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保定晚报的故事│每一份晚报,都是一份浓缩青春和生活的记忆

保定晚报 2022-06-01

我与保定晚报的故事

真情读者杨全永,收藏《保定晚报》26载,8426期晚报一份不落,摞起来有7米高

11月12日上午9时许,在莲池区薛东路工行宿舍南院,61岁的工行退休职工杨全永,如往常一般从报箱里取出当天的《保定晚报》,在书房里看起来。
“最近一段时间,我最喜欢看咱们的曝光台和回音壁,都是反映老百姓的事儿。最近连版面都从黑白版换成彩色了,真是不错,照片显得更有冲击力。”看《保定晚报》26年,杨全永对于报纸的点滴变化,非常敏感。

杨全永柜子里的《保定晚报》。邸志永摄.

杨全永柜子里的《保定晚报》。邸志永摄


试刊印象深刻

“贴近基层、贴近读者、贴近生活,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事儿”
1995年9月13日,《保定晚报》试刊。《试刊告白》中的一句话,至今令杨全永印象深刻——尺幅之地,天下奇闻尽收。
“我当时专门收藏了这份试刊号,一保存就是20多年。”在高高的书柜里,杨全永找来叉梯,专门取出这份报纸给记者看。
彼时的试刊号,头版头条《房改:你能承受吗?》,报道的是,当年房改普通市民能否承受的消息。“还有头版报眼这一条《市建委六件实事,已办到啥份上?》,我当年第一感觉就是,咦,这份报纸有点意思啊,都是咱老百姓关心的事儿!”
正如《试刊告白》里所言,这是一份“政治上鲜明,内容上生动,形式上活泼,贴近基层、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省内一流晚报。”
带着这份“有点意思”的期待,在试刊6期后的1996年1月1日,杨全永迎来了《保定晚报》创刊号。至今,他还记得当年“四大晚报贺函,华君武的漫画祝贺,还有创刊的话——《人约黄昏后》。”
此后26年间,杨全永每天最少拿出半个小时以上用来看晚报,尤其喜欢曝光和副刊部分。
“就在去年疫情前,我朋友买了辆新电动自行车,结果电池有问题。跟商家理论时,对方也同意换新的。结果这时候疫情一来,小区封闭了。等解封之后,商家却以过期为由不同意换新电池了。”杨全永称,当时他让朋友联系了晚报记者,经过采访协调,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我朋友说,晚报给老百姓办事,真没的说。”这句话,杨全永记忆深刻。

杨全永柜子里的《保定晚报》。邸志永摄.

杨全永柜子里的《保定晚报》。邸志永摄


满是青春记忆

“26岁的《保定晚报》,影响了我们家三代人,早已成为我们家生活中的一部分”

上世纪80年代,杨全永在保定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我的乒乓球拍》,讲述的是他小时候喜欢玩乒乓球但买不起拍子,父亲手工为他制作了一副球拍的故事。

至今,这副球拍和报纸他仍收藏着,浸满他对父亲的怀念,更是印证着他曾经的青春年少。

此后,在中国工商银行保定古城支行上班的杨全永,一度在办公室负责文字工作。随着《保定晚报》创刊,这份“内容更加亲民”的报纸,让他爱不释手。每年订报他总是选择订晚报,20多年来从未改变。

“我曾多次给保定晚报供稿,除了工作方面发了很多之外,还曾发了很多生活感悟的散文。”杨全永称,每期刊登他文章的报纸,他都分别在报头贴上一个小标签当索引,注明时间和版面,方便查阅。

20多年来,在《保定晚报》上发了多少稿子,他已经记不清了,“少说也有300多篇。”

当年虽然稿费不多,只有5元、8元,“最多一次15元”。但每每发了稿子,杨全永都能高兴好几天,“像家里大人给孩子发钱似的。”每当这时候,他还会多买几份报纸,在亲戚们面前炫耀一下。

1996年,《保定晚报》创刊时,杨全永的儿子才8岁。随着儿子长大,同样耳濡目染喜欢文字的儿子,也开始给《保定晚报》投稿。

“有时候儿子会给我打电话,让我多买几份当天的晚报,我就知道他肯定是又发稿子了。”杨全永称,如今不光儿子是晚报的读者,在保定银行工作的儿媳,也经常因为工作的原因,在《保定晚报》发稿子。

“26岁的《保定晚报》,影响了我们家三代人,早已成为我们家生活中的一部分。”杨全永的眼睛里,满是对青春的记忆与怀念。

杨全永柜子里的《保定晚报》。邸志永摄

杨全永柜子里的《保定晚报》。邸志永摄

杨全永柜子里的《保定晚报》。邸志永摄

杨全永柜子里的《保定晚报》。邸志永摄


收藏成为习惯

“1998年分房时专门选择一楼,就是为了怕将来搬家时,报纸太多麻烦”

从1995年9月13日的试刊号,到1996年1月1日的创刊号,再到今年11月12日第8426期晚报,杨全永一期不落,份份收藏。

收藏报纸的习惯,杨全永称源于在报社上班的父亲。彼时,很多新闻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还有剪报的习惯。

“小时候,我经常陪着父亲一起看报纸。后来我有了儿子,变成了儿子陪我一起看报纸。”打小耳濡目染,杨全永不仅喜欢上了文字,也养成了报纸收藏习惯。

正是因为喜欢收藏报纸,1998年工行分房时,是选择一楼还是五楼,杨全永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楼。

相比“孔子搬家尽是书”,杨全永搬家也曾经遭遇“报纸多”的难题。

“这套工行宿舍,是1998年分的。那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五楼和一楼。谁都知道一楼比较脏,安全程度也差一点,可一想到我要是报纸收藏多了,将来搬家可是问题,就选择了一楼。”在杨全永看来,这选择还就真对了。

“2010年左右想搬家,还有人劝我把这些报纸卖掉,要不然得拉一车。还说9毛钱一斤呢,把我气得够呛。”杨全永称,这些报纸有太多他的回忆,浓缩了很多他的青春,肯定不能卖。

不仅不能卖,为了防止报纸受潮发霉,他专门定制了近3米高的书柜。下边两米左右用来放其他物品,70多厘米的顶层,专门用来收藏报纸。而今,里面已经有10摞晚报,叠在一起有7米多高。

在杨全永看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流行,如今订阅报纸的人在相对下降,但他始终觉得保定这座古城,需要有一份报纸来讲述发生过的故事,来记录人们生活的点滴,来沉淀时代的变迁。

杨全永柜子里的《保定晚报》。邸志永摄

杨全永柜子里的《保定晚报》。邸志永摄


记者 邸志永 宋文雅 

见习记者 郝常见 刘健

编辑:晚小阁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家都在看

晚二美

信息量极大!我市召开教育专场新闻发布会,事关每一个保定学生和家长……

这份问卷调查请查收!保定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调研需要你的参与

名单来啦!保定市表彰“年度突出贡献新闻工作者”等七类先进典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