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与现代生活|活动招募
“恰当地感知另一个人的体温,关键并不是经验,而是恐惧和厌烦之间的平衡。最终,事情就像我们经历的一切烦恼那样,马可早早地学会用一句英文来总结这个过程:Time is the answer。只是有时候答案出乎意料。”——《蒙尘记》
活动介绍
很可能是出于驱散黑暗,延长室内活动时间的需求,人们放弃了和荒野完全隔绝的安全感,开辟了第一扇窗。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聚居地Daro Mohenjo大约曾有4万人生存,在这个人类最早的规划实践里,泥砖垒砌而成的房屋设计有面向街道、大小不一的方形窗洞。窗不仅仅让光、风与气味进入了人类居住空间,也把人们闲暇时的目光聚拢向街道,窗的诞生牵引着意识感官与公共精神建立起最初的关联。
近代以来,工业革命使小城镇发展为大都市,改造了大多数人对居住环境的意识和体验,带来了窗在其符号性一面的变异。波德莱尔描绘19世纪的巴黎世相时谈及窗,“凡是光天化日之下赫然可見的事物永远比不上玻璃窗后面所发生的有趣。在这或明或暗的窟窿表面,生命充满活力,充满幻想,但也在受着煎熬。”在里尔克笔下,窗进一步成为城市生活的某种心灵和欲望之标尺,“只要一个阳台上/或一扇窗框里/迟疑着一位女人……就足以/成为我们失去的那位。” 在窗的限定下,世事的永恒与短暂以同样的面貌显现,驻足于窗前的人们凝视的不再是风景,而是某种空无却庞大的“生命边线”。
窗在无形中承担着见证者的角色,“快速转换的影像,一瞥之中捕获的鲜明差异,以及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西美尔在1903年发表的《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中形容的都市特性在今天的城市影像里变得更加清晰。
在《蒙尘记》作者夏佑至以上海中环小区为地理坐标展开记录的十年里,人与虫鱼草木相互遭逢的瞬间、昼夜流转的生活剧目······作者的目光和思考所勾绘出的那些都市生活经验的复杂性,同样映照在一旁沉默不语的窗上。当你看完书里的照片与文字后感受到的,是窗所根植于的“此刻”时空的气息。
皮耶‧冯麦斯在《建筑的元素》里将窗定义为生命之符号。换句话说,这些微小的、窗所见证过的神采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永恒而本质的精神。从中环小区出发,我们想要了解,不同地方的窗都见证过怎样的现代生活?人们的视线和注意会在什么时候停留于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窗边?又或者,窗是否成为过你穿越梦境与现实的媒介?
在整理过去一年的记忆的时候,如果你发觉你的视线和注意曾在“窗”边停留,欢迎把这一切分享给我们,可以是画、照片、窗本身、窗外的风景……或是任何意义编织而成的窗。在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1月15日的征集期结束后,我们会选取部分征集结果以展览的形式发布在公众号上。此外,为了创造更多具有生命力的连接,我们会邀请《蒙尘记》作者夏佑至与十位参与征集活动的朋友进行一次线上工作坊,以照片为线索,聊一聊都市里的观察视角、拍摄方式、和那些日常性与现代性的隐秘折叠。
有意愿参与这次工作坊的朋友请在投稿问卷中注明,我们会在征集结束后回信确认工作坊的具体安排。
截止日期
2022年1月15日
征集主题
“窗”与现代生活
投递通道
扫码直达或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项目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