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迎庆中建钢构成立十周年之“铁骨仁心故事会”(十一)| 那些“技”忆犹新的岁月

小钢 中建科工 2020-08-30

 

2002年,刚刚毕业的我来到广州,参加完新白云机场维修设施工程项目,赶上广州经理部成立的好时机,我也正式从项目转战机关开始了日夜兼程的投标工作。虽然带我的前辈在去往机关报到的路上已经告诉我,现在办公、生活环境较差,但一到办公室我还是傻眼了:一个80平方米的装修破旧、灯光昏暗的民宅,挤着20多号人,又是办公室又是食堂还是大家的寝室。而我,也在这个“特别”的办公室里开启了我在钢构的奋斗旅程,也与我深爱的技术岗位结下不解的缘分。


“投”出来的好厨艺


刚进入机关投标的时候,投标团队办公、生活条件很艰苦。吃饭,就靠员工轮流买菜自己做;睡觉,就是在房间找空位子打地铺。但团队里的20多人一点都不觉得辛苦,每天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干劲十足。

在轮班做饭的过程中,大家忽然发现略懂做饭的我,在一群只精通煮泡面的同事里面简直就是“厨神”。从此,我变成为机关“厨师”的不二人选,每天工作的间隙,我又多了一项买菜做饭的差事,虽然很是努力地做饭,但初期还是被同事们各种吐槽。同期来的一个新员工,在坚持了20多天后,终于忍不住向老员工打听,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状态到底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当得知,这就是投标人员工作的常态后,这个新员工的行李就从这个房子中消失了,没有告别、没有欢送。

当时公司人手紧缺,根本没有时间组织专门的培训,大家都是在学中干,干中学,活来了,会与不会也都能把你逼会了。那时候,3Dmax应用还未普及,工作中却时常需要用到,项目团队除了一两个老同事会,其他人都不懂。我因为天性比较爱好钻,就利用做饭、休息的间隙抽空自学3Dmax。现在还有同事拿着“边烧火、边看书”故事来打趣我,但我觉得很自豪,因为正是这种见缝插针的学习方式,让我的技术水平以最快的速度得以提升。

两年的投标集体生活,我的做饭手艺让一起投标的同事从一开始凑合着吃到后来离开投标办公室还念念不忘。搬入新办公楼时同事们纷纷开玩笑说,汪永胜呀,你要感谢公司呀,你看投个标还把你顺便练成一个大厨了,这以后找女朋友多有优势呀!


“关”出来的好消息


2005年8月,当时的我刚完成澳门新葡京项目的技术方案编制工作,就被领导派去了芙蓉山庄闭关投标。这一投就是小半年。投标的时候,真的是忙到昏天暗地,山上信号又不好,想给家人打个电话都困难。半年的奋战迎来的却是错失广州小蛮腰的意外结局,大家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好多投标人员都悄悄抹泪。当时,因为太忙,也忽视了对女朋友的关心,谈了几年的女朋友也跟自己分手了,投标刚结束的那段时光是我工作以来最失意、最难受的时光。

2006年7月,刚刚从中央电视台项目的技术攻关折腾归来的我,又被领导安排去投广州西塔的标。当时,领导笑着对我说:“你在中央电视台项目搞悬臂施工方案很辛苦,每天都到半夜三四点钟才睡。这次你回来,特意让你去山上投投标,放松一下。”我知道,半年的山上旅程又开始了。在去芙蓉山庄的路上,投标的小伙伴中不少是以前投广州小蛮腰的老朋友,大家打趣说:“我们赌一赌那个房间的白炽灯有没有改善,光线有没有变好。”当然,去了现场大家都知道,它果然没让我们“失望”,还是熟悉的样子。七八个人的投标队伍,经过半年的投标战斗,终于迎来了中标“广州西塔”的好消息,投标的兄弟们都激动地热泪盈眶,我们终于让广州第一高楼的建筑历程中烙上了深深的钢构印记。


广州东塔项目投标现场


长达8年的投标生涯,让我成为了公司投标时间最长的员工之一。有人会不理解,说我傻,也有人说我有冲劲。但在我内心深处,我从未后悔我的选择,投标虽苦,但不论何时,这份工作都需要人来坚守。正是因为投标人员不分昼夜的坚守与付出,才有广州合景国际金融广场、广州歌剧院、广州西塔、广州东塔的相继中标,才有了后面分公司的迅速发展与壮大。我很自豪,我的点滴努力,能为分公司的发展壮大做贡献。


拼出来的最高楼


2011年,担任广州分公司技术质量部经理的我调任广州东塔项目任技术总工。2012年的5月,东塔项目钢结构施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现场焊接量巨大、工期紧迫,传统的手工焊接效率低下且焊缝质量不稳定。作为项目技术总工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白天一次次跑现场,晚上一遍遍查资料,突然一个大胆想法浮现在的我的脑海里,“别人石油单位都可以在施工现场实现机器人焊接,咱们能不能也采用机器人焊接呢?”第二天,我就带着技术口的同事们开会讨论,成立课题,开始了长达半年专利研发之路。从现场策划到厂区实验再到现场应用,由于环境的不同,技术参数需要不停地调整再实验,方案不断地推翻改写。经历了厂区实验成功的喜悦,又承受了现场应用的失败,最终在不停的改进中收获最终的成功,研制出自动埋弧焊横焊技术,实现了建筑钢结构现场超长超厚板横焊焊缝焊接施工的自动化,成功破题现场施焊难点问题。


广州东塔项目应用自动焊接技术


然而,还没来得及平复收获荣誉与专利的喜悦心情,项目又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现场施工作业塔吊使用量大,塔吊使用周期短、设备拆卸频繁、操作安全隐患大等问题突出。为了保障项目工期,我又马不停蹄地带领着项目技术团队开始研发不需要重复拆装的机械动力自爬升平台系统。由于技术团队中基本都是毕业一到两年的新兵,且都只是熟悉钢结构领域的知识,面对机械问题、动力问题,大家都束手无措。作为技术团队工作年限最长、技术经验最丰富的我,有时候急得整宿整宿得睡不着觉。那段时间,我下午和晚上带领团队小伙伴设计方案,上午就抽空去拜访机械、动力系统的专家,多次试验,多次试错,终于在无数的弯路中找到了经验。“这次终于成功了,真的是成功了!”工地上响起了团队成员们胜利的欢呼声,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最灿烂的笑意。我们终于赶在项目最需要的时期,成功研发出伸缩式跨障碍自爬升操作平台施工技术。

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东塔技术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东塔项目技术板块硕果累累:3项发明专利、14项实用专利、13项工法、13篇论文、5项行业大奖。

在项目那些日子里,吃泡面、熬通宵早已是家常便饭,而我自从捱过了投标时期就知道,遇到困难唯一一种选择就是迎难而上。


聊出来的EPC工程


2014年广佛莞营销经理部成立,我也正式从技术口转型做营销,肩负着开拓市场的重任。当时的中建钢构,凭借数座地标已在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扬名,急需在二三线城市打开市场。当时,经过市场分析,作为2018年广东省运会的主办城市肇庆成了我们营销的重点区域之一。有急需改造的主场馆肇庆体育中心,尚未开发的肇庆新区,市场前景巨大。

如果说选择肇庆是有的放矢,那么中标肇庆创客项目纯属无心插柳。偶然和肇庆市领导聊天,得知每年肇庆的金秋招商引资会都没有专属会场,而肇庆新区有几块闲置的空地。我们就适时地建议他们新建一片综合体,用于金秋会议的召开和招商引资。肇庆市领导一听,也非常感兴趣,但他们要求能在2016年的金秋引资会中投入使用。当时距离金秋引资会仅有5个月时间,只有装配式建筑才能在这么短时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司领导当即拍板定下,无论多大的困难,都要把它拿下。这才有了150天建成创造了“肇庆加速度”。

如今,我已经在钢构工作了16个年头,我越来越深爱我所在的这个企业,享受那种以铮铮铁骨破解施工难题,打造百年钢厦的豪情;自豪那份以仁爱之心撑起广阔绿荫,展现央企担当的大爱。未来的路还很长,而我也将紧跟着公司发展的步伐,继续追梦前行,带领广东分公司的兄弟姐妹们走出了一片广阔新天地。(文/汪永胜)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华南大区


编辑:李   超

校对:沈希栋 

审核:曾繁昌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