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期视点抢先看:乡村教育振兴

中小学管理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全文共2903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国家现代化踏上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乡村学校建设得如何,不仅考验着政策的温度,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能否落实。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乡村学校的价值使命,持续探寻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有效变革路径,不断提高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赋能乡村教育发展推动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当下需要直面的重大课题。


本期视点,我们聚焦“乡村教育振兴”,邀请有关学者和一线管理者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展开探讨、呈现经验,深度分析乡村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共同探寻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学者观点



邬志辉: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点有三。一是中国式,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再与中国乡村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做人的教育和做事的教育统整起来。二是乡土性,因为乡土性蕴藏着中国式教育的三个根源,其中爱家人教育是德性教育的基础,爱乡土教育是爱国教育的基础,爱自然是开慧教育与启智教育的基础。三是现代化,即通过开展天地人和谐、教学做合一、家校社共育的尊亲爱乡敬天的教育,培育富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详见邬志辉《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三个关键点》)


杨朝晖:建设“融合型学校”是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

建设“融合型学校”是帮助乡村教育走出现实困境、实现转型发展的可行之路。“融合型学校”主要体现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发展功能等方面的融合,其重要价值在于体现了大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生态观、广义的教育质量观以及自强自救的主体发展观。建设“融合型学校”需要乡村学校通过深挖潜能优势、发挥主体作用、开展宣传研讨、实施行动研究等,重建乡村教育人的精神,重建乡村学校的重要价值,重建乡村教育的良好生态。(详见杨朝晖《建设“融合型学校”:乡村教育未来发展新形态》)


王烽:正确认识乡村学校的时代定位与价值使命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放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教育现代化三个坐标中去观察和理解。乡村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和利用相关比较优势,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开发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探索新的学校和班级管理模式、探索学校与社区融合发展机制,在帮助学校走出困境的同时也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理想的试验平台。振兴乡村学校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和质量评价机制、资源统筹开发和项目建设机制、以中心学校为依托的管理机制以及支持专业力量参与的机制,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乡村社区和全社会参与的平台。(详见王烽《乡村学校的时代定位与振兴之路》)


何畔 景琛琛 周晔:探寻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于“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形成如下基本认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其实现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秉持系统思维、解决供需矛盾。在学生发展层面,既要注重提升乡村学生学业能力,又要关照乡村学生精神世界,实现乡村学生生命整全发展;在教师队伍层面,要解决教师流动问题,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完善师资配置政策,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在课程层面,要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注重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学校课程创新;在教学层面,要注重技术赋能和学校治理改进,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详见何畔、景琛琛、周晔《探寻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来自“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的思考》)



区域探索



浙江温州:建设面向未来的乡村“小而优”学校

浙江省温州市以“未来教育”视角探寻区域乡村教育走向基于未来思维、核心思维和原点思维,积极推进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一是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明确“发挥优势,以未来引领乡村学校走向小而优”的行动理念,整体设计乡村学校“12345”变革机制;二是把握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从理念、资源、结构、空间等方面系统推进乡村学校课程改革,以推动乡村学校内生发展三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和初心,以项目化学习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引导学生大胆走出去、主动做起来,真正让乡村学生的学习活起(详见陈素平《以未来为指引:建设乡村“小而优”学校的温州行动》)


江苏南京雨花台区: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区域行动

对新时期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全方位调研,准确把握区域内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培训需求,并以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为切入点,以构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罗盘为载体,系统建构教师培训机制,整体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一是以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融合培训,增强教师对能力罗盘的体认和应用;是通过组建研修共同体,开展系列研修活动,促进区域教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借力信息技术,通过对多维数据的持续跟踪、分析、反馈,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实证参考。详见张红《构建教学设计能力罗盘 全域推进乡村教师培训》)


学校经验



江苏行知教育集团:从薄弱村小到现代化教育集团的发展与蜕变

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乡村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主动探索。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从一个年级一个班、学生失学和留级情况严重、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的一所薄弱村办小学,发展成为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行知基地的现代化教育集团,其发展历程呈现如下启示:一是思想领航,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大情怀育人体系;二是自主探索,开展22项行知教育实验,形成进阶式办学实践样态;三是开放办学,以行知基地为圆心,构建多元融通、共建共享的教育生态。(详见喻小琴、杨瑞清《42年“行知路”:一所薄弱村小的创生与蜕变》)


云南昭通苏家院镇中学:探索乡村学校与乡土文化的联合突围

下乡村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因彼此分离而面临发展危机。无论是乡村文化振兴还是乡村学校教育难题的化解,都需要把握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困境的同源性,重建学校与乡村社会、乡土文化的联系。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中学通过召开“假期读书会”、筹建“乡土文化博物馆”、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探索学校与农户家庭、乡村社区、乡土文化主动融合的“知根”教育并初见成效。文章以“假期读书会”为主线,通过对活动主要历程的回顾与理性反思,探讨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合作突围的可为空间与策略。(详见徐月、王崇相、钟璇、蒋德成《融合·重建:乡村学校与乡土文化的联合突围》)

北京怀柔九渡河小学:让每个乡村教师都找到生长的力量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创造性地借鉴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变革实现了一所山村学校的“蝶变”,其中教师成长的突破对课程改革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校一是引领教师突破“临界点”,勇于向优秀教师迈进,并在具体行动中培养成长型思维;二是鼓励教师挑战“不可能”,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关注成长过程、内化价值认同,使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三是彰显“激励性”,通过构建分享场域、完善激励机制,让教师的成果和成长被看见,由此续航教师的发展动能。(详见于海龙《北京怀柔九渡河小学:让每个乡村教师都找到生长的力量》)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2期

目    录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2期

文章编辑:黄子珂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