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希娅校长看来,校长写作具有哪些别样意义?
全文共1851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2018年7月19日下午,我参加教育部“关于2018年师范专业认证第二期专家培训”活动后赶到机场,强烈的表达冲动促使我走进咖啡厅坐下来就写。40分钟以后,当我登机时,一篇2000多字的《师范类专业认证:重塑师范教育培养体系》已经完成,并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希娅分享”中发出了……
2019年新年上班第一天,在听完刘婧老师的语文课后,在全校语文老师面前,我马上在另一个班上了一节相同内容的课,中午下课以后,当全校语文老师们还在热烈讨论我们在这节课里所呈现的方法和效果时,我回到办公室很快写完了《我和刘婧老师同课异构》这篇文章……
就这样,一次次非写不可的表达冲动,无数回见缝插针的零散叙述,不经意间,三年来我竟然写下了近50万字160余篇大大小小的文章。我喜欢这样的教育生活样态,也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校长坚持写作的别样意义。
在持续书写中更加理性地凝练学校办学思想。在这个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浏览盛行的信息时代,写作对于校长沉心静气地坚守和凝练办学思想,有着独特而宁静的力量。然而,很多校长感觉许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而一旦要写出来,就面临许多难题:学校可写的信息、素材、情景众多,如何选择?自己呈现的立场、角度、内容、逻辑、思维、情感,是否经得住各方检验?对此我却认为,正是写作的过程,成为校长不断反思、检视、提升办学理念和实践的过程。
巴金曾言:“只有写,你才能写。”打开十几年来自己近500份专题报告PPT,翻阅一篇篇亲手撰写的文章,从十几年前用《六年影响一生》解读办学理念,到以《小梅花整合课程将改革进行到底》引领老师们义无反顾地投身课改,再到对《“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素质教育模式》的提炼,在这条载满书写办学实践、凝练办学思想的发展之路上,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台湾女作家罗兰所说:“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
在精准言说中潜移默化地调整学校治理秩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展,校长想每天和所有师生见面沟通已成一种“奢侈”,不同校区的师生们聚在一起开会的机会也非常有限。于是,那些教育教学的瞬间、那些触动心灵的思考,就被我写成文章,及时转发给教师、家长和各界朋友们。
人们在文章中读懂了我想传递的“谢家湾小学培养目标和策略”“教育是一次次琐碎的选择”“纠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需共同面对的难题”“非正式学习区活动对孩子发展的作用”等教育追求和实践策略。在阅读分享和留言互动中,我尽量大量采用对话、细节刻画、场景再现等表现方式,清晰、准确、精当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和对策建议,让人在轻松自然的阅读中,不知不觉产生共鸣、唤起思考、彼此靠近与滋养。校长写作在一定程度上诠释、调整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品位,成了学校管理从制度管理走向文化引领的有益补充和润滑剂,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学校治理方式。
在多元分享中不断丰富自己和同伴的生命意义。教育是两个世界的相遇,我们要先打理好自己,再走向孩子们。想要培养富有热爱生活、敢于创新、阳光积极等特质的孩子们,教师首先应该活成这种样态。我高度赞同歌德所说的“取材不在远,只在充实的人生之中”,所以,春天里,我写《最美四月天,晚春悄悄话》;秋天里,我写《致新教师:你的生命状态就是你的课程资源》;节日里,我写《大年初一,听妈妈唠叨》;假期里,一篇《又见北戴河,品海蒸鲜的假期味道》让很多朋友读完当天就迫不及待去品尝,甚至有朋友因转发这篇微信而获得免单待遇……
走过四季,“漫不经心”地写作,轻松自如地分享,以简约呈现深刻,以看似随意定格生命永恒,我不断激励自己延展教育生活的广度、高度和深度,也唤醒越来越多的同伴们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写自己、写班级、写学科、写孩子们,与各界朋友们进行着一场场心灵的对话。借助文字,我们不断去遇见人生观、价值观同频的人,结识许多优秀的异质的有趣灵魂,这不仅仅是一种沟通,也是一种新形态的相约相处,更是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意义……
人生是一场不可逆的短暂历程,能率真、自然地生活,并通过写作朴素而美妙地表达生活的历程和感觉,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不为功利而写,不为迎合而写,纵容自己听从内心触动、瞬间冲动、专业体悟而写,也是一种教育生活质感的体现。
人在幸福最浓烈时的表现方式就是与人分享。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能这样写作,我很感恩,很享受。
写作,赋予了我别样的教育生活的意义。
(本文作者系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19年第6期 · 卷首
文章原题:校长写作的别样意义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社长:柴纯青
总编:孙金鑫
编辑部主任:谢 凡
编辑:崔若峰 王淑清 林 飞 毛 竹
新媒体部主任:杨晓梦
学校研究中心主任:谢建华
广告部主任:邱本春
发行部主管:赵国富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教师大厦
邮编:100120
本刊投稿方式
鉴于互联网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应广大作者要求,我刊拟重新采用电子邮箱接受作者投稿。原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将于2019年7月正式关闭。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
邮件主题格式: 姓名一手机号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本刊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和编辑费,坚决反对抄袭与一稿多投,知情者请向本刊此电话举报:010-82089176。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