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7期视点 · 女性领导特质研究 | 窦桂梅:我为儿童做的几件事
导读
每日清晨在校门口的温馨迎候,亲笔写就的个性化“校长奖”,对“全阅读”氛围的执着营造,以及将体育作为核心课程、把戏剧课纳入课表、让考试变成嘉年华……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将刚性管理柔化为更有凝聚力的心灵关爱,彰显了鲜明的女性领导特质。
我为儿童做的几件事/窦桂梅
也许因为自己是位女性,也许因为从小生长于大山里,也许因为当了太长时间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直到做了校长,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经历都已成为“基因”,深深地烙印在学校管理的一切言行中—离不开率真本性,离不开教师本色,更离不开总想为孩子做点儿什么的母性习惯……
1. 每天早上的迎候:一种持续和稳定的关怀
【真切的关爱是更女性化的管理方式,它已成为阳光般的纽带,将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联结在一起,形成了无限信赖的合力】
当你从书中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给孩子们写童话、编教材,八点钟伴着灿烂的朝阳,迎接每一个学生的故事,你肯定如我一样感动。2009年,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90周年的世界性研讨会。当我踏上乌克兰的土地,站在帕夫雷什中学门口,再回忆书中读到的这一情景时,我的心又怎会仅仅停留在感动层面?我在思忖,如果我做校长,一定要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
行政意义上的校长,因为工作忙碌,所以与儿童直接接触的机会减少,很容易与儿童产生隔膜,这让以“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自诩的我多少有些恐慌。我认为,作为教育学意义上的校长,他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天天与儿童打交道,认识、了解甚至熟悉学校的每一个儿童。于是,每天早晨,我披着清晨的霞光,站在学校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走进校门,很少间断。有时我出差,学生们几天没有看到我,回到家里就要跟家人说:“今天没有看到窦校长……今天又没有看到窦校长。”孩子们把每天在校门口看到我当成了一种期待。这些年,全校大部分学生的名字我都能叫上,甚至有些学生遇到我,总要跟我聊上一会儿。在我的带动下,学校的相关教师,甚至学生、家长义工,每天早晨也会站在路口或校门口行鞠躬礼、竖大拇指,互相问候与赞美、击掌与拥抱。走过多少个清晨,就会有多少个故事,其中两个故事对我有另一种启发与触动。
有一次,大约是早上第二节课时,我收到了一位家长的短信。那位家长说,本来她要找我说说班主任的问题,但是看到我在校门口那么灿烂地微笑,她止住了脚步。接着她又说,一个如此有爱心的校长,背后一定有一群有爱心的班主任,如果班主任在某件事情上的做法让她觉得不妥,那么她可能需要先弄清前因后果……最后她特意补充:窦校长,多么希望你每一天都在校门口就这么微笑着拥抱孩子们啊,要知道,这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一天都会感到安心快乐。原来在校门口的迎候会有这样的魔力,原来家长们是这样理解我在每一个清晨对孩子的迎候呀!对集体、对教师、对儿童,是需要这样持续和稳定的关怀的。这是一种守候与守望,是对孩子们和家长的无言的承诺,必须成为习惯甚或信念。
某个学生的爸爸,一天早晨急匆匆地来到我面前,高兴地说:“我说嘛,您肯定就在这里。我赶紧跟您说说,启程楼二楼男生厕所漏水,您赶紧去看看。这是我孩子今天早上醒来突然对我说的他昨天的发现。”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送上一封表扬信,咨询确认教育的一些事情,直接跟我交流讨论学校的办学理念—就这样,早晨的守望,还成了我与家长们沟通交流的时间。
每天早上,当一张张笑脸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似乎吃到了最好的营养品,得到了最大的鼓励红包,所有的疲倦都会抛到九霄云外。当这种守望变成一种习惯之后,如果某一天早上来不及到校门口,那么我这一天都好像缺少些什么。早晨的迎候,成了我做校长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2.手写校长奖:与儿童心灵的对话
【女性化的领导方式更关注细节和心灵感受,更善于通过尊重、赞美、激励等方式,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将刚性的权力管理演变成更有优势的精神凝聚】
还是做副校长的时候,有一次我去厦门讲课,一位校长聊到他会适当地给某些学生亲笔写特殊的奖状。当时我就跟他说:“好棒啊,以前我当班主任的时候特别愿意手写评语和喜报。现在的复印与打字印刷看似便捷,但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温度……”
做了校长,与儿童的接触间接了许多。我常常思考,该怎样给学生留下难忘珍贵的童年记忆,并使其成为不同于其他激励内容的、促进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呢?我想到了厦门校长的做法,并创造了自己的“亲笔校长奖”。我亲自设计了一张体现我的特色的奖状:紫色背景,印有清华附小的标识,正面只有学校印章,其余全是空白—供我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下去。我要努力寻找每一朵花的不同芬芳,用赞美与鼓励去呵护这些娇嫩的花朵—尤其是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旗下露脸的儿童,那些在班级里没有机会展示的儿童,那些特需的、哪怕有一点点进步的儿童,只要是我遇到的,或者通过班主任了解到的,我都要挤出时间为他们书写奖状。
奖状的颁发有随时的——每次升国旗时,都会有一个颁发校长奖的仪式;有定期的——开学典礼、期末结业式、毕业典礼或入队仪式上,等等,都会颁发校长奖。每次颁发奖状时,我都要捎带送上一份我自己准备的礼物,特别赠送给孩子们。
几年来,我已经亲手写下了两千多张奖状,每一份颁奖词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都是我与每个儿童心灵的对话。这些获奖者有“千里走单骑”的黄翰林,有环卫小天使何秉原,有“小小法布尔”李嘉华,有怀揣中医梦想的许馨元,有走向世界的附小代言人徐鐾诚……在一次家长会上,有一个从新疆转来的学生的家长,紧紧地拉着我的手,一遍遍地传达女儿得到校长奖后全家人的感动,并且告诉我,女儿对颁奖词早已熟读成诵,如今奖状就挂在他们家客厅最醒目的位置上。一张校长亲笔书写的奖状,一份独一无二的颁奖词,也许在一个儿童心里、在一个家庭中就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陪伴才有感情,也许是这种真诚的交往、真情的付出打动了孩子们,令我终身难忘的是,孩子们也开始给我颁发奖状。当年三(5)班的张紫桐亲手制作、书写了一张奖状,一定要颁发给我;二(4)班的周佩然在学校环保袋手绘活动中,在袋面上亲手绘下了她心目中年轻、微笑的窦老师……我把这两张学生颁发给我的奖状摆放在自己办公室里,只要有机会,我都会炫耀一番。这份特殊的鼓励比我获得什么荣誉都珍贵。
为孩子们手写并颁发奖状并非赋权,更不是行权,而是激励、是尊重,是滋润儿童高尚心灵的另一种意义上的领导力。只要爱在细节,我与儿童都将在这温润的感动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3.执着于“全阅读”的营造:点亮“照耀儿童成长的灯塔”
【优秀的女性领导者长于将理性思考与感性行为相融合,她们更注重在良好氛围的营造中推进改革,其柔性化的领导方式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这对形成和谐的组织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小时候,我住在大山里,我的阅读史是从看小人书和家里墙壁与棚顶的报纸开始的。自从我当了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我就发愿:要让读书成为我们必须的生活。于是,我用“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主题来牵一发动全身,一篇带多篇,一课带一本,引导学生一本本阅读下去。由于我致力于亲近母语,培养学生“做有根的人”,后来我不但被评为特级教师,还深得家长和老师们的喜爱。我感恩学生带给我的荣誉,同时也坚定地认为,作为中国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做了校长后,我开始思考,面对学科与知识教学碎片化严重的现状,怎样为儿童减负,真正化整为零,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我下定决心,要不惜代价为儿童提供最丰富肥沃的阅读土壤,让他们像花儿一样绽放,像树一样茁壮!于是,我把“主题·整合”理念及策略迁移到学校层面,构建了基于清华附小学生素养的“1+X课程”体系与实施路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与策略,就是通过阅读,整合提升不同学科素养,提升清华附小学生整体的阅读品质。
于是,我随时“化缘”,寻找图书经费,让学校各个角落成为图书角,而整个学校就是图书博物馆。走廊里、窗台上、班级门口,以及每个班级的黑板下面与墙角处都有图书架;学校还在各个楼层设置电子阅读屏幕,让学生进行触摸阅读。我经常会带着明信片或贺卡奖励那些每天去图书馆阅读的儿童;周末我们会为孩子们提供“亲子阅读”的机会,同样我也会带着“甜”的礼物奖励他们。有趣的是,经常也会有学生让我签名留言。只要学生随时阅读,我们就会不断地激励他们、奖励他们。尤其是学校的各种活动,用经典图书进行奖励已经成为习惯。
校长不能亲自带班,但不能离开课堂,我仍然用阅读课来亲近儿童。我利用儿童每天的读书课或学校的阅读主题研讨课上示范课……我还带领老师们逐年确定儿童每学期必读选读的书单,精心研制、不断修订的清华附小阅读书单,充分体现了我们所追求的现代与经典、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对于培养儿童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努力改变“阅读课外化”的倾向,将其转变为“阅读课内化、全科化”。在课时设置上,我们要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等学科,每周有一节主题阅读课来完成必读书目的阅读。可以想象,对于数学、科学等学科的老师们来说,这是多大的观念转变与教学挑战!当然,期末我们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是否有效……
我们以“用国学经典与中西方儿童文学两个灯塔照耀儿童”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学校形成了“天天有吟诵课,周周有阅读课;人人吟诵经典诗篇,人人阅读经典名著”的氛围。比如:每天7∶50~8∶00,学校有十分钟的“日有所诵”;在学校一年一度的“儿童国际阅读论坛”上,我们邀请中外著名作家、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到清华园与儿童相见……阅读在清华附小的每一天、每一个角落落地生根。
4.坚定于把体育作为核心课程:让学生的“健康”真正落地
【女性领导者往往会将自己置身于事情之中,与师生一起“嗨起来”。她们更重视在陪伴中激励,在共同经历中促动理念的落地,进而形成精彩的学校文化】
我对体育的真正认识,是当了校长之后。随着对清华附小百年历史的挖掘,我了解到马约翰体育精神是清华体育教育传统的体现,曾经在1927年作为清华附小校长的马约翰,也把“爱体育”化为了附小孩童的基因。在我的建议下,学校运动场上树立起他的塑像,体育组被命名为“马约翰研究室”,大操场被命名为“马约翰运动场”……
在马约翰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将“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清华号召转化在儿童每一天的行动里。我们把“健康、阳光、乐学”作为儿童在小学六年成长的外显样态,其中“健康”这一核心要素被放在了首位。那么如何让“健康”理念落地?这就要整合其他学科,腾出时间开展体育活动。为此我们提出:把体育作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针对儿童的特点,我们确定了体育课程“有趣、出汗、安全、技能”的原则,学校处处是设施,时时可锻炼。其中,“每天体育三个一”,即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个健身大课间和一次“晨练微课堂”,每个学生一个体育自主选修项目,这已经成为清华附小课程整合的重要标识。早晨的“晨练微课堂”上,我经常用买牛肉干等方法激励孩子们去操场“嗨起来”。每天早上7∶15~7∶40,几百人,有时上千人在操场上踢足球、打篮球、练习轮滑、打乒乓球、打板球、打棒球、打网球……在体育必修课上,学生们打破班级界限,根据爱好组成新的班级进行学习;在体育自主选修课上,学生们更是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体育自选课由此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尤其是,清华附小把足球纳入体育课程更是引领了改革的方向。我们不仅将足球作为每个学生必修的特色课程,而且将足球运动中所体现的文化和精神作为培育具有顽强意志、刚毅品质、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的重要载体。因此,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到来之际,清华附小举办了自己的“世界杯”:40个班级分别代表不同国家参赛,学生人人参与,男女共80支球队;孩子们各显神通,邀请外国大使馆参赞、外国国脚、外国留学生等用各种方式展示各自国家的足球文化及风土人情……而每当孩子们胜利后跑到场边,我一定冲上去与他们合影留念,他们也一定要与我击掌庆祝,表达对我的喜欢。
2015年1月底,我和部分老师带领足球社团的16名队员,前往阿根廷甲级俱乐部—博卡青年队进行了为期20天的集训。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我在场上抢拍了很多孩子们训练以及与阿根廷少年队进行比赛的镜头,甚至还有两次机会作为运动员上场参加比赛。我与孩子们每天一起升旗,一起吃足球餐,给他们逐一批改日记。那些天,期待我的作文点评也成了小运动员们每天当中一个有意义的项目。
精彩的体育文化背后,付出的也是加倍的艰辛与努力—把晨练,把每天的体育课、体育项目等当做课程固化下来的过程中,需要有对体育精神的坚定与信念,需要全体教师和家长在观念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支持,还要考虑安全这把隐形的剑。但是,想到孩子们的成长,想到我为孩子们做的这些,我还是有些“自喜”与“自得”。
5.把戏剧课纳入课表:让儿童站在教育的中央
【女性领导的共情优势,一方面体现在其更加“善解人意”;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她们更愿意与学生、教师、家长“同呼吸,共命运”,由此在学校塑造一个“价值共鸣”的情感共同体】
随着学校“1+X课程”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基础教育小学阶段自身特点的深刻认识,我越来越觉得儿童学习需要更多综合的游戏性、体验性。
我们发现了戏剧这个载体。在美国的课程设置里,戏剧是每个人都参与的必修内容之一,台湾的戏剧课程发展也比较迅速。我们发现,戏剧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孩子们的角色体验感,以及情绪的有效控制与表达。而这对一名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在参与戏剧演出的活动中,孩子们尝试与他人建立联系,感受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由此弥补现有课程对“交往教育”的空缺。另外,戏剧教学还体现了对学科的整合,其中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台词的处理,以及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形体表演、歌曲处理等,这些都需要孩子们全方位调动感官,再有控制地表达出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借着作为海淀区小学“课程整合 自主排课”实验项目学校的机会,优化整合其他学科,用戏剧方式展开教学。我们将一至六年级每周五下午的90分钟设置为戏剧课时间,隔周一次;然后分低、中、高三个年段,聘请相应专家和团队帮助教师制定课程计划,落实方案,逐步推进……学校由此形成了班班有戏剧、人人都上台的局面。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由于学生人数多,班级授课不能兼顾到所有孩子,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等。为此,我们聘请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到班级授课中,不仅解决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为家长配合教师做好班级工作架设了一个平台。
一年一度的戏剧展演开始了,我和家长们一起在台下观看每个班级的演出。《新木偶奇遇记》《时间去哪里了》《夏夜多美》……孩子们在剧中的表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戏剧教育太奇妙了。舞台上孩子们的每一个站位、每一句台词、每一段背景音乐与动作的完美契合,背后是每一位孩子的投入与付出。由于我站在出口位置,每次孩子们演出结束走下场时,不论他们的戏有多少,我没完没了、不厌其烦地跟他们击掌,并不时地夸奖点评每一个演员,以至于好多家长偷拍了一些我不停地竖起大拇指的特写镜头。戏剧演出结束后,家长们陆续给我发信表达他们的感受。一位妈妈给我发的微信是这样的:
“窦校长啊,我感动地想哭……我们感到,孩子们的成长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家长们的想象。当我们还在充满担心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包容,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如何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团队的责任和荣誉。感谢附小能将孩子们放到舞台的中央、教育的中央,和他们未来人生的中央!”
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感受到戏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戏剧是课程整合的重要载体,意在构建儿童的第二重生活。儿童的人生在戏剧里—为此,我们还要为孩子们去改变、去创造!
6.让考试变成嘉年华:真正实现“乐学”目标
【女性领导更愿意以基于学生视角的“改变”为目标;更加重视创意;改革的推进基于充分授权后的尝试与探索,而非强制推动……】
在学校强调课程改革的今天,当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甚至超学科整合成为清华附小的课程样态的时候,我们的评价方式该怎样整合?
多年前,我曾带领语文教师进行语文主题教学的考试改革,即分项与综合、过程与阶段性等方式的结合。于是,就有了儿童每学期的“百字过关”“诗词过关”“书目过关”“作文过关”的分项过程性记录。尤其是“百字过关”,学生可以通过几次过关来实现“一手好字”的目标。最后是阅读测试的综合检查,再加上平时记录的《综合测试手册》《年级主题护照》,最终累计出学生的期末成绩。数学团队也有了口算记录、情感态度、项目研究和综合测试的结合。
但是,这种考试中更多的内容还是以知识检测为主。这种改进更多的是改良,还不是改革。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一年级尝试的幼小衔接的“乐考嘉年华”。
最初,这项方案由负责低年段的傅老师提出时,负责人员还是有些担心。但是,为了儿童,我们是思前想后考虑周全了再做,还是在做中实践、思考提升?为了进一步开创学校期末考评改革的新局面,我们认为,“边打枪,边瞄准”是个办法。一年级期末“乐考嘉年华”就这样启动了。
我们安排了七间教室,外加闻道厅和联盛馆,都布置成了“考场”;老师们设计了“拼音对对碰”“字形小魔术”“乐读天地”“挑战金话筒”“丁香花朵朵开”“串珠谁最棒”“成双成对蹦蹦跳”“TRP动动动”以及“英语对对碰”共九项闯关游戏。“开考”那天,我跟着学生队伍,仿佛参加嘉年华闯关的一员,走过一间一间教室。每到一间教室,扑面而来的是孩子们洋溢着的笑容,以及嘴里不停地说着的“太好玩了”的兴奋。甚至还有的孩子问我:“窦校长,您也来啦!咱俩比比谁厉害?”我问:“感觉如何啊?”“有意思,您瞧,我已经完成好几项啦,还都是‘大拇指’印章呢!”
这真是一种别出心裁的考试形式。而这看似轻松快乐的嘉年华,背后是一年级所有教师的辛勤付出。从考试形式的确立,到每张任务卡上试题的设置,到嘉年华环境场地的布置,再到考试结束后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每一件事情对老师们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活动结束后,很多家长纷纷在班级或年级微信中留言。一(6)班学生陈思宇的妈妈这样写道:
“今天,我有幸作为家长志愿者参与‘乐考嘉年华’,才发现,之前家长们的担心真是多余。我们负责‘丁香花朵朵开’的闯关项目,这个项目需要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不管能力的高低,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努力完成游戏项目。再看每对合作的小朋友,他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即使暂时没有成功,也不埋怨对方;有的小朋友还很体贴地帮搭档拿东西。当完成游戏项目时,有些小朋友会主动把扑克牌摆放好……”
孩子们也兴奋地表达了自己对“考试”的感受:“‘乐考嘉年华’很有趣,感觉就像旅游,去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游戏等着。”“上学太好玩了,尤其今天特开心,每一个表格都是‘大拇指’……喜欢上学,喜欢老师,喜欢学校!”……
每个孩子都沉浸其中,真正做到玩了、学了、乐了!这也正是清华附小寓教于乐的“乐学”培养目标的真实体现。这一突破与创新,不仅仅是给孩子们带来了考试形式的变化,它更是附小教育观和价值观的体现,真正践行了学生站在学校正中央的教育理念。
周五发布:2015年第7期视点 · 女性领导特质研究 | 陈雪梅:做一名懂校长的教育局长
同时我们欢迎您订阅《中小学管理》官方微信,添加方法如下:
1.直接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的“中小学管理”查看官方账号进行添加。
2.在“查找公众号”中搜索“中小学管理”,选择微信号为“zxxglmedia”的公众号进行添加。
3.点击微信“通讯录”选项内右上角的“添加”按钮,在“搜索号码添加朋友”下的对话框内直接输入“zxxglmedia”进行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