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疫 | 冬日的暖阳,春天的使者

● 3月5日,惊蛰 


阳气上升,春雷乍动,

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


宜对照、宜学习、宜反思。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1958年6月7日,雷锋写于团山湖农场的日记


让我们看看上海核工院的志愿者们是怎样回答雷锋同志提出的问题的。




逆行见初心,战“疫”显担当




在2月初复工返沪高峰期来临之时,上海火车站、上海虹桥火车站急缺志愿者,上海市建交委在中央在沪企业中紧急招募,公司党委迅速响应,各支部党员踊跃报名。最终,15位志愿者成为了这场“守护上海”保卫战的一线战士。


志愿者出征仪式


核安全纵深防御,筑牢防疫战线


这次志愿服务的主要工作是健康信息排查、A类人员重点排查和健康信息现场填报等工作,工作需要细致,不能漏掉每一位进沪的乘客。


核电工程师们变身疫情防控一线战士,根植于他们心中的核安全文化在这一刻变成了一道铜墙铁壁,让这条疫情防控战线变得坚不可摧。


总体技术部副主任廖家麒是本次志愿者任务的领队。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起,他们就组建了微信群,先是讨论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如何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提前安排制定工作流程,具体到脱口罩的时间、穿脱防护服的顺序、回家衣服和鞋子的处理等。


在明确具体工作后,他们又积极讨论优化工作方案,保证在车次集中、人流量大的工作高峰时,组员之间也能相互补位到位、多道排查,杜绝遗漏风险。每当一批旅客检查完毕后,他们还相互交流这批遇到的情况以及需要优化和改进的环节,切实地将纵深防御的核安全文化应用到了严峻的战“疫”当中。


公司志愿者在虹桥火车站执行任务


我是党员,我可以克服


本次志愿者工作需要每天6个多小时穿戴一次性防护,来自电气仪控所的周健文之前得过气胸,不能长时间憋气,长时间戴口罩对他来说是一项挑战。党组织收到他的报名意向后也有担忧,第一时间和他沟通,他斩钉截铁地给出以上的答复。


他知道上海的医护力量都去支援武汉了,他要守护自己的家乡城市,让白衣战士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去抗击疫情。


公司志愿者在虹桥火车站执行任务


牵挂家乡,双线作战


面对2020年“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科研压力,科研创新部的陈清琦在执行志愿任务的过程中,手头的工作一点也没搁下。


中午出发去做志愿者,上午和晚上依然在远程办公。问他为什么?他发来这么一段文字:“湖北是我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不是医务工作者,我无法上一线去救助那些受感染的病人,我只能待在家里,时刻关注着疫情,期盼着那一根根描述着确诊人数、疑似病例、死亡人数的上升曲线突然有一天开始拐头向下。”


瞬间明白了他的那份责任感,他那颗始终牵挂家乡的心。


公司志愿者在虹桥火车站执行任务


冲锋一线的“夫妻相”


“我符合各项条件,我报名。”当接到招募志愿者的信息时,土建公用设施所的刘世昊仔细阅读了志愿者报名条件后,不假思索立刻报名。


与他沟通是否要跟家属商量时,他回复:“他们一定会支持我的”,字里行间里透露着他的坚定与担当。当笔者整理另一份名单的时候,赫然发现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奋战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的社区隔离管理人员。原来冲锋一线,也是有“夫妻相”的。


公司志愿者在虹桥火车站执行任务


国家危难之际,当尽微薄之力


2月5日,当收到公司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后,虽然还不知道具体任务是什么,建造中心的王志强第一时间就报了名。执行任务的前一天,他紧张又兴奋,几乎一夜未能入眠。


在虹桥火车站人潮汹涌的出站口,他认真核查每一个出站人员的“健康云平台”信息,对没有填写信息的人员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引,口中不断大声喊着:“大家慢慢来,请配合检查”“请往这边来”,还不时帮助求助的老年人或儿童……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面对手机出示的不同字体颜色、屏幕不同亮度的信息,从中午12:00一直到18:00整个6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不能擦汗。一天下来,口干舌燥、眼睛胀痛、腿脚僵直,衣服也被汗水浸湿……


回想起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王志强表示,虽不能像一线医护人员一样真正地直面疫情,但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是他的荣幸!



15人志愿者团队名单

总体技术部

廖家麒

科研创新部

陈清琦

项目管理部

袁萌

堆芯设计所

顾培文

工程设备所

黄然

工程设备所

王弘昶

工程设备所

曹雄

工程设备所

陈宇清

电气仪控所

周振德

电气仪控所

周健文

电气仪控所

马旭升

土建公用设施所

刘世昊

采购中心

蒋海浪

建造中心

王志强

建造中心

顾延辉


除了在虹桥火车站值守的志愿者团队,公司采购中心员工党旗也响应嘉定区团委的号召,加入了入沪高速收费站道口值守的志愿者队伍。





高级工程师“转型”口罩质检员




提拉口罩两侧测试耳带、逐个检查口罩铝条和压线位置、50只一摞装箱、5000只一箱打包……穿着防护服、手头麻利的王婧12个小时的夜班做了6箱3万只口罩。她并不是口罩厂的工人,而是公司经营开发部的一名优秀的费控高级工程师。



1月29日,王婧注意到了美迪康医用材料(上海)有限公司一则志愿者招募的信息。由于每天只招20个志愿者,获得了家人的支持后,王婧火速报了名,填表、等待审查、进微信群。当拿到1月31日夜班的通知时,她抱着妈妈和女儿激动了好久。


从晚上7点到早上7点,王婧需要一丝不苟地将质检和装箱的机械动作重复12个小时。当得知这家公司是疫情口罩的指定生产厂家,加班赶制的产品是送往急需使用的医院时,原本可以坐着完成的工作,王婧为了提高效率,一直站着完成。


12小时内除了凌晨吃了口盒饭、泡了杯咖啡,一晚上就去过一次洗手间,剩余时间全部都在工作。


“我做的都是小事,不算什么,还是多宣传在一线的人吧。”这是王婧反复说的一句话。所有志愿者没有购买额度,也没有报酬,没有人因为钱、因为利,“就为赶制口罩送给需要的人,真的是特别纯粹的一件事情。”




寒风中的暖阳




2月10日复工以来的近一个月,无论下雨、刮风,还是第一场雪后的晴天,有一群人,他们每天7:15准时到岗,佩戴好口罩、手套上岗工作,不断地重复着引导、提醒、记录的动作,一丝不苟地履行他们的志愿工作职责。


“您好,请走这边。”

“请问您的工号是多少?”

“请打开车窗,配合测量体温。”

 “体温正常,可以通行。”

……



他们是公司团委响应疫情防控要求第一时间招募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共有40余名青年志愿者。由于每天提供的志愿者岗位只有5-6名,每天的上岗他们都要争抢名额。


抢到的人说:“我下周二、周三、周四上班,都可以安排。”


没抢到的人说:“我下周二、周五上班,随时可以替补。”


一次次指引,一句句提示,一遍遍在申报名单中根据工号寻找着登记信息,工作内容似乎显得格外单调。在初春的寒风中站久了,身上也难免会有寒意,时不时得跺跺脚、搓搓手让自己的身体热一点。但这些丝毫不会减退青年志愿者们为公司服务、为同事服务的热情。


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志愿者们还配合公司工会,在清晨为入院的女同胞们送上一支玫瑰,提前预祝女同胞们“节日快乐”,给大家带来许多惊喜和暖意。




志愿者们做的事,也许是最简单最平凡的事,看似每个人都能做。


但也只有他们,真正地去做到了。


可贵之处正在于此。

 “如果你在现场看到那些名额都满了还是有人‘不请自来’:担心乘坐公共交通会增加感染风险而主动要求开车接送我们上下班的老乡、没有报上名等在现场随时待命替补的志愿者;看到从宝山顾村自驾过来的老夫妻、中学学生、外企总监等各行各业的他们,你就知道,我不算什么,大家合起力来做的事才最感人。”王婧这样告诉我们。

篇幅所限,我们不能把每一个志愿者的故事都一一道来。


但是我们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点星光,汇集起来,就是黎明前冲破黑暗的那一束曙光。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颗种子,播下的是爱、是力量、是希望,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



供稿:张金东、解岚心、熊海波、罗学明

编辑:银汉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