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辉图书2023年新书预告
题图:《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过去永远不会消失。甚至还没有过去。”这是新年新书里出现的句子(可以找找是哪本:))。2022年不是太顺利,2023年也不知道会不会比较顺利。但无论如何,还是想保持期待,“挺直腰板。继续前行……继续安静、踏实、不起眼、持续地工作”(哲尔吉·康拉德语)。
这期推送向各位读者预告2023年的新书。
最期待哪本?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们,(说不定)可以加快进程。
即将上架
权利革命
叶礼庭(Michael Ignatieff) 著
成起宏 译
权利革命如何造就今日的政治实践
#现代人小丛书#新书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诞生以来,“权利”已是世界各地讨论“公共善好”的主导话语。可当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权利时,不得不经受它带来的艰难拷问:权利如何既保护差异,又兼顾平等?人人强调权利,谁来担负责任?权利的话语进入家庭,亲密生活会否变成冰冷的战场?保障特定群体的语言或土地权利,是否赋予了他们特权?这会让整个国家更团结还是更松散?
具有政治实践经验的著名学者叶礼庭以精练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权利革命使加拿大发生的重大转变,并尝试回应权利革命的质疑者最重要的关切:作为共同体的加拿大,还能承受一次次声张权利的运动对她的“摧残”吗?叶礼庭认为,正是在权利的恒久张力中,求取共识才能成为最大可能;也只有通过权利,才能在这个变革动荡的时代,重新塑造具有凝聚力的集体认同。
维塔:社会遗弃下的
疯癫与文明
若昂·比尔(João Biehl)著
托本·埃斯科罗德(Torben Eskerod)摄影
杨晓琼 译
当家庭、机构、化学物质和经济体系成为共谋,一个人如何能逃离社会性死亡的黑洞?
震颤心灵的医学人类学经典
获玛格丽特·米德奖|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斯特林奖最佳心理人类学著作等七奖项
#地球暗面书系#新书社会遗弃空间在巴西大城市到处浮现——像维塔这样的地方,那些不被需要的人、精神病人、患病者和无家可归的人都被留在那里等死。这个令人难以忘却又不安的故事集中书写了一个名叫卡塔里娜的女人的经历,她的身体逐渐瘫痪,被人当作疯子,在维塔消磨剩下的人生。人类学学者若昂· 比尔开启了一段侦探小说般的探索卡塔里娜人生的旅程:通过与卡塔里娜对话、寻访其亲属、追踪她的医疗档案,解开卡塔里娜编写的“词典”中神秘的、诗歌一般的词句,追溯她的见弃命运和病理状况背后的家庭、医疗、国家和经济的复杂网络。
维塔里的人,仍回忆着当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叔叔、阿姨、祖父、祖母的经历,却被排除在现实世界之外,成为无人认领的生命。在这个由官僚机构和亲属关系共同认可的社会性死亡的语域,药物成为家庭治理的工具,诊断斩断了道德义务,收容成为剥夺人之权利的终极名义。《维塔》不仅仅是又一个关于遗弃的故事⸺环绕卡塔里娜的一切成为一种见证,它向任人死亡的社会逻辑发出质询,也试图夺回人之为人的意义和尊严。
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
1890—1920(新版)
沃尔夫冈·J. 蒙森(Wolfgang J. Mommsen) 著
阎克文 译
发现一个在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徘徊的韦伯
马克斯·韦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政治密切相关:他激烈批评俾斯麦和德皇保守的社会政策,却更失望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软弱;他在“一战”中出于德国利益稳步推动“体面和平”的实现,却被自私的政治领袖葬送;他在魏玛制宪中期盼卡理斯玛威权领袖重振大国荣耀,却未料到会是纳粹主义的兴起……
系列上新
|||倾向与可能|||
21世纪的权力:
与约翰·A. 霍尔对话
迈克尔·曼(Michael Man) 著
陈冕 译
韦伯之后最重要的社会学家迈克尔·曼与约翰·A. 霍尔的精彩对话
深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权力结构,思考未来的政治形态
|||倾向与可能|||
已出版书目:
《英国进步主义思想 : 社会改革的兴起》迈克尔·弗里登
《全球化时代 : 无政府主义者与反殖民想象》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解放的悖论 : 世俗革命与宗教反革命》迈克尔·沃尔泽
《诸众的语法 : 当代生活方式的分析》保罗·维尔诺
|||女书系|||
下女:
厌女的逻辑
凯特·曼恩(Kate Manne) 著
巫静文 译
每个男人心中都藏着一名厌女者吗?绝非如此。厌女不是病态心理、不是人格问题,更非“男性专属”,它是结构的打手、父权的机器,是一个强制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执法机构──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无论男女。
·为何谈性别歧视之外还要谈厌女情结?两者有何不同?
·厌女情结如何巧妙地伪装成“理性中立客观”,潜藏于集体意识之中?
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为“拆解厌女”提供了关键指引。
反扑:针对美国妇女的
未宣之战
苏珊·法露迪(Susan Faludi) 著
邵文实 译
女性解放运动之后,女性如何遭遇保守势力的“反扑”
这是一部经典的女性主义著作,是对女性所受攻击的全面审视;这是一个警钟,提醒了每一代女性所面临的陷阱和危机。
|||女书系|||
已出版书目: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乔安娜·拉斯
|||昨日世界|||
失忆症患者
热拉尔丁·施瓦茨
(Géraldine Schwarz)著
徐家龙 译
一部欧洲战后清算法西斯主义的深度历史
一种用记忆来抵抗当今极右民族主义崛起的迫切呼唤
如果你发现,你的两个祖父,一个在1938年利用纳粹政策从犹太人手里抄底买下家族企业,另一个则是一名法国维希警察,你会如何?
|||昨日世界|||
已出版书目:
《客居己乡》哲尔吉·康拉德
|||卡普兰作品|||
要么投降,要么饿死:
埃塞俄比亚、苏丹、
索马里、厄立特里亚纪行
罗伯特·D. 卡普兰
(Robert D. Kaplan)著
丁汀 译
在这本书中,卡普兰向我们清楚呈现了“非洲之角”的面目,在对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的报道中,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蹂躏该地区的饥荒背后的原因,探讨了对于理解当今地区至关重要的种族、宗教和阶级冲突问题。
东进鞑靼:巴尔干、
中东和高加索地区游记
罗伯特·D. 卡普兰
(Robert D. Kaplan)著
王源,胡碚 译
《东进鞑靼:巴尔干、中东和高加索地区游记》这本书可被视为《巴尔干两千年》的一本续集。卡普兰将鞑靼视作为一个与西巴尔干国家有着更多共同点的地方,而非因其带有异域色彩的名称而容易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东方图像。这段旅程以冷战结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他一路搜寻着这条未来欧洲新边界的第一手资料,也关注着那些独特政体的命运走向,以及人们怎样看待自身。
|||卡普兰作品|||
已出版书目:
《荒野帝国》
《成败落基山》
《世界的尽头》
|||行路人|||
暗星之旅:
从开罗到开普敦
保罗·索鲁(Paul Theroux) 著
徐芳园 译
在作为志愿者一度深入非洲生活的35年后,旅行文学作家保罗·索鲁选择以一种更具挑战性的方式重访了这片笼罩在负面消息和神秘气息之下的土地:沿着尼罗河而下,从开罗一路穿越丛林和沙漠、河流和湖泊,直到开普敦;搭乘火车、船舶、运牛卡车等各式交通工具,见到了世上一些最美丽的风景--经常也是最攸关生死的景致。
|||行路人|||
已出版书目:
《柬埔寨旅人》刘绍华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艾玛·拉金
政治哲学
在正义的笼罩下:
战后自由主义与
重造政治哲学
卡特琳娜·弗雷斯特
(Katrina Forrester)著
安雯 译
一部关于20世纪下半叶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变迁的历史
作者卡特丽娜·弗雷斯特展示了在罗尔斯的影响下,自由平等主义——一套关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中的正义、平等和个体公民责任的自由理念——如何成为政治哲学的主流,并追溯了其起源于战后美国和英国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在正义的笼罩下》重塑了20世纪晚期政治思想的历史,并对主要政治哲学家提供了新颖的解释和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严格审视自由主义的野心和局限性。
法西斯分子
迈克尔·曼(Michael Mann)著
郦菁 施含宇 杨雨清 袁子辰 赵琳菲 译
谁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他们秉持何种信念?他们实施了何种行为?
法西斯主义会死灰复燃吗?
基于对法西斯分子的细致分析,提出了一种关于法西斯主义的新理论。
平凡的美德:
分裂世界中的道德秩序
叶礼庭(Michael Ignatieff) 著
成起宏 译
人们共享的道德价值是什么?当全球化在经济上把我们吸引到一起,我们的价值观会变得相似还是相异?在叶礼庭长达三年、遍及八国的旅程中,他试图为以上问题寻找答案。《平凡的美德》中记录了叶礼庭的发现,以及他对全球化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思想和道德理解的阐释。
过去与现在:现代性的
挑战,从前维多利亚时代
到后现代主义
格特鲁德·希梅尔法布(Gertrude Himmelfarb) 著
宋宗澳 译
“过去永远不会消失。甚至还没有过去。”威廉·福克纳写道。
我们曾经在哪里?我们今天在哪里?我们可能(或应该)去哪里?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化评论家希梅尔法布通过梳理从现代民主的混乱到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从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潮到犹太问题的辩论,分析埃德蒙·伯克、列奥·施特劳斯、红衣主教纽曼、莱昂内尔·特里林等思想家的观念,帮我们找到看待当代问题的新视角。
历史与传记
偶然性的发现:
赫尔岑的生平与思想
艾琳·M. 凯利(Aileen M. Kelly) 著
徐龙华,曹文姣 译
托尔斯泰曾说,“赫尔岑的读者在未来。”
以赛亚·伯林称其为“许多二十世纪思想的先驱”。
虽然是以《往事与随想》和“俄国社会主义之父”而为人们所铭记,但他对思想史的贡献不止于此,且无法被简单归类。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而完善的对赫尔岑的研究作品。
新世界史(第3卷)
孙隆基 著
《新世界史》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孙隆基先生“穷一己之力,积数十年之功”,专为中国读者打造的一套全新的世界通史,2015年、2017年分别出版了第1、2卷。上承第2卷对中古早期几大文明地区的论述,本卷继续以全球化的视野,梳理其在中古后期的发展脉络,并将重心放在欧亚大草原的“历史拓扑学”,诠释蒙古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种文化之争:
战后英国的科学、
文学与文化政治
盖伊·奥尔托拉诺(Guy Ortolano) 著
沈矗 译
自1959年科学家出身的小说家C. P. 斯诺与文学批评家F. R. 利维斯就文学与科学这一话题的讨论形成“两种文化之争”后,人们常常哀叹艺术与科学这“两种文化”已然成为思想界难以弥合的鸿沟。
一个传统话题为何可以历久弥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论?
本书将这一分歧视为英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意识形态纷争,以此入手回答上述问题,并将两种文化之争与大学的使命、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国家衰退的涵义以及前大英帝国的命运等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通过挖掘“两种文化”之争的政治利害关系,本书考察并解释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文化政治的运作方式,并尝试唤起读者对这一沿用至今的术语的重新认识。
社会关注
碳民主:石油时代的
政治权力
蒂莫西·米切尔(Timothy Mitchell) 著
钱静远 刘夕冉 译
围绕着煤炭和石油的力量博弈如何深刻影响了不同地区民主的进退?
面对“碳民主”可能终结的危机——廉价能源的消失和因含碳燃料而导致的生态秩序的崩塌,我们如何寻找社会-技术上的理解和解决方式?
无人哭泣的死亡:
巴西日常生活中的暴力
南希·舍佩尔-休斯(Nancy Scheper-Hughes) 著
俞敏 译
经典的人类学民族志
人类学“情感”研究力作
当生活被饥饿支配,爱会变为何种面目?当遭受暴力的日常行为和过早死亡的侵袭,信赖会如何演变?立足于巴西东北部,这是一份关于匮乏、疾病和死亡的日常经验的叙述,它们正围绕着山地贫民窟的妇女和儿童的生活。南希·舍佩尔-休斯带着读者来到邦热苏斯镇制糖业种植园山间的贫困地区,她以此为田野点工作了二十五年,跟踪记录了三代棚户区女性在艰苦工作、耍诈和区别对待中努力生存的经历。这是一个通过最底层的身体、情感、欲望和需要讲述的关于阶级关系的故事。
来自边缘:
残疾人的真实生活
皮娅·贾斯特森(Pia Justesen) 著
孔繁尘 译
问题并不在于残疾的个体,而在于这个让人丧失能力的世界。
不能用腿走路是一种缺陷,但不能进入当地的电影院才成为一种残疾。
本书记录了一系列来自残疾人的声音。相比于法律和社会结构,作者尤其希望关注和引起关注的还是那些来自个体的感受。如贾斯特森在书中援引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说:“灵魂的日常生活是历史长卷中所忽视或轻视的东西。而我所研究的,正是缺失的历史。”作者期冀用这些真实的声音唤起态度和行动的改变,促进真正平等的到来。
我要它们活下去:
熊本市流浪动物
零安乐死十年奋斗纪实
片野由佳(片野ゆか) 著
王华懋 译
减少流浪动物的方法,就是把一只只猫狗赶进毒气箱吗?
这是一间公立收容所达成“零安乐死”的奋斗故事,也是一场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的爱的接力赛。它给了我们一种温柔的力量,告诉我们微小善意的汇聚和日复一日的坚持,可以带来怎样的改变——可能是少一只小狗被赶出家门,多一只流浪猫咪找到回家路,也可能是多一座不再扑杀流浪动物的城市。
重版出来
神圣人:至高权力与
赤裸生命(新版)
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 著
吴冠军 译
“神圣人”生命政治系列的开篇之作
无可争议的政治哲学经典名著
朋友之间:汉娜·阿伦特、
玛丽·麦卡锡书信集,
1949—1975(新版)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玛丽·麦卡锡(Mary McCarthy) 著
卡罗尔·布莱曼(Carol Brightman) 编
章艳 译
她们初遇于1944年的纽约: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刚刚逃离纳粹德国,才华横溢的玛丽·麦卡锡在美国文坛初露锋芒。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在信中,她们辩谈时事: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水门事件……也探讨文学、倾诉情感、闲聊八卦。
《朋友之间》收录了阿伦特和麦卡锡之间的所有通信。这些信件充满了智慧和雄辩,又不乏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为我们近距离展示了20世纪两位杰出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向我们呈现了她们之间漫长而独特的友谊。
编辑|艾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