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大神志 | 毕业生-王雨:他用24个月发表27篇SCI论文
一一王雨说,自己从小到大都是咱“自己家”的孩子,一直被超越,从未被模仿。面对记者的采访邀请,他表示有点懵:“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被榜样’了,我只是做了一个研究生本分的事情”。
一一就是因为王雨对待科研工作“本分”的执着,从2017年到2019年这短短的24个月里,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井喷式爆发——共计27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15篇(一区9篇,其中热点论文1篇,二区5篇,三区1篇),第三作者12篇。
一一王雨2013年进入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学习,大二跟随导师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2017年本科毕业进入生理学科攻读硕士学位。
一一两年发表文章15篇SCI论文,说起来轻松,背后却是王雨无数个日日夜夜在实验室倾注的汗水与心血。刚进实验室时,最初的也是最大的困难就是英文文献:陌生的专业词汇,一环接一环的实验步骤,傻傻分不清楚的introduction(介绍)和discussion(讨论)。
一一“就硬着头皮上呗,读不了英文文献,意味着你无法接触行业的最新进展,当时就是老师带着我们一句一句地翻译”,王雨回忆道。
一一要把一篇文献里涉及的实验步骤都弄懂,然后弄懂它里的逻辑层次关系,这个适应的过程王雨用了将近一学期。皇天不负有心人,当突破英文文献这个拦路虎后,科学研究向王雨敞开了大门。
一一王雨大二下学期就进入了实验室,几乎和比他大一到两届的师兄师姐同步,这也就意味着许多实验是第一次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做实验也是一步步摸索,一次次试错。
一一“粗心和没有耐心是实验过程中最大的死敌。”摸索抗体条件时,顺利时跑两三块胶就能摸索出的条件,王雨做了几十块仍旧一无所获,一桌子的“废胶”像铅锤一样压在他心上。细胞与质粒共同污染、抗体和引物双双不匹配,王雨笑谈:“想频繁体验失败的感觉,读研究生吧,想让每天的打击准时准点,生物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一随着一次次失败又重来,再猛烈的打击也成了强弩之末,王雨的实验操作日臻成熟,论文写作思路越来越开阔。
一一对于发表论文,王雨的第一篇文章最令他印象最深刻。“编辑部给出大修意见后,返回的修改意见比文章还要长。随着后来的多次小修,往来邮件内容一次比一次简短,半年后文章终于接收。“
一一那年的大年三十,阖家团圆,喜迎新春的日子,为了第一篇论文,王雨还在和导师“煲电话粥”讨论论文的修改,直到正月初三将论文返回杂志社,六月份成功发表。
一一有人说科研是一条“冷板凳”,但是王雨却一直对它保持着热情。“板凳也是一方舞台,你的表现可以让全世界的同行看见,如果你够努力够幸运,研究成果成为同行认可的“热点”,这个板凳也就不冷了”,王雨说。
一一自从成了假期中的“钉子户”、日常里的“守夜人”后,故乡只有严冬,再无春夏秋。5年实验室的积淀为他的“学术爆发”奠定了基础,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有成绩的背后都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所有的努力都是在酝酿,等待日后迸发光芒。
一一选择科研这条路,导师的一句话起到了重要作用。大二下学期,学校各学生组织机构都在准备换届工作,继续坚持学生工作还是进实验室关系着王雨以后是工作还是读研的人生规划。
一一在王雨迷茫之际,一次课间交流中,邢明伟老师对他说了一句“你的性格比较适合读博”,这句话让王雨确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不过,作为刚进实验室的小白,王雨回忆:“没有邢明伟老师未雨绸缪的叮嘱,我的科研路会很曲折很坎坷。”
一一从王雨进入实验室开始的那一刻,邢明伟教授就以研究生的标准要求王雨这个本科生了。“细胞室那边我联系好了,你去把这部分实验学学,以后你的课题用得上”“王雨,你该着手写文章了”......此时的王雨仍未对自己的角色有清晰定位,每每心中不由地呼唤“课题?文章?这些不都是研究生才想的事吗,我还是个宝宝啊!”。
一一后来,王雨面对各种课题的得心应手,以至于研究生刚入学即接收的文章给他带来“国奖”的荣耀时,才明白导师的良苦用心。就这样,在邢明伟教授清晰的规划下,迷茫的王雨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科研的道路上风雨兼程。
一一王雨科研的路上还有个人对他至关重要,这个人就是他的女朋友。王雨与这位“时任师姐”同时进实验室,一起学习、讨论、看文献。邢明伟教授还把他俩安排在一起学细胞实验(本人要求划重点!)。密切的交流、细心的操作让师姐发现了这个小师弟认真的品质,封闭的空间使两人感情逐渐升温。提到自己的女朋友,王雨眼里充满了感激和幸福,“之前自己的时候,感觉什么困难都能扛,就好像是一堵墙,什么洪水猛兽来了都挡得住。但是有了她之后,这堵墙好像有了个缺口,很容易决堤,我在她面前就像个孩子一样,感谢她这些年对我的包容和鼓励。”
一一王雨的女朋友说:“他做事情特别认真,我比较欣赏他这一点,从他做实验的过程中感觉到这个人比较踏实……我俩基本上就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感情。”“——你不是因为我的歌声喜欢上我的吗?”王雨在旁边打趣道。
一一王雨成长在一个温馨的四口之家,从小跟着父母在异乡走读,在南方的小城度过了捉鱼摸虾的快乐童年。中学六年,他做了六年的班长。“当班长让我知道奉献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这段经历也对我的人生观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王雨感慨地说到。
一一学术达人的生活也不是只有科研,音乐和读书是王雨的两大爱好。躁动的音符更能让他找到内心的安宁。“我喜欢音乐,喜欢唱歌,晋不晋级的不重要,虽然每次都止步于海选,但做人嘛,最主要是开心”。
一一王雨还喜欢看书,尤其是人物传记类,无论他们的故事是辉煌还是传奇,都能带给人以思考和启迪。跟着文字快速走完主人公的一生,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取人生的借鉴。
一一王雨对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的故事情有独钟,谈到最近看的两本书,《插队的故事》和《血色浪漫》,王雨感叹道:“信息时代有很多诱惑,当代青年容易沉湎于浅显的、易得的快感,而缺乏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对一些重要的东西失去了思考。相比于这些,书中的知青很纯粹,面对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他们敢于质问天地,敢于剖析理想、爱情、友谊的本质。”也许,正是因为对当下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的清醒认识,面对对各种诱惑的自严自律,王雨才能几年如一日地专注于科研,对科研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一一采访最后,王雨又强调了一遍“我只是做了一个研究生该做的事”,或许他的这种宠辱不惊、低调谦虚正是他能够潜心科研,守住初心的原因。
近期推荐
4.东林大神志 | 毕业生-杨玉璋:一名普通大学生的环保足迹
5.东林大神志 | 毕业生-王建证:没有北大清华offer的滑雪教练不是好讲师
文字 | 王一乙
马敬瑶
编辑 | 马敬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