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往事丨在海南办学的热带作物系
编者按
物转星移六十秋,岁月如歌当回首。回望华侨大学60年的办学历程,一代又一代华大人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官微陆续推出“华园往事”系列推文,与广大读者一起,追寻甲子印记,共忆峥嵘岁月。
热作系成立
上世纪60年代初,根据中央八字方针,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调整压缩,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热带作物大学之一的漳州农学院被停办。漳州农学院全院170多名教职工,一个学科调一个人,一共调了17名教师到华侨大学,成立亚热带作物系,后改称热带作物系。
1963年,热作系学生在做植物形态解剖实验。(中新社 杨玉宝 摄)
产学相融 迁往海南
1965年,根据国家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按照中侨委安排,华大热作系整体迁往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办学,实行半农半读,学生和专业课、公共课老师共200多人都迁往兴隆。去海南前,党委书记林一心专门来学校为热作系师生送行,并与热作系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热作系迁往海南办学前,中侨委林一心副主任专程来校送行,与师生合影。(古瑞琼/提供)
扎根海南 半农办读
去海南前,学校先派了林虎等一批教师过去兴隆搞基建,突击上马,建筑设计图纸全部从泉州直接带过去,且质量要求很高,先盖试验楼,再盖食堂、礼堂、7栋教工宿舍、3栋学生宿舍,还有3个篮球场。试验楼有三层,建成后,成为当时兴隆最高的标志性建筑。
热作系在兴隆沙田有一块两三百亩的实验农场,开辟了一个生产基地。师生每人分配一把锄头一个斗笠一个畚箕,每天一早就扛着锄头,带一个军用水壶去劳动,每周劳动2—3天。
热作系老师辅导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热作系从福建带来了3件海南没有的东西:一是竹子扁担,二是搞绿肥用的太阳花,还有一个是无刺含羞草。海南的含羞草都是有刺的,比较矮,匍匐在地上;热作系带过来的含羞草没有刺,长得也比较高,后来两种含羞草自然杂交,现在看到的含羞草都变成有刺的,也不匍匐在地上,很有意思。
热作系解散
1966年,热作系解散了,原来的校舍被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师部接管,老师被安排去农场劳动。学校的财产,一些比较珍贵的教学仪器设备全部移交“两院”——华南热作学院和华南热作研究院,另一些则移交给了兴隆华侨农场试验队。
“热作系的师生最吃得起苦,适应能力最强。毕业分配时,各行各业都有,但是分配到哪都闪闪发光,个个都很优秀。”原华大热作系教师庄振伟回忆到。
热作系在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办学点的教学楼。(雷伟军 摄)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