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娇: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和研究的三个长进点
导读
学校文化建设是以学校文化为抓手、优化配置学校文化要素、全面驱动学校系统思考和整体改进的一套管理思想和操作框架,包括学校文化建设理论、学校文化建设实践、学校文化建设工具三个知识模块。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学校文化建设是由其建设目的、价值取向、途径和方法构成的组合拳,是以学校文化为抓手、优化配置学校文化要素、全面驱动学校系统思考和整体改进的一套管理思想和操作框架。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引导师生持续乐观地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掌握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进行系统思考与整体改进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工具,建设价值驱动型学校以形成优质教育群落,最终引导学校成员过一种气质优雅、举止从容、内容完整、精神健康的美好教育生活。
12年来,笔者主持和深度参与了学校文化建设项目数十个,发表成果300余万字,出版了学校文化研究三部曲,感觉应写尽写,应做尽做,仿佛已到尽头。但谨慎思之,其研究和实践之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夯实。概括而言,学校文化研究和实践包括三个知识模块,即学校文化建设理论(包括学校文化定义与定位、学校文化结构与分类、学校文化团结与冲突、价值驱动型学校、学校文化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等内容)、学校文化建设工具(也称学校文化管理工具箱,包括六项工作制度、五步工作法、四项管理策略等程序性知识)、学校文化建设实践(包括组织设计、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课程体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与评价等细节性操作知识)。在已有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学校可以围绕这三个模块抓住其中的三个长进点,以求得细节上的厚实增长和显著进步。
追求学校文化定位表述的个性多元
这个长进点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知识模块的内容之一。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对学校整体发展的系统思考,需要简洁明快的高度概括和果断宣称,这就是学校文化定位及其表述。其作用是:把散乱的珍珠穿成项链,相当于绳子;建设学校文化体系的逻辑起点,相当于地基;系统思考学校整体发展的工具,相当于抓手;代表学校成员的身份归属和组织认同,相当于纽带。学校文化定位是对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和实践体系提纲挈领的概括,是二者的上位逻辑。它是学校发展的定海神针,可以防止学校发展出现战略漂移;也是学校文化的圆心,学校有它才能画好自己的圆。
1. 正视学校文化定位中的“概念丛林”现象
近年来,我国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大力推行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使用“某某教育”“某某文化”等文化定位方式的现象,如幸福教育、绿色教育、生命教育、真文化、善文化,等等。尽管这种学校文化定位表述方式简单好用,但也极易产生“概念丛林”现象和感觉,从而影响对教育本质和管理规律的理解。因此,对于学校文化定位及其表述方式的深入研究,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和长进点之一,其长进方向是学校文化定位应准确、熨帖、合身,表述个性多元又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2. 寻求适合学校自身的文化定位表述方式
学校文化定位常用两种表述方式。一是“某某教育”“某某文化”的表述方式,这种方式能纲举目张,概念的操作性较强,也便于阐述和分解,因此更接近中小学的管理经验,在实践中仍然可用,但必须是来自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实践线索,同时对此提法需有明确的符合校情的解释。二是用办学理念体系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定位学校文化的做法,即在已经确认的学校办学理念体系中选择学校成员认为关键的、所珍爱的理念,可以是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也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字;可以是学校核心价值观或校训,也可以是办学目标或育人目标的简练表达,或是与此有关的单独一句话,要求提纲挈领,简洁为好。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两种学校文化定位表述方式没有本质差别,只是表述形式上略有差异,学校偏好哪种就选哪种。例如:四川省成都友谊小学“良师益友在友谊”的文化定位来源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就比“友谊教育”的定位方式更有个性、更加丰富。该校在进行文化定位时,与专家小组整合了多条线索和要求并进行学理思考,最终立足于学校实际和国家与时代需求,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教育心得,将学校文化定位扩展为三条线索并依此展开:友谊、德行和见识。其中友谊来自校名和校史的直接线索,德行和见识是拓展线索,能够修正友谊主题的单一感情线索,使其内容更加贴近和符合教育本质、目的和学校任务,也能全面体现时代精神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同时,“良师益友”一词本身就包含了有德行和有见识这两条线索,友谊既代表学校及其历史,也代表友好的情感线索,其“文化包浆”和年份感一呼而出,有了学校自身文化的模样。
推进学校文化评估工具的精准匹配
这个长进点属于学校文化建设工具知识模块内容之一,同时学校文化评估和测量工具研制将是下一步研究的第二个长进点。十几年来,有关这项内容的研究一直位列理论研究的重点,且从未中断。
1. 研发学校文化整体评估问卷和矩阵模型,形成学校文化建设工具箱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文化研究团队为例,我们最初采用借用工具的形式,选择了一部分成熟量表收集数据,包括组织氛围调查问卷、教师组织承诺量表、最难共事者和学生学习投入量表等,并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测验法、观察法等,从教师和学生满意度、校长管理风格和管理效能等方面收集学校管理现状数据和资料,但此阶段使用的属于局部数据收集工具,明显缺乏学校文化整体评估工具。
2010年,由笔者所在团队自主研制的学校文化整体评估工具产生。其中的《学校文化发展状态评估问卷》依据假设设计了包含办学理念认同、学校领导价值观、学校管理行为、教师内在满意度、教师外在满意度、学校办学绩效、学校外部环境在内的七个维度,并依据试测数据进行了项目分析、鉴别度检验、信效度分析,然后根据访谈结果进行了修改完善,最终由4个一级维度、12个二级维度和40道题目构成。其中4个一级维度包括学校文化参与性(主要考察和测量学校教师的工作能力、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学校文化一致性(主要考察学校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情况)、学校文化适应性(主要考察学校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对周边环境及家长的各种变化或要求的捕捉能力和反应速度)、学校文化使命(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具有远大而明确的目标和志向)。问卷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形式,α系数为0.970,问卷测量一致性好。
2019年,笔者所在团队成员又利用组织文化系统模型构建了学校文化评估矩阵模型,形成了由小学生问卷、中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家长问卷、校长问卷构成的工具套件。在评估模型构建环节,研究者选取28所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焦点小组访谈,编码分析访谈数据。之后又通过专家评估法改进优化评估模型,形成适用于学校文化评估工具研制的评估矩阵模型,从价值论、架构论、类别论、工具论及故事论五个横向视角,以及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纵向视角,设立了60个初级评估指标。在评估工具研制环节,对试测问卷数据进行了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信效度分析,整体信度良好。正式施测环节,采用方便抽样法收集来自13所学校的4505名学生、教师、家长的有效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结构效度分析,同时对基于理论模型产生的竞争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评估工具应用环节,结合质性与量化数据进行分群体差异分析,运用TOPSIS指数以及灰色关联系数GRA指数对个案学校进行排序,并根据学校文化评估模型的五个横向维度对个案学校进行分析,印证了聚类分析所反映的成熟型、中等型和待改进型学校文化指数的三种类型。
2. 继续研制学校文化整体评估量表,完善中国学校改进模型
迄今为止,由笔者所在团队研制的学校文化建设工具箱已经形成,上述的学校文化整体评估问卷和学校文化矩阵模型只是其中的两个。在此基础上,学校文化评估和测量工具研制的长进点有两处。一是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知识系统,继续研制学校文化整体评估和测量工具。上述两个工具都属于文化轮廓评估工具,既借鉴了国外企业的文化评估框架和理论模型,也进行了本土研制和修订,工具质量表现良好,专业性科学性强,今后仍有用武之地。除此之外,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中国学校改进模型,还需要继续研制一个符合自身知识系统和操作框架的学校文化整体评估量表。如可以我们的学校文化定义作为理论框架,把成果之一的《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示范校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2015)的44个观测点转化成题项,形成量表,密切吻合、精密匹配已有的研究。二是需要加强实证范式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采用实验法和非等同对照组等方式检验项目学校的发展与变化程度,使用等级程度更高、可靠性更强的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修订和完善模型及其理论。
深耕助力学校文化实践深化的“渔鱼计划”
这个长进点属于学校文化建设实践知识模块的内容之一,其中的关键知识是“六项工作制度”和“五步工作法”。“六项工作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包括核心工作站制度、联系人制度、专家小组工作日制度、三方联席双反馈制度、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制度、两种信息管理制度。“五步工作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框架性知识,包括准备、诊断、策划、落实和见效5个方面17个办法,这是学校改进相对完整的过程和一个周期,可以循环往复创造性使用。
1. 使用“六项工作制度”和“五步工作法”需量力而行
“六项工作制度”和“五步工作法”说起来简单,其实每个方面都需要足够的专业功夫和日久天长的研究积累。对于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合作而言,使用这两项关键知识时,无须苛求一步到位,需量力而行。在以研究者为主的专家小组介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早期,容易越俎代庖,承包学校文化诊断、策划、评估的所有工作,送给学校很多“鱼”,如学校文化建设方案、课堂观察工具、课例研究报告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赋权增能思想的影响,专家小组在给予学校“鱼”的同时,应注重给予和培育学校的“打鱼”方法。
2. 深度践行“五步工作法”,引导学校形成科学管理的习惯
“六项工作制度”和“五步工作法”已经解决了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大部分问题,但还需要细节上的厚实和长进。“渔鱼计划”就是针对这个需求而提出的,它是指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法,即以研究者为主的专家小组以工具知识模块引领学校成员有意愿和有办法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具体做法是讲道理给程序、找工具给模板、专家说学校做,深度践行“五步工作法”,引导学校逐步学习和形成好的管理习惯,避免偷工减料现象的出现。
首先,学校成立由校长亲自领导的学校文化建设小组,由学校管理干部、教师代表及大学专家等组成。该小组成员一定要“民间化”,不可只有专家。然后,建设小组选择至少三个组长,分别负责学校文化建设计划制订、校史材料收集和分析、学校文化建设现状调研三项任务,利用上下结合的民主方式形成三个中心,层层发动教师,在半年之内或更长时间内完成学校文化建设计划、校史调研报告和学校文化现状调研报告三个成果。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学校文化建设动员大会作为启动仪式,由校长做动员报告,三个组长做研究汇报,标志着学校文化建设启动并进入诊断环节。
其次,在学校文化诊断工作日结束之后,学校文化建设小组在专家小组引导下,在两周内完成诊断工作日内所有访谈记录、头脑风暴记录的整理。专家小组在这个环节会提供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数据收集框架和模板,内容包括学校文化定位及其缘由、学校文化定位的阐释、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建设、学校办学实践体系建设。学校如能在专家指导下完成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是最好的,如不能,可由专家小组在与学校文化建设小组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执笔完成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接下来,学校要征求教研组和年级组、学生及家长代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等各方意见,并在汇聚分析这些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修改方案,在无大分歧的情况下解读方案,最后在方案通过大会上布置下一阶段工作,进入方案执行阶段。
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可看作是学校改进的地图,学校文化建设小组在实践中还可以把方案分解为五个具体计划,其中党建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由书记负责落实,管理文化建设由校长负责落实,教学文化、课程文化和教师文化建设由教学副校长负责落实,学生文化和公共关系文化建设由德育副校长负责落实,环境文化建设由后勤副校长负责落实。同时在落实的几年中,学校文化建设小组要保持思维高度和组织战略高度,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进程:负责人定期述职,做到每次会议有记录、有录像;对于关键小目标的实现需要加以识别和庆祝,以鼓励全员的信心和兴趣;鼓励成果可见化,及时萃取组织经验;定期召开研讨会,引导学校成员投入其中。人人开心有成果,事事有人愿意做,这就是学校文化建设所期待和成就的美好教育生活的样子。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8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杨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