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期视点抢先看:乡村教育振兴
全文共2903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国家现代化踏上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乡村学校建设得如何,不仅考验着政策的温度,也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能否落实。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乡村学校的价值使命,持续探寻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有效变革路径,不断提高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赋能乡村教育发展推动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当下需要直面的重大课题。
本期视点,我们聚焦“乡村教育振兴”,邀请有关学者和一线管理者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展开探讨、呈现经验,深度分析乡村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共同探寻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点有三。一是中国式,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再与中国乡村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做人的教育和做事的教育统整起来。二是乡土性,因为乡土性蕴藏着中国式教育的三个根源,其中爱家人教育是德性教育的基础,爱乡土教育是爱国教育的基础,爱自然是开慧教育与启智教育的基础。三是现代化,即通过开展天地人和谐、教学做合一、家校社共育的尊亲爱乡敬天的教育,培育富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详见邬志辉《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三个关键点》)
建设“融合型学校”是帮助乡村教育走出现实困境、实现转型发展的可行之路。“融合型学校”主要体现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发展功能等方面的融合,其重要价值在于体现了大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生态观、广义的教育质量观以及自强自救的主体发展观。建设“融合型学校”需要乡村学校通过深挖潜能优势、发挥主体作用、开展宣传研讨、实施行动研究等,重建乡村教育人的精神,重建乡村学校的重要价值,重建乡村教育的良好生态。(详见杨朝晖《建设“融合型学校”:乡村教育未来发展新形态》)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放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教育现代化三个坐标中去观察和理解。乡村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和利用相关比较优势,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模式、开发劳动实践教育课程、探索新的学校和班级管理模式、探索学校与社区融合发展机制,在帮助学校走出困境的同时也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理想的试验平台。振兴乡村学校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乡村学校建设基本标准和质量评价机制、资源统筹开发和项目建设机制、以中心学校为依托的管理机制以及支持专业力量参与的机制,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乡村社区和全社会参与的平台。(详见王烽《乡村学校的时代定位与振兴之路》)
基于“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形成如下基本认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乡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全面发展,其实现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秉持系统思维、解决供需矛盾。在学生发展层面,既要注重提升乡村学生学业能力,又要关照乡村学生精神世界,实现乡村学生生命整全发展;在教师队伍层面,要解决教师流动问题,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完善师资配置政策,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在课程层面,要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注重乡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学校课程创新;在教学层面,要注重技术赋能和学校治理改进,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详见何畔、景琛琛、周晔《探寻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来自“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的思考》)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创造性地借鉴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变革实现了一所山村学校的“蝶变”,其中教师成长的突破对课程改革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校一是引领教师突破“临界点”,勇于向优秀教师迈进,并在具体行动中培养成长型思维;二是鼓励教师挑战“不可能”,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关注成长过程、内化价值认同,使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三是彰显“激励性”,通过构建分享场域、完善激励机制,让教师的成果和成长被看见,由此续航教师的发展动能。(详见于海龙《北京怀柔九渡河小学:让每个乡村教师都找到生长的力量》)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2期
目 录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2期
文章编辑:黄子珂
微信编辑:黄子珂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