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到对岸去|三辉年度关键词No.3

2015-12-04 三辉图书


这是三辉图书2015年度的第三个关键词,岸。前两个关键词分别是“”和“国界”(点击蓝字查看当期推送)。


“岸”这个字眼串联起来的,是19世纪70年代由越南逃向澳大利亚的难民船,是乱世中越过重洋的传教士,是在人与人(就像一座座小岛)之间衔递理解的提问和记录者,是以死亡了解生存的殡葬人。


这岸的人在张望,上岸的人回首,还有些人,巡游、搬运,叩问大海。

题图:Daesung Lee的On the Shore of a Vanishing Island系列之一。


到对岸:对望


在交谈中,岸和岸之间有了通路。2015年,三辉图书出版了诺曼•马内阿《索尔•贝娄访谈录》、李宗陶《那些说不出的慌张》,前者是两位文学大师的心灵交谈,后者是一名文化记者对十余位文化人物的访谈。观察、对话,提问、回答,像有只海鸟在探寻着陆地的边界,而后,作为读者的我们看见眼前的雾气散去,那片大陆才真正出现在面前。



1999 年

波士顿大学

两位当代最重要的犹太流亡作家

索尔•贝娄与诺曼•马内阿

文学大师的心灵交谈


马内阿:这个新生儿是否会将你留在此岸?


贝娄:这个嘛,你知道,足够古怪的是,你不会有那种你在六十多岁甚至七十多岁时对生命所拥有的同样的渴望。它开始蒸发,一点儿一点儿地。首先,你厌倦了对死亡的畏惧。它是个令人厌倦的主题,它让你精疲力竭,一切皆无良由,你对此无能为力。天真的探索。一个人有可能问自己:“我的精神活动将彻底停止,那真的是可能的吗?”我愿意得到一种保证,这样我就可以平静地死去。假如我不得不躺在坟墓中,脑海里还要翻来覆去地想事情,那我是不会快乐的,对吗?但这种犹太人的喜剧天赋站了出来,并在我思考这一切时助了我一臂之力……我敢肯定,没有哪个孩子将会拥有比我的新生儿更好的母亲了。

摘自[罗马尼亚]诺曼•马内阿《索尔•贝娄访谈录》,邵文实译,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




17位文化人物

7年叩问与聆听

著名文化记者李宗陶

探访时代的心灵


一周后,同大院的老大哥们也到台北,计划中的一项是拜会龙应台,原定的专访被临时调整为双人访。正有些为难,听说周末她要回屏东老家看母亲,我们就向秘书建议,不如在高铁上做专访吧,一来一回,比原定一小时的问答还宽裕些。龙应台一听,欣然应允。采访的魔力就在这里,它是人跟人在接触,是形象、声音、气息、态度,甚至心灵的交互,本身也是行进中的故事。


我记得交稿给对方“看一下”——这是一个好习惯,不代表你不能独立写作;假如你立得住,会得到相应的尊重和有益的指点——之后,收到多方回复,其中龙应台越过秘书的第一时间回信是:


我几乎一字不改……因为你的文字好,归纳功夫高,我省事了,真高兴(青霞竟然说得那么一针见血,她的智慧是天生的……)

摘自李宗陶《那些说不出的慌张》,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到对岸:摆渡


死亡常常只作为一个概念,是转瞬即逝的新闻头条,或无名恐惧。2015年,三辉图书出版了托马斯林奇《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西蒙克里切利《哲学家死亡录》,前者是殡葬人(也是诗人)对一件件具体的死亡的描述与思索,后者是对哲学式死亡的搜罗和凝视(最终他搜罗到190余位哲学家的死法)。一位诗人,和一位哲学家,在生和死之间来回逡巡,用文字把读者渡到对岸,再渡回来:通过死,我们更明了




美国图书奖获奖作品

小镇殡仪馆从业者的行业实录

“死者一无所求

只有生者营营不休”


坟墓不外乎是一种手段,使死者既近在身边,又确实挪开了;虽然还是亲人,但保持了一定距离;告别了,却没有被遗忘。


如果死亡毫无意义,生又如何?这是坟墓的哲学。


我们为引导生者、爱人和死者,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而创造的种种仪式,重在其意义而非表演过程。

摘自[美]托马斯•林奇《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张宗子译,三辉图书/外研社。


最独特的哲学家小史

最值得铭记的哲学死亡事件

190余种哲学式死亡

上至古希腊,下至今日


哲学式的死亡就是把死亡放在你的嘴里、你讲的话里、你吃的饭里、你喝的酒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开始直面肉体湮灭的恐怖感。


在古代,哲学家提供面对死亡所必需的智慧是一种惯常的说法。那即是说,哲学家会勇敢地面对死亡,并拥有视死亡若无物的力量。

摘自[英]西蒙•克里切利《哲学家死亡录》,王志超、黄超译,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到对岸:靠岸


离开故土的人漂洋过海,踏上彼方之地时,如何感受?2015年,三辉图书出版了黎南的《船》、《邵武四十年》,前者是一个亚裔移民作家书写的靠岸之后的身份之痛、记忆之结,后者则是一位传教士因信仰而扎根异国、造福于人的传记。




跨越不同地域与历史

以亚裔视角呈现跨文化精髓

从纽约到广岛

从澳大利亚到德黑兰


我相信这句话:我们能原谅父母做出的任何牺牲,只要这牺牲不是为我们做的。对我父亲来说,他所做的一切没有其他——都是为了我,他还用故乡的名字给我命名,那个他抛下了的故乡。他牺牲得太彻底了,且只要出了事,他总强迫自己来做出牺牲。对于所有这些牺牲来说,我做什么都是不够的。

摘自[澳大利亚]黎南《船》,小水译,三辉图书/外研社。



从新伯利港到福建邵武

从洋医生到“福益华”

为了上帝的荣耀和人的尊严

一个平凡人甘愿奉献四十年的非凡人生


在中国的岁月中,爱德华发生了许多变化。他学会了谦虚,学会了理解。在他的家信中,他不再使用“异教徒”这样的字眼。而这并不代表他不再关心中国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他称呼他们道教徒、佛教徒或穆斯林。他首先将他们作为个人予以尊重。他为他们看病,为他们接生,有时,也为他们送终。

摘自[美]小爱德华·布里斯《邵武四十年:美国传教士医生福益华在华之旅,1892—1932》,安雯译,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本次小编夹带的私货是电影《再见列宁》的原声。《再见列宁》中,已经上岸的人为了不想上岸的人,不得不一次次潜入水底,捞起过去。

编辑 | 恰恰猫


你可以不回复以下关键词


实习 | 墙|国界|凉山|人性|民主|德黑兰|诚意|叛国罪|传教士|中美|莱维|加缪


回复关键词“读在三辉”

加入三辉读者微信群

***

微博@三辉图书


三 辉 图 书

自由的智识生活

长按识别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