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启观察 68 || 以现代文化滋养师生心灵
导读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以现代文化即现代价值观来滋养师生的心灵,来涤荡陈腐的文化或价值观。本文主要从人道、民主、理性三个方面来阐释现代学校文化的外延,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检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与实际效果。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器物(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器物层面看得见摸得着,制度层面落在纸面上,而价值层面则看不见摸不着。三者中,价值层面最为重要,制度与器物层面的文化都是价值层面文化的外化。而狭义的文化就是指价值层面的文化。本文所言的文化,就是从狭义而言的,指的就是价值观层面的东西。
《文明的冲突》的作者亨廷顿,与他人合编了一本书,英文书名很简洁,就叫Culture Matters,直译成汉语,就是“文化至关重要”。这本书已经有中译本,遗憾的是,书名被译为《文化的重要作用》,失去了英文标题用主谓结构表述所具有的气势。此书还有一个副标题“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这本书主要论述文化如何影响社会发展,尤其关注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亨廷顿认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该书把文化界定为“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亨廷顿,等.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序言3)本文非常认同这种界定,并把这些东西如态度、信念、取向等都用“价值观”一词予以涵盖。
文化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校长专业标准规定了校长要做的六项工作,其中第二项就是学校文化建设。但是过去和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并不尽如人意,不少学校的文化建设出现了标签化、浅表化、形式化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庸俗化、商业化的问题。一些学校把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建设一起推进,提出了名目繁多的“X文化”如树文化、山文化、水文化、松文化、竹文化等等(请读者切勿对号入座,因为上述每种文化在全国可能都不止一家)。这些做法与探索,不论是否牵强附会,都饱含美好的想象与希冀,乃至从实际效果看未必是负面的。但这些学校文化建设可能存在的弊端是,没有触及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触及深层次的现代价值观问题,没有把现代价值观真正渗透到、融会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以现代文化即现代价值观来滋养师生的心灵,来涤荡陈腐的文化或价值观。现代文化是指能体现现代精神的价值观,如自由之于压迫(负担过重也是一种压迫)、平等之于特权、民主之于专制、理性之于蒙昧、法治之于人治,都属于现代文化、现代价值观的范畴。
本文主要从人道、民主、理性三个方面来阐释现代学校文化的外延,也可以从这些方面来检视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与实际效果。
第一,人道精神。在教育领域,不人道有诸多表现,在此不一一赘述。人道精神起码包括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尊重师生的基本需求。政府与学校要正视、重视并尽力满足师生的基本需要,包括健康的需要、睡眠的需要、尊重与爱的需要等。(2)尊重师生的法定权利。包括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基本人权如休息权、受教育权、平等权等,我国教育法所规定的学生权利,以及我国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权利。(3)弘扬师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包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内在动力。主体性集中体现了自由精神,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自由与充分发展,让每位教师在工作中都人尽其才不断创新。
人道精神中包含自由、平等、公正、尊重、友善、诚信、合作等诸多价值,但是人道精神的精髓如果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道精神的道德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学校中,人道精神最直观的外在表现是相互尊重,说话和气。尤其是管理层与普通老师说话要和气,老师与学生说话要和气。人道精神要求能换位思考,有同情心与同理心,对于师生关系而言,教师要思考“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教?”对于干群关系而言,校长与管理人员要思考“假如我是普通老师,我该怎么管?”
这些问题才是学校最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人道精神直接关涉师生的生存与发展质量,关涉师生在校生活的幸福感与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最内在的维度。与人道的要求相比,那些山水花草日月星辰之类的学校文化表达,可能就显得分量不够,甚至微不足道。
第二,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理性的本质是“合理性”,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反面是“不讲理”。学校是个教人讲理、教人追求真理的地方,因此,学校更应该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充满理性光辉的地方。但是,学校里“不讲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诸如:违反育人为本的基本教育规律,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片面发展,从而影响学生当下的全面发展与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生吞活剥、盲目灌输抽象知识,教一些儿童不能理解的课程内容;行政部门官僚主义盛行,各种检查多如牛毛,学校只得以形式主义应对,让教师作假造假,甚至不得不“教学生作假”,与“求实”“求真”直接对立;学校内部管理中有权就任性,上位者喜怒无常,令人无所适从,甚至违反基本的管理常识与教育常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得不到保障,教学专业性得不到尊重,教育教学中有时也会出现随意性与情绪化现象,专业的声音、理性的声音被行政命令所抑制等等。
理性精神的底线要求是不作假,基本要求是尊重常识,根本要求是尊重规律。尊重规律就是要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尤其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全面育人、立德树人;尊重规律就是要尊重教育管理的规律,就是要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不能蛮干瞎指挥;尊重规律就是要尊重社会分工的规律,明确学校这种社会组织的主业是什么,政府和社会不对学校和师生提出超出学校所应为所能为的过分要求,让学校做学校最该做的事情,让教师能安安静静教书育人,充分体现学校这种社会组织的专业属性。
第三,民主精神。民主是人道的延伸,也是人道的保障。民主是“德先生”,科学是“赛先生”,二者常常联袂出现,民主会带来更理性更科学的决策,因此,民主也构成理性的保障。民主的关键是发声,是参与。然而,学校中的发声与参与还是不充分的。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的发声与参与不够,家长的发声与参与也不够,教代会与家委会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学生的发声与参与也是不够的。
发声与参与,有利于表达利益诉求,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与理解,有利于促进换位思考,有利于形成共识,有利于形成更为人道更为合理的建议与决策,这是其外在意义或者其功利价值。从内在意义看,发声与参与本身就是人道的体现,有利于形成师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提升师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满意度与自身幸福感,发声与参与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民主精神的本质是尊重师生与家长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涉及如何推进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问题。除管理民主外,课堂教学民主至关重要,只有教学民主,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尤其重要的是,民主不只是一种刚性的管理制度与固定程序,更应该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与道德追求。
学校文化建设事关人心变化,事关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的转变,实质上是心智模式的转换,与国民性的改造、与人的现代性的形成息息相关。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重塑师生甚至家长的价值观的过程,甚至是改变“三观”的过程。文化建设比机构调整、制度建设更为艰巨,更难见成效,但却更为根本。
学校文化建设当“一日三省”:学校的价值文化导向,合乎人道吗?有理性吗?能做到民主吗?这是学校文化建设不能回避的三个核心问题。离开这三者的文化建设,都会流于细枝末节甚至无病呻吟,都不在主调上。
真正的深层次的文化,不在墙上,而在每个人的心中。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8期 · 宏启观察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