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德成 || 提升专业表达力的五项修炼

赵德成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2-05


全文共5725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在学生时代,不少人害怕写作文,一听说写作文就眉头紧皱,难以下笔,生怕写不好被老师批评。现在,我们“翻身解放”自己做了老师,可一提起写东西,尤其是写研究论文,很多人还是十分头疼。有的校长虽然不头疼,而且喜欢写作,经常写作,甚至一写起来洋洋洒洒,笔走如飞,但写出来的东西其实并不怎么吸引人,更经不起仔细的推敲和时间的检验。如何写出一篇好论文,用专业方式讲好学校管理故事,仍然是亟待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教师,我每年都要指导很多本科生、研究生、访问学者,以及在高校进修的知名校长或教师写论文,见得多了,对专业表达中的常见缺陷就越发敏感。针对论文写作中的共性问题,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实事求是:提供有效数据和真实故事


论文是表达教育研究成果的一种手段。它既可以是结构比较严谨的学术论文,也可以是充满故事性的教育叙事。但无论采用何种体裁和形式,它必须是非虚构写作。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说论文不能写成小说,不能编造数据或故事,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实可靠、准确有效的数据,才能确保研究的信效度;发生在身边、不加渲染的故事,才能让叙事具有实证性,从中生发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启示。


我曾多次听到校长提出这样的疑问,说他的某项研究成果曾经获得很高级别的奖励,但为什么至今仍无人问津。研究成果得不到推广的原因一定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很可能与论文的真实性有一定关系。如果一项研究真实有效,能切实解决教育者棘手的某个问题,或者能在更短的时间攻坚克难,那么身边知情的人会不请自来,主动向研究者请教或直接使用相关研究成果。反之,如果论文所描述的事件和做法含有虚构成分,所提供的数据与真实研究结果不符,或是经过选择甚至篡改,反映研究有效性的内在效度就无法保证,将研究成果推而广之的外在效度更是无从谈起。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也要引以为戒。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是论文写作的首要标准。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校长要有意识地戒除以下一些不良现象。


(1)实证意识缺乏,没有支持性证据。有些论文只表达思路、观点和结论,没有为此提供相应的证据;有些论文提供了证据,但却是类似学校师生获得了多少奖励等与研究相关性不大、不做该研究也可以获得的无效证据,立论声势虽大,一样苍白无力。


(2)隐瞒或夸大某些事实。坊间流行一种说法是“七分靠做三分靠说”,意思是想做好事情要说做结合,不能只说不做,也不能只做不说。但问题是有人写论文时“三分做七分说”,少做的事情多说,没做的事情也说,有些做了的事情又刻意隐瞒,这种不真实的表述与没有证据无异,都不能为论文中的观点或结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大段引用或直接抄袭他人论文。有人认为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只要注明出处即可,但实际上,如果直接引用文字量超过整篇文章的10%,就可能被认定为学术不端。

 

二、强化问题意识:启动真正的思考与研究


研究应基于问题(question)而展开,要么是回答一些问题,要么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自然也就没有作为研究结果的论文。一般而言,作者在论文开篇部分要先对背景进行分析,提出研究问题,论证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可有些校长分析了写作背景,从宏观到微观,理论联系实际地论述某一事务或议题的重要性,立论上花了不少功夫,但他究竟要研究什么具体的问题却没有明确宣示,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有人在一篇有关教育公平的文章中,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以及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浓墨重彩地阐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但是其研究问题在论文中从始至终没有出现过。教育公平是一个十分宽泛的研究领域,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作者无论是要研究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要研究如何识别与帮扶学校里的处境不利儿童,均需要具体化的表述。没有问题的论文通常只是泛泛而谈,无法聚焦,缺乏深度。


之所以研究问题经常在论文中无形可循,一个非常重要而深刻的原因是我国研究方法教育的不足。在我国,思辨研究或规范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实证研究起步较晚,应用范围与影响力仍亟须大力拓展。许多校长,乃至有些研究者对实证研究的基本规范知之不多。不少人写过课题申请书、研究计划或开题报告,可能会留意到不少主管机构提供的写作框架也没有研究问题这一部分。


比较常见的建议框架是: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实施时间表。在这一框架中,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似乎是在表述研究问题,但与研究问题又不是一回事。至少,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的表述方式是陈述句,而研究问题的表述方式是疑问句。只有校长心中有疑问,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才能启动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与研究,也才能撰写出能解决问题、能给他人带来启发的论文。在论文撰写阶段,校长要强化问题意识,用疑问句表述研究问题,以研究问题为红线,穿起整个论文的各个部分。

 

三、加强批判性思维:呈现效度良好的研究结论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亦称审辩式思维,它是一种通过事实分析达成合理结论的过程,这种思维强调以证据为基础,具有理性、审慎、无偏见等特点。近几年来,将批判性思维和与之紧密相关的创造性思维、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探究能力,作为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提升到核心素养高度,在教育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如何培养教育者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却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要让教育者成为研究者,通过研究分析与解决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缺乏批判性思维,一篇论文就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研究的效度。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立论不充分。无论是思辨性论文,还是实证研究论文,抑或是教育叙事,作者都要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是论文的要件,但很多论文存在立论不够扎实的问题。比如:在研究背景或引言部分,作者要论证研究的必要性,于是有些人从政策、理论和实践等多个视角论述了选题的重要性,但没有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如果某一问题确实重要,但已有研究非常多,且已形成被大家普遍认可的研究成果,实际上这一研究的创新性是不够的,必要性也要存疑。


二是研究方法不当。有些论文的研究方法部分写得很概括,不具有操作性;有的论文看上去写具体了,但仔细推敲就发现研究方法不能服务于问题的解决,不能为本研究收集应有的证据。


三是证据不足。有的研究声称使用了问卷、访谈等方法,但在论文研究结果部分却见不到相应的一手数据,这其实是假实证研究;有的论文罗列了不少证据,但缺乏针对性与相关性,不能回答研究问题,不能为研究结论提供足够的支持。


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简称ETS)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评估机构之一,该中心指出,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估主要关注被试是否能做到以下几点:对互相竞争的原因解释进行评价;对事实与假设之间的一致性进行评价;判断特定信息对于论证某一观点的相关性;判断某一主观解释能否得到特定研究证据的支持;判断某个作品的突出特点和主题;评价某项因果论证过程的适当性;评价已知事实与假设之间的一致性;根据研究资料评价研究方法的适当性;发现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漏洞和矛盾。这一评估框架清晰地列举了批判性思维的成分,也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明确了方向。校长可以参照这些标准反思自己的论文,发现研究设计及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论文写作,提高研究结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四、遵从写作规范:合理构建论文框架与著录参考文献


重视与遵从论文写作规范,是论文评审的基本要求,但也是问题多发的一个领域。这些问题的产生,可能与我国实用文体写作教育及研究方法教育不足有关。此外还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原因,就是我国尚未形成行业领域内被大家广泛接受的论文写作规范,不同刊物、不同导师对论文写作的要求不尽一致,甚至有相互冲突的地方,令作者和学生无所适从。


第一种写作不规范问题体现在写作框架上。不同行业领域、不同文体的论文对写作框架要求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国际上对研究报告写作有一个大致的框架,报告正文通常包括引言(Introduction)、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研究方法(Methods)、研究结果(Main Findings)和讨论(Discussion)等几个主要部分。反观用中文发表或未正式发表的论文,其框架五花八门,潜在的问题也千姿百态。以2019年我刚刚评审过的某名校长班的一篇结业论文为例,其写作框架如下。


论文写作框架示例

1 问题的提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缘由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思路

4 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4.1 理论基础

4.2 理论假设

4.3 政策依据

5 资料分析与研究结果

5.1 问卷调查分析

5.2 访谈分析

6 建议

 

针对这份写作框架,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疑问:(1)选题背景与选题缘由是不是可以合并?(2)“问题的提出”部分真的提出研究问题了吗,如果提出了,那么在哪里?(3)在第一部分,研究问题没有明示,研究方法也没有介绍,怎么就先阐述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呢?(4)文献综述中为什么不包括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5)文献综述可否不是简单地分成国外和国内两个小部分,而是按照相关主题进行综述?(6)第三部分“研究方法”又包括下一级的“研究方法”小标题,是不是有问题?(7)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是在说研究方法吗,放在研究方法大标题下合适吗?(8)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是什么关系,是先有研究思路还是先有研究方法?(9)研究结果只是罗列各种方法收集来的数据,可否根据研究问题来确定这部分的小标题,一个小标题对应一个研究问题的结果?(10)“建议”是不是应该在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可否增加一个“讨论”部分?也许我们提出的疑问未必都是正确的或应予考虑的,但疑问如此之多,可以说这篇论文的结构需要调整。


第二种写作不规范的问题则体现在参考文献著录上。目前,国内不同期刊对参考文献的写法要求不太一样。在教育领域,有的期刊要求参照,但不完全依照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APA)的格式书写;有的使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有的将参考文献与注释混为一谈,将参考文献写在页下注中;有的甚至不要求作者提供参考文献。要求如此多样化,经常让校长困惑不已。简单点说,如果校长被某期刊约稿或想给某期刊投稿,该期刊对文献著录又有明确的标准和范例,那就严格按其标准著录。但如果出版社、期刊或活动主办方对文献著录没有具体的要求,我建议参照APA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刊物准则》著录参考文献。APA格式要求作者以文中注形式,在引文之后的括号内写明作者姓名和发表年份,如(李俊伟,2017),然后在文末按作者姓名的字母排序,逐一详细列举所有参考文献的有关信息,要求具体到页码,以便于读者查阅或核实。这是一种十分便捷的参考文献实引方式,在英文发表中备受推崇,现在我国很多期刊也在使用这一准则。

 

五、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力求论文内外兼修、文从字顺


如果有人在论文写作中出现上文提及的几种问题,那么这与他接受的研究方法教育有关。但如果有人在论文中体现出来的是语言文字能力不过关,那就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事了。写作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在中小学都经历了比较严格的写作教育,但现实中不小比例人群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堪忧。


中小学校长属于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他们平时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表现很好,但在论文写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关注的问题。


(1)滥用感情色彩。论文一般要保持价值中立,用客观中立的态度表述研究成果。当然,作者在论文中不可能完全隐没自己的价值追求,总会在一定程度上显露自己的感情色彩,但作者要尽量减少修辞,避免使用感情色彩过于强烈的词语或句子,如“强烈反对”或“好评如潮”等。


(2)语言华而不实。论文是一种实用文体,与小说和散文不同,论文所使用的语言要朴实简练,通俗易懂。有些人在论文写作中也喜欢使用华丽的辞藻或生僻的字词,看上去好像有很好的文字功底,但却在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的认知负荷。好的论文应该具有可读性,这是论文产生影响力的前提。


(3)存在错别字和病句。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出一两处语病情有可原,但如果错别字或病句太多,就会影响读者的心情,也无法有效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在我多年指导各种论文的过程中,修改语病真是浪费我不少时间。论文写完后作者必须要反复修改,戒除错别字和语病,做到文从字顺。


综上所述,论文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而这些问题又不是轻而易举能克服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每一个希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更多读者分享的人,都需要反复训练。只有经历过长期的修炼,我们的论文写作能力才会明显提升,成果表达才会更专业、更具吸引力。这也正是本文定题的原因,以此与大家共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19年第6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社长:柴纯青

总编:孙金鑫

编辑部主任:谢 凡

编辑:崔若峰 王淑清   林 飞 毛 竹

新媒体部主任:杨晓梦

学校研究中心主任:谢建华

广告部主任:邱本春

发行部主管:赵国富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教师大厦

邮编:100120


本刊投稿方式

鉴于互联网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应广大作者要求,我刊拟重新采用电子邮箱接受作者投稿。原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将于2019年7月正式关闭。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

邮件主题格式: 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本刊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和编辑费,坚决反对抄袭与一稿多投,知情者请向本刊此电话举报:010-82089176。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赵德成 || 提升专业表达力的五项修炼

赵德成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