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研究生导师”谢水奋:亦师亦友 甘为人梯

华侨大学 2023-10-01


“这是对我过去几年工作的肯定。这个称号对我来说更多的是鞭策,鼓励我要更多地思考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提升指导研究生的水平”谈及获评华侨大学2020-2022学年“优秀研究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谢水奋教授谦虚地说。


谢水奋(后排左一)与课题组同学


谢水奋主要从事催化与能源化学方面以及功能纳米材料的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9项科研项目,已在相关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他人引用4900多次,H因子达37。2022年4月,因为在绿氢催化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谢水奋更是带领课题组连续在权威期刊《ACS Catalysis》和《Small》上发表研究成果。近日,谢水奋教授课题组又在《ACS Catalysis》发表了氢能有关研究成果。


从教八年来,谢水奋从最初的想要带着学生完成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到如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团队,指导十几名研究生以及本科生,他也逐渐意识到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作为研究生导师,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要多思考怎么样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都能得到足够的历练,有所收获,学到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思维。”谢水奋如是说。


在培养研究生时,谢水奋会针对学生的基础和特点,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的表现从研究兴趣、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解答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惑,为他们今后科研生活指明方向和努力目标。“谢老师会通过组会和一对一交流的方式时刻关注我们这些学生的课题进度,整体把握课题进展,并时常和学生探讨课题上的难题,做出针对性指导。”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淑棚说道。


在谢水奋看来,科研是研究某一技术领域里一个很具体的基础问题或技术难点,需要大家足够的专注力和耐心去攻克,往往需要经过很多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推动整个领域科技水平的进步。因此,“一定要坚持,耐下性子,一点一点做。”他并探索构建“传、帮、带”的科研模式,形成了“老师总体把控,学生高效科研”的链条。课题安排上,谢水奋展望全局,给每位同学安排合理的科研任务,大家互相帮助合作共赢,营造了和谐友好、良性发展的组内氛围;设计实验中,他悉心指导,深挖每个细节,以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实验经验给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实验数据处理时,正确、准确、精确是他的一贯要求,他认真谨慎地对待实验课题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每位学生。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谢老师的火眼金睛:组会汇报中,他能够一眼看穿PPT里面的细微错误,包括缺少空格、标点符号的错误使用乃至色彩格式的偏差,这无不体现了老师对细节的敏感性。这份‘较真’,正是他踏实科研、一丝不苟的真实体现。”2019级博士研究生吕梓禧连续两年分别在《Angew.Chem.Int.Ed.》《ACS Catalysis》上发表研究论文,他说,导师谢水奋“以身作则,身正为范”,其对科研的热情、对学术的严谨给学生树立了最好的榜样,让自己受益匪浅。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毅力。才干不可以,无所作为的能人十分普遍;天分不可以,碌碌无为的天才比比皆是。毅力和决心才是成功的关键。”谢水奋始终认为,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一个人要足够坚韧才能不怕失败,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对待实验科学,要始终保持足够严谨的自学态度,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在面对失败时,要学会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任何目标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如果这次实验失败了,那就再做一次!”谢水奋经常如此鼓励他的研究生。


“身为研究生导师,我一直努力给学生指明研究方向,提供更具体的学术指导,创建更好更充足的科研平台及条件,以及营造更融洽的科研氛围,这个过程是一直贯穿我的整个职业生涯的。”谢水奋说。


往期回顾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这场高规格联谊大会,华侨大学参加!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华侨大学持续开展主题教育读书班集中学习
人民日报:同圆共享中国梦——新时代十年侨务工作成就综述
牛!这位华大学子,刚刚登上《人民日报》!
省级表彰!这些华大青年上榜!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蔡志瑶

责任编辑:蔡君韬 李孟婷

审校:刘沛

监制:吴江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