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起华侨大学选派汉语教师志愿者赴国外任教,到如今已有13个年头。600余名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奔赴40个国家,在那里播撒汉语之花的种子。在国家汉办的大力支持下,一批又一批华大人奋力接棒,助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他们的眼前是美丽的世界,背后是强大的祖国”。华侨大学汉语教师志愿者怀揣着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践行志愿者的铮铮誓言,跨越千山万水,用热情,用梦想浇灌中外友谊之花,履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
“汉语志愿者说”拾起流淌在光阴里的往事,重温一段段真切而无悔的青春。让他们娓娓道来,让我们静静聆听,那年那日,那国他乡的故事.........
王梵锦
性别:女
籍贯:山西运城
出生年月:1995年1月
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国际文化传播方向)
任教学校: 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孔子学院
2018年4月23日清晨,由于一路向西飞行的时差缘故而经历了人生中最漫长一天的我,终于抵达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经历了此前对签证材料的焦灼等待后,出现在我眼前的第一缕阳光显得格外灿烂。中外方院长与孔院老师在接机处等待着我,他们接过我手中沉重的行李箱,热情地向我介绍着阿尔巴尼亚的风土人情。而我的眼神在窗外陌生又新奇的街景中不断流连,长途飞行倒时差的痛苦早已被我抛至九霄云外。
很快,我便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接替刚刚离任的前任志愿者。我所教授的班级多为刚开始学习汉语的初级班,教学对象为大学生和成人。初次站上讲台的我有些紧张和惶恐,但很快,培训时所学到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再加上面对着学生们饱含求知欲的眼神,和年纪略大一些的学生温柔地赞许和鼓励,不多时我便找到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一个半小时的课堂结束后,我还收到了学生发给我的信息,上面写着“你是个非常认真的老师,讲得很好,我们很喜欢。”这条让我在课下反复咀嚼并感到暖心的课堂反馈,是地拉那带给我的第一缕温柔。
忙忙碌碌的一周工作后,在同事的带领和陪伴下,我从家到孔院的两点一线中跳脱出来,怀着满满的期待,用双脚丈量地拉那的建筑和风光。无论是色泽鲜嫩的绿植,还是街头巷尾的涂鸦,都让我惊喜万分。天空蓝得过分,车子和行人都不缓不急。除了阳光略为刺眼外,一切都仿佛置身在梦中。
约半月之后,我们在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的邀约下,前往阿尔巴尼亚海滨城市发罗拉参加一场活动。路途虽远,但映入眼帘的美景完全值得。从本科到研究生,我也算在海滨城市待了七八年,但毫不夸张地说,我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大海。从远处遥遥衔接着的蓝色与天空之间有着毫不违和的过渡,碎石被海水冲刷成不同的形状,近在咫尺的沙滩在几近透明的海水当中清晰可见。这一刻我才意识到,人类的语言在自然环境的美丽中是多么苍白无力,而我头脑里所能想到的形容词又是多么的贫瘠。我只站在这片海边,看着海水一浪一浪拍打上来,看着海鸥轻盈地越过蔚蓝色的海面,便足以忘却时间的流逝,只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这一幕美景当中。
未赴任时,我曾千百次设想过阿尔巴尼亚的模样。尽管在网络上所查到的资料多是些负面新闻,尽管不止一次被周围的同学朋友错以为我要前往非洲,我依然在被赋予这一使命时便心向往之。当真正亲临,并深入了解这个国家之后,这里温暖好客的人民和唯美的风景,都让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好感。
赴任初期为四月末五月初,我走在街上,看到一树一树的绿色,和隐藏其中的点点繁花。地中海气候下如恩典般的晴空万里,照在我日日上班必经的石子路上。阿尔巴尼亚给我留下了淳朴美丽的第一印象,像是斑斓色泽中一树一树的花开,让我的心情也随之欢喜,平静,继而感恩这场命运的相逢。
在经历了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和兴奋的“蜜月期”之后,进入夏天,我不可避免地走入了文化的休克期。我常常在梦中惊醒,想念远在祖国的亲人和朋友;也在吃腻了自己制作的饭菜后,对着手机屏幕里的中国美食流口水。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加上天气的炎热,没课的时候我很少出门,就这样一个人待在屋子里,从夜幕低垂时便躺在床上,在漆黑无星光的天空下失眠。
国内的同学朋友经常传递焦虑的信息,譬如就业形势的严峻、工作的艰辛、生活的压力和困窘。我在远离故土的另一片土地,在迥然不同的话语环境下,所有的不快都无从倾吐。只好一个人将所有的情绪封锁在心里,埋入深深的孤独。
是啊,我懂得,在旁人看来,这是多么来之不易的机会,是其他人羡慕不已的经历和体验。但置身其中时,身体不适时的痛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辛酸、与独居斗室无人可诉的情绪变化,都在一根一根地,向心脏深处的那根弦上压。
某一个清晨,我在剧烈的颈椎痛中醒来,扭动脖子时发出咔咔声。我看着周围漆成深色的家具,和镜子里自己的倒影,泪一下就止不住了。
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终于和自己和解,是在某一个夜晚。由于时差的缘故,祖国已沉沉睡去。我洗澡出来,吹着夜里凉爽的风。将自己的餐桌左移右摆,腾出了一小方书桌的位置。在瓦白色的灯光下,伴着手机里静静流淌的《Canon in D》,我心无杂念地读了四小时的书。起身时心满意足地打了一个哈欠,原来将时间充分利用的感觉是如此美好。
这一天,仿佛是我的重生。
我学会了如何妥当安排自己的闲余时间,如何让自己不再时时刻刻陷入想念,如何将人生的边边角角填满,去充分抓住这一段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有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独居时光。
我享受着每一缕洒进房间的朝阳,享受着人工湖畔当地人动听的歌声,享受着我用双脚丈量过的每一寸土地。
从不适到重新喜欢,我用了月余。但当思维终于通畅,我用热情再次拥抱着周围的一切。
这些都是我的时光。
在使馆三八妇女节活动上表演茶艺
与家乡多雨的秋不同,地中海气候支配下的阿尔巴尼亚,整个秋天都沉浸在一种干燥温暖的氛围中。告别了夏日灼热的阳光,孔院的活动也逐渐丰富了起来。置身于活动当中并积极参与的我,在忙碌奔波的同时感受着集体的温暖。“孔院日”活动上的茶艺表演、“留学北京”推介会上的翻译工作、参与留学生交流会,与老一辈赴华留学的阿国人亲切交流……我在一场场活动中收获了友谊,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使馆组织的交流会
新学期的教务安排中,我教授之前班上的学生,进行HSK二级内容的学习。经过一级的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继续学习二级的,都是些真正对中国、对学习汉语充满感情的学生,且大多有前往中国留学的意向。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下,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汉语中的问候语来和我打招呼了。在课堂上,我也会使用一些汉语指令来引导学生。或许他们除了课堂之外,再无其他的语言环境能够练习。而我能做的,就是为他们尽力创造一个能够全身心浸泡在汉语当中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多的,听到汉语,说出汉语。
与发罗拉教学点学生合影
谈到口语学习,就不得不提这学期我所在孔院与当地青年文化语言中心合作建设的汉语语言角活动。我与同事每周都会来到语言角,组织学生们练习口语,我们的话题从问候、道歉、请假等基础话题,延伸到婚恋、交友、人生观等深度话题,在不断练习当中强化他们对于汉语口语的了解和熟悉。
口语课上的交流互动
秋末。我们选了个秋高气爽的周末,与院长、同事和学生一起,攀爬地拉那市郊的达伊特山。路上,有许多阿尔巴尼亚人对我们的当地面孔表示好奇,邀请我们一同野餐、跳舞,同时用他们仅会的几句汉语向我们问好,我们也乐于在现场即兴教学。当他们脱口而出一声声“你好”时,我的心中突然涌上一种奇妙的感觉。
在中国日·孔院日活动上表演茶艺
正如汉办志愿者之歌中所唱的那样:听到不同肤色齐声说,你好中国我爱你。或许我个人的力量始终绵薄,但能够通过我这一个微小的个体,让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多一点,再多一点。将我的汉语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更延续到生活当中,延续在日常的一点一滴里。哪怕我仅仅只是在其原生文化的映射下,投进了小小的涟漪。
和学生聚餐
也正是于此,我做出了关于未来一年的决定。
时间滴滴答答走到冬天。连绵的雨让一贯晴好的地拉那变得湿冷阴沉。而我在听到越来越逼近的,催促我离开的钟声时,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再留任一年。尽管是误打误撞般进入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大门,但是课堂上的激情澎湃与课下对学生发音和语法的纠正,都让我一次次内省,感知着熟悉已久的母语文化,也让我跳出自己熟悉的小圈子,独自去面对更大的世界,体验更多的未知。
随着留任决定的尘埃落定,在孔院的日常活动中,我也在其他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学习更多的技能。HSK考试、留学奖学金申请、汉语桥活动的策划与举办、以及各种文化活动。我的生活在教学和工作当中变得更加充实,每一天都元气满满地面对着可爱的学生与友好的同事,也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暖和关怀。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阿尔巴尼亚,是我看到更大世界的起点,也是我进入对外汉语教学这一行列的实践开端。我选择留下,期望看到汉语之花更茁壮地生长,期望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更多的回忆和友谊。也期望在终有一天回归祖国时,我能携带着饱满的行囊,将在异国他乡这两年的人生经历和所思所想,融进日后的漫长岁月。让我永远铭记,生命中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时光。
华侨大学
新媒体工作室
素材来源:华文教育处/汉语国际教育办公室
作者:王梵锦
编辑:李婧瑜
责任编辑:蔡君韬
监制:温雅彬
转载须私信后台
并注明来源「华侨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