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车市反焦虑:与其更卷,不如不同

周晓莺 苗雨竹 盖世汽车每日速递 2023-10-15

加入整车产业群,请加微信(gasgoo2015)出示名片


长安深蓝汽车的第二款量产车型——深蓝S7正式投放市场,新车起售价14.99万元(售价区间14.99万-20.99万),较之此前公布的预售价格直降了两万。中型SUV的产品定位、增程+纯电的动力搭配,再配上14.99万的起售价,深蓝这次可谓是在当前国内新能源SUV市场已经"卷"出的热度上,又加了一把实火。


深蓝S7,图片来源:深蓝汽车


现阶段的中国汽车产业,最不缺的就是焦虑感,最高频听到的词语就是“太卷了”。传统的定价体系正在被持续不断的“价格战”快速摧毁。


面对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警告”,却又不得不去布局更多的产能;明明已经开始降本增效,看到各家新车发布时越来越酷炫的功能,又默默地增加到后续的新车配置规划当中。


我们遇到的大部分企业和个人,都在”疲于奔命“,我们好像被市场隐形之手鞭打的陀螺,音乐不停,舞步不止。“内卷”和“内耗”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


2023年的中国汽车市场上,最常被提起的话题中,“价格战”绝对名列前茅。从一开年的特斯拉再次官降,到3月份的武汉大额度购车补贴,再到比亚迪的“冠军版攻势”,以及近期新能源市场上一浪高过一浪的极致性价比新车上市等,本轮价格战仍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们确实看到越来越多的“市场惊喜”。如开篇提到的中型SUV深蓝S7起步价14.99万,中大型合资纯电SUV别克E5起售价20.89万、混动四驱合资SUV奇骏售价20万不到、以低价和电四驱为主要卖点的哈弗枭龙MAX(售价15.98-17.98万元)、吉利的重磅混动新车银河L7(售价13.87万-17.37万元)等等。


一众主流的自主和合资品牌,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种战略:“卷”完了价格“卷”配置,一波又一波的新产品争先上市,要在新能源市场上低价叩门。


奇骏e-POWER,图片来源:东风日产


看到市场潜力,然后一窝蜂“扎进”去,单点破局,再靠低价抢占份额,用极致性价比甚至巨额亏损也要卷死同行,然后“赢家通吃、剩者为王”。


这样的野蛮式打法,这些年在不同行业反复上演。不论是之前的平台电商、百团大战、共享单车、打车补贴......我们应该都不陌生。


但是,最终一定是“剩者为王”吗?一定是行业竞争结束吗?


事实未必如此。而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行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重资产投入,进入门槛本身就高,退出门槛其实也不低。


如果所有品牌都盲目跟随,越级对标,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在堆砌功能,进行“装备竞赛”,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卷到最后逐步演变成了无效内耗。


就像著名的高考段子,一个人努力提高分数,一群人努力提高了分数线。


而且,当产品配置越来越趋同,价格和品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消费者就一定会买单吗?从当下的市场表现来看,未必如此。反而让更多的用户持币待购,等等党稳赢。 


这样的戏码,20年前国产摩托车就在国内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上“上演”过。


上世纪末,国内摩托车市场一片红海。实在“卷”不下去了,不少品牌靠着低价(只是当时日本摩托在当地一半不到的价格)叩开了东南亚市场的大门,并迅速抢走了日系摩托车的市场份额。再之后就是更加彻底的“压价”,在东南亚市场上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国产摩托车论斤卖,不如排骨价格高”,当时的价格战之惨烈可见一斑。


这么做的好处是,短短数年间,中国摩托独霸东南亚。在越南,中国摩托车企业一度拥有了80%以上的份额。而硬币的另外一面则是,简单粗暴的价格战直接榨干了所有企业的盈利空间。没有盈利空间就无法持续投入资源进行产品前瞻研发,没有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力很快缺乏创新,且无法有效保证质量。很快,中国品牌的摩托车就因为质量和售后问题不断败走东南亚。


这次的失败堪称彻底,短短数年间,从称霸市场到几乎踪迹难寻。在20世纪初,东南亚的摩托车市场又重新回到了日系品牌手中。 


这段国产摩托车出口东南亚市场乍起乍落的经历,是一个警示:只做价格屠夫,可以崛起一时,但是很难笑到最后。


我们汽车行业现在进入存量博弈时代,尤其是今年价格战开打,出海市场热度不减,大家尤其要警惕这种过度低价的非理性市场竞争,会摧毁整个行业,败坏整体品牌,而且不可持续。


根据盖世汽车盖亚系统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到2022年底,国内乘用车企业规划中的总产能超过5200万辆,而实际总产量为2381.79万辆,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低于50%。


放眼全球汽车市场,情况其实也不乐观。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日前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如果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占新车总销量的40%,那么大众汽车、丰田汽车和通用汽车等十家主流车企,将有三分之一的内燃机汽车产能最终可能会闲置。


盖亚系统统计的数据中,2022年中国汽车产能前十大的省市中,产能利用率过半的有5个,产能利用率超过60%的只有2个。



国内的重点企业中,2022年长城汽车、上汽大众、长安福特、北京现代、悦达起亚等燃油车比重还比较大的车企,产能利用率均低于40%。


以长城汽车为例,目前长城汽车在全国拥有11个生产基地,随着上饶、龙岩、大冶等新工厂陆续投产,2023年长城汽车规划的总产能将接近270万辆。但和不少传统大厂遇到的情况一样,因为最近两年燃油车销量下滑,新能源业务增速暂未跟上,长城汽车的产能利用率下滑了不少,当前的整体产能利用率仅在30%左右。


合资企业中,作为燃油车时代国内汽车市场上的绝对头部企业——南北大众当前的形势,可以看做是合资车企整体的一个缩影。2022年大众在华两家合资品牌的总产能(含新能源车)约为570万辆,2022年的总销量为350万辆左右,产能利用率不足六成。根据盖亚系统的预测显示,2023年南北大众的产能利用率情况还将进一步下滑,将降至五成。


聚焦到新能源市场的话,因为全行业最近几年都在强调电气化转型,相关产能布局的疯狂程度可能还犹有过之。在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给出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为1000-1200GWh,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如果产品越来越雷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小,消费者的感知会越来越不明显,除个别几家头部品牌之外,绝大多数车企都将很难实现盈利。


“内卷”吃力后,车企开始转向,集体向外卷。但出海的竞争,同样也不能落脚在简单的性价比取胜。国产摩托车出口东南亚的经验教训,就是一面镜子。当前的国内车企,一定要避免“盲目互卷”。越是时局混乱之际,越应该保持市场定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找到细分市场和真实用户需求,用心做好产品,在基本面OK的前提下,努力突出核心优势长板,强化自己的特色。


与其更卷,不如不同。


做差异化竞争,才是真正的有效出路。


小互动


关于现阶段的中国汽车产业,您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

-END-

往期热点

1

2023年5月轿车销量TOP20:比亚迪四车上榜,五菱又有“王牌选手”

2

2023广汽科技日:飞行汽车,氢混发动机,魔方场景共创平台

3

中国车企市值重排:比亚迪持续领跑,理想超蔚来小鹏之和

-----------

盖世汽车整车社群目前已覆盖

工业成本、车企发展、智能制造...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请给我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