和独立人格的漠视。


“不够关心我的心理感受”占比很高 / 《漠视儿童权利是亲子冲突之源——从孩子“恨父母”说起》


为什么父母总是无法平等的对待子女,一部分是观念作祟。


他们甚至再往上的祖祖辈辈似乎都觉得,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


“我是你爹”、“我是你妈”代表权威。不听,就是不孝。


而当你想要反抗,父母回答最多的,除了那句“我为了你好”,恐怕就是“等你有了小孩,你就知道了”。


他们等着你再次复制这个模式,以证明自己没错。


这句话像是万能回答,你所有的争辩都会被堵回来。

中国式儿女:被控制的人生

王猛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


他的父母很喜欢把他关在家里,并且包办他的一切事情。



2016年07月04日,浙江省金华市,陪读的家长们/视觉中国


母亲按照自己喜好定义王猛的一切,不能接受男孩子阳刚自主的气质,她在王猛还小的时候陶醉于把他打扮成女孩子。甚至当着王猛的面,对着想象中的女儿说话。


王猛在学校反复受欺负,母亲却对他说“去给老师讲,一定要哭着讲。”


有一件事情王猛至今印象深刻,学校文艺汇演,老师要求学生都穿齐膝短裤。母亲却要求王猛穿长裤,王猛想带着短裤备用也不被母亲允许。


最后王猛在学校被老师当众训斥。


你听我的我就高兴,至于你高不高兴,那不重要


王猛本以为上大学就能摆脱父母控制,可他们早已将手伸到他身边。


在北京的大姨受父母请求照顾王猛,不断给他打电话,还到他同学那里了解情况。


之后他去美国读研,父母也找了一个“老朋友”照顾他,而王猛与那位“老朋友”关系并不好。


在父母的铁腕控制下,王猛的社交能力不佳,在学校经常被人欺负。


大学毕业后,王猛进入了一家与专业对口的研究机构上班。但他并没有信心。


“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


后面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的话你怎么敢不听?”这是很多控制型父母所奉行的强盗逻辑。


2014年09月01日,山东省济南市中小学新学期开学,女孩被家长训斥/视觉中国


控制型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大概有两种:一是乖巧懂事到没有自己,一是激烈反抗到断绝关系。


在《妈妈是超人》中,董洁对顶顶的教育方式遭到很多人吐槽。


董洁和儿子一起吃饭,顶顶好奇心强,会被其他事物吸引,这时候董洁总感觉自己被忽视。


她不停地把儿子拉回身边:“你这么不关心我的话,我可要伤心了。”“你再不过来我就该哭了。”


顶顶只好急忙跑过来安慰她。




在选择宠物时,顶顶喜欢小狗,董洁却说“要这样的大狗陪陪你多好”,顶顶便听话地选择了大狗。


太懂事的孩子大多不幸福,发生冲突时,他们总是选择委屈自己。


有网友讲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想买好吃的东西都不会撒娇去要,妈妈如果说不给买,就说自己不喜欢了。


长大后自己赚钱了可以买很多好吃的东西,可是少年时的期待和欣喜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小时候一直被夸奖懂事听话,长大之后却发现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蔡康永曾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把他当个人看,他是独立的,有思想的,有脾气的,而非被父母控制的机器人。


孩子不是家长炫耀自己的工具

老舍先生有言在先:“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每逢家里来客,父母总让孩子表演个节目。


顺从的孩子,就在吃饭的间隙站起来,对着酒足饭饱的食客,在餐桌旁边翩翩起舞。



有位网友说:“为了不想表演节目,我学了游泳,结果我妈让我在亲戚面前表演一个亮相的动作,简直尴尬至极。”



能炫耀的东西很多,财富、美貌、成绩,可是孩子不行。


他们不是一件物品,不是一个为父母争面子的工具。


王猛称在决裂之前,父母是有很多机会的。


他曾埋怨,母亲用怪异的情绪来炫耀自己,但是母亲却说“我能怎么说,别人要问,我说什么,说儿子不行吗?”


儿子不回家,母亲依然选择在外人面前粉饰太平,说儿子忙,没时间。也许相对于修复亲子关系,保持自己面子才是最重要的。


在重建亲子关系的问题上,父母的意见仅仅是,“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


母亲终究没有理解儿子的心,也从来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




父母爱炫耀、喜攀比背后的心理不难理解,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孩子即面子。


“现在父母的问题出在一开始:还没想好就生了孩子,自己人生都没过明白被社会催促开始养育下一代,又把自己人生的遗憾放到自己下一代上,自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拼进全力去给孩子争靠前,最后反过来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孩子欠了自己一个顺从和美好前程。”


知乎上有个话题“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是种什么体验?”底下的回答是“好累,真的好累。”


为了父母脸上有光,孩子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压力。


但孩子,应该成为他自己。


性格弱点突显,赴美申清心理学研究生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说起来跟专业再符合不过,但王猛并没有信心能做好这份工作,“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事实上,王猛已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也曾想过到心里咨询机构就诊,但当时国内心理学科以及心理咨询机构并不成熟,这也让他的心理问题无法提早得到解决。他决定为自己冒一次险,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决定转换专业,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也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专业,“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救赎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他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自己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一份,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

“即便后来承认事实,一有机会就把责任推给我。”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了国,仅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自己的去向。回国后,在经历了几份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


“主要是一些心理基础学科,比如一些孩子的记忆、情感、知识的唤醒,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至今,王猛的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做着什么工作,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但身边人问及王猛为何每年春节都不在家时,母亲的回答则一直是“人在美国,没时间回家”。


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邮件中,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你喜欢什么就聊什么”,王猛没有多说,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父母搞不懂:到底是谁的错?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老王(化名)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但老王觉得,这算是什么最后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总该提出条件吧,总该是不能达到什么条件才会怎么怎么吧!”老王没想到,这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最后的告别。老俩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许不止老俩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似乎最应该引起重视——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春节:母亲只能谎称儿子在美国“忙”


这些年来,无论儿子能否收到,母亲老刘(化名)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结果如预想一样,大部分信息几乎都没有回应。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和“不”。


前些年,还有些不适应,但近几年,老俩口似乎已慢慢习惯了。

“不然呢?我们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怎么办?他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不方便也没多少时间。”


老刘觉得这样回答是在为儿子撑面子,

“不然说他和父母决裂了,不回来了?”


王猛曾埋怨,说母亲用怪异的情绪来炫耀自己的种种经历,但老刘认为,“我能怎么说,别人要问,我说什么,说儿子不行吗?”

“我们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


老俩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

“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你”。


而自己能做的,只有给足儿子时间。 但在儿子王猛眼里,目前似乎并没有重建的基础,

“已经没法信任他们了,那么多次机会都那样了,能相信突然地改变吗?”


“可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记者反问。

“那是他们自作自受。”


王猛回答得很干脆。


疑问: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这样了?


饭桌上,老刘多次重复着一句话,

“搞不懂他是啥原因”。


可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身为父母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


在两人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

“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有一次还主动用别人的电话给我们打电话,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


在老刘看来,儿子这些举动都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再正常不过。

“即便是他没有回家过春节的前几年,2008年家里地震,他拿到去往美国的offer,还是从家里启程的,到那边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


父亲老王说,从种种表现来看,都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也总认为先前的一些其他人比如他的大姨二姨等都是不能交往了,但你不交往就不交往吧,礼节还是要一些吧,他们反正也不会完全进入你的生活。”老王说。


“国内就不说了,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这是要控制他吗?”母亲老刘说,“同时,我们也不了解你的学科,也不了解对方是不是专业的人,你不认同,觉得对方在帮助你的过程中有错,你自己改过来不就好了吗?”


老俩口还是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


掌控?人生一半都在外边,“问题出在后面啊”


会不会真如儿子所言,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呢?


这一点上,母亲老刘似乎也不认同。

“要说掌控,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照这样说,反而是掌控不够。”


老刘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不。

“我们单位是讲政治的,那时候就有一个警示片,里面讲一个儿子犯错后,在生命最后时刻都在埋怨他父母为什么不能多告诉他一些‘不’字,哪些是不能做的。我可能也更多的是在这些方面给他说了一些不,收得紧了些。”


对于王猛提及的上学问题,以及父母按照个人喜好决定其衣着,老王说,

“当时,学校外边经常能看到一些学生在抽烟,有时候还打架,我们大院内就单纯得多。”


另外,上学无论在哪里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在选择衣服上,老王则称父母的确会帮其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小白介绍,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不过,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习前,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

“手上必备的就是一把雨伞和一双雨靴,连续几年都是这样。”


■ 觉得父母的错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你纳来:

中国家长式的教育极端化的产物。人自小都是在周围人的种种行为和对待中潜移默化的不断成长,所以没有什么结果是巧合的。一个人在长大之后仍然对父母抱有这么大的偏见,可见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的失败。这自己种的因结的果,那么就请自己吃下去,至少我不同情这对父母。

@东方幻想:

这对父母到现在都还不懂前十七年的过度控制对小孩造成了一辈子的心理创伤,他的性格都形成了,后十七年你要让他改变可能性太小了。而且明显这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总觉得成绩好听话就行,但孩子不是你炫耀的工具,那是个人,你在他小时候需要保护的时候没有站出来,那他长大了凭什么要和你亲近。

@Winston-Han:

很多父母就是自己这辈子技能树点错了,开个小号(生个孩子)想重练,这种父母一般控制欲极强,想让下一辈完成自己理想的。

@Mel_chou:

不能说父母全错。但确实大多数父母世界观狭隘,总以自己的想法臆断事情还让孩子服从他们的臆断,压根不想听孩子的想法。矛盾最主要原因是孩子不愿说,父母压根不愿意听,总觉得孩子的那些事都是小孩玩笑,没啥影响,但是父母们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那些都是大事!这些小事不断积累是可能影响一生的!

■ 小伙子自身难道没有问题吗?

@李静:

我觉得有些地方他父母做得也没错啊。比如调座位什么的,他怪父母没有去给老师反映,在这些事情上就不怪父母控制他了?他不希望父母管的时候,就说父母“过度关爱”;他没有得到父母帮忙的时候,就说父母拒绝求助……双重标准啊

@小杨做翻译:

他举的例子,比如别人嘲笑他,学校座位不好的问题,与父母推荐的人关系不好,这些父母都没有放在心上,他的父亲觉得他应该学会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人,但这些都成了他现在怨恨父母的理由,感觉是把自己的遭遇归结到了父母在他小时候太管着他上,也许有联系,到最多还是他自己性格的问题

@小海健:

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他父母的问题,特别是上了大学,即使父母过分关注,一个成年男孩子就不能学着融入社会吗。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本身就不成熟理智。

@海森堡的狗:

本来很理解他的,但是看了内容,我只能说,这完全就是父母溺爱出来的玻璃心,他选择的不是改变这种幼稚的玻璃心,而是通过与父母决裂继续维持下去

@离家三千里:

这孩子有心理缺陷,但父母没有发现也没有意识到,孩子长大后意识到了,但我觉得他的医生没有给他正确有效的治疗,他现在的状态仍然是病态。

@桃之夭夭0228:

这样的心理创伤你没有经历,不要轻易否定别人。尽管我们不能否认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但很多成年人的心理真的不够健康。

@TakeMyBoombox:

请大家不要拿父母生你养你之类的道德绑架,你不是他你永远不知道他的真实感受,如果有的选没有人会想要跟自己父母决裂。

■ 很多网友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

@Zhouni1013:

我觉得我能感同身受,我和家人还有联系,但每次我都不会主动打电话。小的时候真的很痛苦,一致都想到死,什么都管我,包括我交朋友,穿衣服,头发,现在大了回家每次穿衣服都要管着我,在同学门前不给面子,反正读书的时候根本不想回家,过年回家讲他们这样不对的,也不听,说我白眼狼,算了,随便他们

@七月-sweetheart:

对!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但是还好我及时发现了我的性格缺陷,并不断改正,现在和父母的关系还不错。其实,父母不是圣人,哪能不犯错?父母是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但他们对孩子也并无恶意啊。想开就好了,自己发现问题时慢慢地改变自己就好了,何必要深陷在“埋怨父母”的泥潭里无法自拔呢?

@LOUIS-BANG:

还是心态问题和在成长的中三观塑造 我父母也是这样的教育的方式 从小要去最好的学校 想尽办法给我送去江苏的私立学校 高中毕业后一定要出国 当然我我没有这个人取得那么高的成绩 但是我依旧还记得父母的幸苦和望子成龙的心切 我觉得可以不恋家 但也得要知道有个家

@Cheapter1:

讲真,谁的父母没有一点小问题,只不过是你要采取什么态度去看待这件事情,我从小家教超严格,总是被父母锤,导致我性格内向,但是这玩意是可以练出来的。如果你父母不供你读书,你现在去打个工试试?你应该反思一下自个。

@小涵涵小小赵:

这个东西没法评判 因为我也有一个同学类似这样父母 她也考上不错的大学 凭着自己的努力出国留学 不过留学的目的也是避开父母 在国内她因为抑郁已经自杀过几次了

■ 有人替父母鸣不平,他们的心声谁来听?

@小XX武:

等你们有了孩子,就知道为人父母,到底要放弃多少,背负多少,付出多少。父母那最灿烂青春的年华,奉献给了谁。那是用一生来养育的。还什么没有孩子愿意跟父母决裂,好像父母付出这么多就是为了把孩子养残一样。父母为了养孩子而付出的一切都应该无视,只有父母犯的错无法原谅系列。

@战略高手V:

新媒体是年轻人的阵地,所以网上都是年轻人的思想和主张。父母在这里没有话语权,一群年轻人在这里数落父母的种种不是,只字不提自己的不是。如果永远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权益,这个社会是不是都要为你让路?人生本就是和别人的宽容磨合,有驰有张,才能走得更远。

网上的争论还在持续……

王猛说他写这篇万字书,是为了年轻父母一个参考: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那么作为子女,是否也有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管父母还是子女,都该从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吧。

 想要 快速移民 吗? 


如果您对移民感兴趣,可在公众号后台文末留言,会有专业人员为您服务,为您进行免费评估,寻找最适合您的正确移民方式!




点击查看以下几篇“热门”文章

*我只想说:阿尔伯塔的卡尔加里是冬季最美丽的地方!没有之一!

*【惊艳】加拿大第一条自驾到北极的高速路今天正式通行!沿路风景美到让你无法呼吸!

*为什么一定要来加拿大?看完你就懂了

没事千万不要去加拿大!

【深度解析】一个“加拿大人”可以享受哪些福利?这算是“共产主义”吗?

关于加拿大免费医疗最详实的介绍

加拿大驾照考试干货,快快收藏!


FROM综合 C本网综合,授权FROM谈心社,红星新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欢迎分享朋友圈

关注这就是加拿大及时掌握靠谱的海内外价值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