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功勋 | 冯清川——智能制造的探索者

小钢 中建科工 2020-08-30


编者按11月20日至25日,中建钢构十周年十大功勋人物事迹巡讲团历时6天,行程6800公里,在天津、靖江、武汉、成都、惠州、深圳6个城市,进行了6场巡讲,掀起了学习榜样的新浪潮。为将功勋们的先进事迹和优秀精神品质在公司内部和社会范围内进行二次传播,小钢将巡讲团每位讲述人的巡讲现场讲述视频和功勋故事为您一一整理呈现,一起跟着小钢再来一次精神的洗礼。今天为大家讲述功勋人物华南大区广东厂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清川




金庸笔下的扫地僧隐居于少林寺藏经阁内,对少林了如指掌。


而华南大区广东厂内,也有这么一位“扫地老僧”,他对钢结构行业了如指掌,23年的钢结构行业经验,塑造了他既平凡又不凡的气质。


他是

   冯清川


华南大区广东厂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听讲述人肖运通为你讲述冯清川背后的故事。





赤子之心,是从0到1

也是从无到有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冯清川敏锐地意识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将使传统制造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产业创新刻不容缓。


做什么?怎么做?


和以往不同,当冯清川首次面对钢结构“智能制造”这个词的时候,产业升级还只是个指向性的政策,没人知道钢结构制造产业升级具体要做什么?如何做?


为前人所不能,这意味着没有前人的经验,只有未知的挑战和隐藏的陷阱。这让“智能化工厂”变成了一个无路线指引、无技术支持、无案例借鉴的“三无产品”。


寻山问道,万里跋涉

取经者


在钢结构制造产业创新概念初期,他先后前往工业制造方面享有盛誉、也是工业4.0理念发源地的欧洲大陆考察取经,前往日本、台湾等地的钢结构加工工厂研讨交流,行程超过十万公里。


智能制造团队赴欧洲考察

在钢结构制造产业创新概念初期,冯清川将目光投向了在工业制造方面享有盛誉、也是工业4.0理念发源地的欧洲大陆。


2015年冯清川亲自带队赴欧洲德国、意大利等地开展了二次加工类设备和先进工作站的专项考察,并重点参加了国际钢结构行业盛会——第十届IPS展会。


拉杆箱和移动硬盘,空着出去,满着回来

在展会上冯清川以公司名义邀请了包括下料自动化、铣边自动化、型钢加工自动化、焊接自动化等多家参展的欧洲先进设备制造商进行了钢结构智能制造规划方案的讨论。


与某设备制造商的方案讨论会


虽然各位设备商信誓旦旦的承诺他们将联合规划一条从下料到总成焊接直至抛丸油漆的整套方案,但是经过了此次细致调研分析的冯清川心里清楚,欧洲钢结构多以型材加工为主,作为欧洲设备厂商并没有太多中国的钢构件加工经验,所以欧洲参展商的自信并没有给冯清川带来信心,反而又多了一丝担忧。


日本钢结构制造厂考察


2015年12月,智能制造团队在冯清川的带领下再次出国前往日本进行钢结构制造的考察。在日本考察的五家钢结构制造厂中,均有看到构件厚板坡口机器人焊接。


左图:梁贯通  右图:柱贯通


但是冯清川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发现,日本钢结构行业之所以广泛应用机器人焊接是因为其焊接构件类型单一、坡口焊接工艺简单,这和日本建筑“梁贯通”(国内则采用“柱贯通”)的结构形式密不可分,这种与国内不同的结构形式使得机器人焊接部分更为标准。



闭关精修,破釜沉舟

探索者


研发阶段,他闭关钻研智能制造方案的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方案历经7次全盘推翻,上百余次设计修改,持续性的“5+2”、“白+黑”的“开挂模式”历时1000余天。


闭关研发

回国后,冯清川清楚地明白二期团队智能制造研发之路不可能一味的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更需要对自身工厂建设的具体需求、详细要求做清晰的判断和合理的界定,对内部需求和外部技术研究得越透彻、界定得越清晰,越能保证二期智能工厂规划设计的成功实施。


“5+2”“白+黑”的“开挂模式”


面对国内钢结构“柱贯通”的复杂结构,他下决心要在日本机器人焊接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合国内钢结构制造现状。探索的路,没有一条是不艰辛的。七个月的闭关研发期间,满头白发身材干瘦的冯清川和团队所有人一样,只有工作、吃饭、睡觉三种模式。很多时候午饭就是在会议室集体吃盒饭,吃完盒饭立刻继续开会讨论。小组里为了一个设备技术细节常常在办公室争论至半夜还不罢休。有设备供应商后来坦承,第一次来公司做技术交流的时候,他无意间看到了墙上的工作安排时间表,被这种持续性的“5+2”“白+黑”的“开挂模式”吓了一跳。


第一次智能制造评审会方案未通过


1000余天,历经6次大的设计修改、上百次局部变更,冯清川带领中建钢构智能制造团队从最开始的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最终建立起一整套通过评审的钢结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


说...

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是在为这个行业铺路。



心中有责,开宗立派

实践者




实践阶段,他运用商务合作模式引入了价值近两千万元的设备,组建模拟单元,为二期工艺数据库进行参数试验和数据积累。并成立公司首个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工作室——冯清川智·造创新工作室。

模拟单元


在建升和封闭结束后,冯清川开始用商务的思维启发技术团队,带领团队运用全新的商务合作模式,以仅仅一成的预算,引入了价值近两千万元的设备,在一期工厂一片约1100平方米的区域内组建了一条微缩版牛腿部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定名为模拟单元。


模拟单元旨在为二期智能工厂的建设进行提前预演,为二期部分产线的建设进行整体及分项的模拟和验证,为二期工艺数据库进行参数的试验和数据的积累。


冯清川智·造创新工作室


大区以二期智能制造规划团队成员为骨干力量,组建了公司级创新工作室、公司首个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工作室——冯清川智·造创新工作室,模拟单元即兼做工作室的试验场地,这为后续的惠州市、广东省工业工会挂牌的“冯清川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成功申报打下了基础。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

功勋者


智能


制造

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切割机器人


最终,他带领智造团队成功组建全国首条智能操控的柔性钢结构牛腿焊接模拟生产线,整体横向集成,设备实时监控,实现了钢结构制造行业信息化、精益化的生产管理模式,达到了以低成本获取高产量、高质量的综合目标。

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

中国信息物理系统优秀案例

国家十三五重点课题子课题

16项 智能制造相关专利

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广东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


课题及专利发型


目前,二期智能制造生产线已获建筑钢结构领域首个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立项,获得国家财政资金1400万,冯清川主持研发了16项智能制造技术相关专利。承担了一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一项总公司级科技研发课题、一项公司级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冯清川在公司十大功勋人物颁奖


“冯总给人的印象总是特别的亲切”这是诸多人对身材瘦弱的冯清川的评价,但有多少人知道或又能读懂那些白发背后的坚守、信念、责任,一线坚守二十三载,在这处焊花飞溅、弧光闪烁的战场,他是一个平凡的祖国建设者、一个普通的钢构人。也就是无数像他一样的钢构制造人,让中建钢构智能制造的旗舰得以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华南大区


编辑:张辉斌

校对:沈希栋、杨显琴

审核:曾繁昌、孙   栋


猜你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