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央视,播出时长45分钟!陆建新走进《财经人物周刊》

小钢 中建科工 2020-08-30


8月27日,央视财经频道《财经人物周刊》栏目播出陆建新人物专题片,片长45分钟。节目讲述了中建钢构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以毫米计量的精彩人生。

该栏目往期报道人物有:李宁、郭台铭、林毅夫、张瑞敏……



中国第一幢超高层大厦——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曾经的亚洲第一高楼——384米高的深圳地王大厦;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这些地标性建筑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些摩天大楼不仅成为了各个城市的形象名片,更承担着重要的金融,商业中心的作用。当我们仰望这些大楼时我们可曾想到,这些伟岸的建筑究竟是怎样建成的呢?

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座摩天大楼都是从地基开始建起的,但随着建筑越建越高,在越高的层数进行建筑作业难度、精度就越高,在这时工程师的测量水平就会影响到建筑的整体走向,这些地标性建筑之所以能够垂直挺立、稳固不倒,都要靠背后默默帮他们“正骨塑形”的人,他就是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


陆建新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寒,15岁之前,他都从未想过能有一天走出那个小村庄。作为家里三个孩子中的老大,从小就懂事听话,学习成绩也很优秀。

因为一个师兄报考了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什么都不懂的陆建新也就跟着报考了这所学校的工程测量专业,并且被录取了。当时只有15岁的陆建新,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陆建新在这所院校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半天学习计算和测量专业课,半天去建筑工地实习。三年后,陆建新顺利毕业了。

毕业后的陆建新被分配到位于湖北荆门的中建三局一公司。他以为今后就是跟那些普通的民房打交道了,可是没想到,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仅仅三个多月之后,陆建新就被派到深圳,参与建设国内第一座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从此开启了他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测量之路。

7月的深圳,闷热潮湿,一丝风也没有,可是站在290多米的高空,呼呼的大风不停地吹,陆建新不仅要站得稳,还要用手中的钢尺准确测量这根钢柱的尺寸。在距离地面290多米的高空,里面没有楼板,外面没有安全网,陆建新拿着一把钢卷尺,行走在只有20公分宽的钢梁上,唯一的安全保障就是腰间系着的安全绳和他头上戴的安全帽。

陆建新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在进行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这个项目时,曾经遇到了工期短,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但他从前辈们那里总结出一条经验: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他带领着技术团队,历时三个月技术攻关,终于研发设计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塔吊支撑系统。没想到,支承架安装问题刚解决,拆卸周转太慢的难题又来了。陆建新凭借几十年的施工经验,找出了一个既可提前完成拆卸,又能节省塔吊使用台班的办法,这样一来,塔吊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日常吊装,有效缩短了工期时间。后来这一项施工方法的话我们也申请了国家专利,他得到了国家发明专利的这个证书,在今年的4月份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这个项目也取得了这个项目唯一的特别嘉许金奖。


从业至今的36年来,陆建新不知道多少次在几百米的高空,行走在悬空的钢梁上,经历过无数次的心惊肉跳,也收获了无数次的惊喜和满足。

然而,在这耀眼的成绩背后,很少有人知道,陆建新失去的是什么。1993年,陆建新被公司派往泰国的一个工程项目,一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封电报,陆建新在看完这封电报后马上回国,等他赶到家里的时候,后悔万分,母亲的病情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程度。一个星期后,陆建新年仅51岁的母亲因为肝癌去世。处理完母亲的事情,陆建新很快又返回到工地。他说,既然忠孝不能两全,那就全力干好工作,也不枉家人对他的支持。

陆建新说,他的工作让他有着常人难以拥有独特视角。站在高空,在他的视线里,一栋栋大楼平地而起,一座座城市蓬勃生长。他从高空领略着不一样的风景,见证了一个行业的发展,也见证着一座座城市的崛起。他用自己坚定地意志力,赤诚的真心与滚烫的热血,铸成了中国一幢幢摩天大楼的坚实脊梁!



让我们

为陆建新点赞!

为大国工匠点赞!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央视财经人物周刊微信公众号


编辑:沈希栋

校对:李   超

审核:曾繁昌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