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娅 || 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最振奋人心的战略定位,最凝聚人心的时代召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那么,基础教育作为体量最大、学段最长、基础性最强的部分,如何主动作为、奋力担当?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如何投身到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在与各地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治理的综合变革,需要参与其中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每一名教师都准确识变,主动应变,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教育智慧、教育策略与教育担当。
首先,发扬教育家精神,在贡献教育强国建设中坚守教育人生。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亿万名中小学生的高质量成长,是超过20万所中小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这需要千千万万名中小学教师主动担当,把个人职业发展与孩子健康成长连接起来,把个体教育人生与国家民族未来连接起来。
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从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到弘扬教育家精神,独属于中国教师的理想精神图谱正逐渐编织而成。这是几千年来一代代中国师者躬耕教坛的血脉赓续,更是立足于教育强国、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时代拓新,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奋斗目标和高远追求的生动引领。我们要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想与行动坚守,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守人民至上、服务国家的价值追求,坚守扎根实践、躬耕教坛的基层探索,坚守开放进取、终身学习的成长姿态,把个人力量汇入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洪流。
其次,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解决瓶颈性问题中系统优化育人生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尤为紧迫。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面对“卡脖子”技术等现实困境,我们不得不叩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到底卡在了哪里?事实是,我们不缺创新型人才,缺的是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路径;我们不缺发现和培养机制的探索实践,缺的是对实践经验的伦理检验、科学反思和持续改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局限于高等教育,不局限于少数个别。在每一所最普通的中小学,在校园里成千上万个生动活泼的孩子中,一定就有未来可能影响和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热情地激发,竭尽所能地支持和培育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世界、对未知的热爱,以及好奇、坚韧、执着等品质。而系统性优化育人生态是关键。学校绝大多数孩子的主流学习方式,就是学校育人生态的核心体现,而学校的育人生态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育人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着力破解以迎合学科竞赛为导向而产生的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内容超前超纲、学习时空固化、学习方法单一僵化等瓶颈性问题,以系统思维审视学校以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教育生态链,关联学生学习全领域全过程的众多要素,以健康的教育生态促进每一个孩子的高质量成长。
再次,勇于创造性突破,在素养导向的课改中践行高质量育人。人才强国战略下的高质量育人,就是要培养具有促进世界改良的核心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程方案旗帜鲜明地提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而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在学校。基础教育领域工作者需要为破解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堵点问题贡献基层经验,要以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教育智慧和勇气,深化学校治理、课程实施、教师培养、学生评价等一系列机制改革。
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指向促进每一个孩子的高质量成长,需要我们在学校治理中从管理者视角、学科立场向学习视角和儿童立场转变,努力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方式变革,降低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比重,增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跨学科学习比重,丰富孩子在学习中的优质体验,培养孩子们适应未来需求的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使用工具和资源的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需要我们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从一种方法对待几十个孩子到几十种方法支持一个孩子,为每个孩子匹配最适宜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节奏,以对每一个孩子每一天学习生活负责的具体实践对教育强国建设负责。
建设教育强国,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成就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教师,成就每一个孩子,这是基础教育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相关文章推荐↓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