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期视点抢先看:集团化办学再出发
全文共2933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集团化办学需要迎接新的挑战,探索新的可能。首先要赋予新的价值内涵,即通过建立多样化质量观、共创共享新格局、开放育人新生态、平等合作新机制,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次要承担教育教学改革新任务,从研发多样化的集团校本课程、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建设新型教师发展平台、探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统筹构建合作育人共同体等方面拓展功能,深化育人方式改革。为此,当前集团化办学要着力探索学校集团“学区化”路径,理顺学校集团内部权责关系,推进政府对学校集团的放管服改革。(详见王烽《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集团化办学新视野》)
当集团化办学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时代命题,当越来越多的单体学校以多种方式融合为集团组织的一员,集团领导者应当快速转变角色、调试行为,承担起日益庞大的教育集团的管理职责。其一,做一个变革型领导者,通过打开认知边界、建立“系统思考”模式、更好地授权与赋能,带领组织实现高效能发展。其二,构建协同共生的组织,通过链接共同价值、建设共享机制、推动集体创新,促进整体价值的最优化实现。其三,激发每个成员的创造力,打造一支创新型团队,以创新能力撬动内涵发展,形成集团发展的可持续动能。(详见谢凡《激活集团化办学的“集合智慧”》)
经过20余年探索,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集团化办学从名校教育集团到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再到区域教育联盟,实现了全域覆盖、多模共存、优质共生。为营造集团化办学的和谐教育生态,杭州市西湖区创新制度与机制,不断完善领导管理机制、共建共享机制、教育评价机制、自我创生机制。在此基础上,西湖区提出,未来推进集团化办学可持续发展仍需重视和妥善解决上位政策制定与集团化办学需求相匹配、集团内部各学校共性与个性发展、“贴标签式”集团化办学盲目扩张等问题。(详见汪培新《杭州西湖:全域优质背景下集团化办学的再思考》)
为评估和检验集团化办学成果,全面了解集团化办学中的困难,及时调整集团化办学策略,助力集团化办学科学优质发展,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依托课题研究,探索构建区域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集团化办学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聚焦“质量·成效·特色”,形成8个考核指标、17个关键指标和45个观测点。基于督导评估中的应用反馈,荔湾区将通过动态调整指标、增加部分指标、细化和量化指标,不断更新与完善指标体系。(详见黄碧然、左英俊、李敏《广州荔湾:构建集团化办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区域探索》)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的集团化办学采用兼并一体化、名校托管、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通过完善党组织决策机制、学校管理机制,有效激发了治理主体的参与活力;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互联网与综合治理、课堂教学、学校教研有机结合,服务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详见韩烨、马万永《银川兴庆:以集团化办学助推教育治理现代化》)
为实现教育集团的高品质协调均衡发展,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坚持问题导向,以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回应现实需要,实行“六个一体化”的集团内部治理改革,即推进各个校区管理机制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化、教师培训一体化、质量评价一体化、学生培养一体化,建立集团化治理的原则与文化,实现文化共融、管理共通、课程互授、资源共享、品牌共生、发展共进,为教育集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详见陆云泉《北京一零一中:以“六个一体化”提升教育集团治理效能》)
山西省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探索通过多种途径构建集团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集团化办学可持续发展。首先是明晰集团的发展定位,引领各分校从“形似”走向“我就是我”,实现特色发展;其次是通过优化管理组织架构,促进共治善治,通过实施程序化管理,保证各分校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再次是通过实施“雁阵计划”激活中层干部的工作动能,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最后是通过实施“插秧计划”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助力“卓越教师”群体性生长。(详见贾嵘《山西实验小学:构建科学治理结构 激发集团办学活力》)
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捆绑发展,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通过城乡联手,带领乡村学校发展,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是通过明确办学使命、找回乡村文化等方式培植集团发展的共同愿景;二是通过促进教师全员发展、推动骨干教师流动等方式赋能教师团队;三是通过课程场馆互通开放、课程研发校际合作、课程实施因校制宜等策略改善乡村学校课程供给;四是通过课题联动、平台互动、项目撬动等方式优化集团运行机制,推动城乡学校优质共进。(详见庄惠芬《江苏星河实小:城乡一体集团化办学的深度实践》)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内容空泛零散、途径手段单一等问题,立足集团内外资源进行德育工作的整合优化。一是构建内容全面丰富、学段递进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二是通过“无边界”课程建设与实施,挖掘德育元素、融通德育资源,进行全学科育人;三是依托三级家委会制度、“服务+”课程的开设等,促进家校社深度协同;四是通过构筑德育资源共享机制,保障集团德育工作良性化、可持续发展。(详见赵慧霞、李娟《北京史家:构筑“无边界”集团校德育大格局》)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5期
目 录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5期
微信编辑: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