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 · 谢小燕 || 让梦想启动未来:办一所充满创造力的“梦想学校”

谢小燕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什么样的教育最能促进孩子的生命成长?这是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育集团校长谢小燕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初为人师到不断历练成长为学校书记、校长,几十年来,她始终站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用爱心拥抱教育梦想,潜心立德树人,引导和帮助孩子做梦、追梦、圆梦,致力于让梦想开启每一个孩子的美好未来。

全文共7416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2023年初,我光荣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以下简称“双名计划”),成为教育部新时代名校长培养对象。对于躬耕教坛33载的我而言,这既是一份荣誉和激励,更是使命与担当。“双名计划”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家型教师校长,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自此,做新时代“大先生”、成为教育家型校长的梦想便深植于我的心中。


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基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办什么样的学校”以及“怎样办好学校”等深层次哲学思考的结晶,是在理解遵循教育规律、准确把握教育政策、系统梳理办学历史、深刻洞察实践需求、充分展开理论论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科学的、富有特色的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作为校长,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最能促进孩子的生命成长,我期待在“让梦想启动未来”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办一所充满创造力的“梦想学校”,引导和帮助孩子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让梦想唤醒儿童的成长自觉,激励儿童奔赴远方。




筑梦:守正创新,让学校成为师生梦想起航的地方



【“让梦想启动未来”办学思想基于“中国梦”、立足“我的梦”,最终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幸福梦”】


“教师梦”的种子早在少年时代就已在我心中播下。1990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正式开启了教育生涯。从初为人师担任语文教师、班主任,到不断历练成长为中层干部和学校书记、校长。几十年来,我用爱心拥抱教育梦想,潜心立德树人,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2004年建校时,我便来到这所学校,担任校级行政干部10年之久。基于“教育有梦,学生才有未来,教育最应该留给孩子的就是梦想”这一基本认识,首任校长从建校伊始就将“梦开始的地方”确立为学校文化品牌,诠释为“这里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校徽就像一艘蓝色的航船,满载着师生色彩斑斓的梦想扬帆、起航。学校以“梦”为载体,彰显“理想教育”办学特色,并架构起较完善的学校理念体系。2014年,“梦开始的地方”被认定为广西教育系统首个著名商标。


2019年初首任校长退休,我在另一所学校担任两年校长后,再次回到滨湖路小学接任校长职务。上任伊始,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天花板’你能突破吗?”“你的办学理念是什么?”“你打算如何提升?”……面对这所优质集团化学校,如何使其在原有积淀的基础上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何使学校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那段时间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学校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文化是不断代的标识。“梦开始的地方”——这样唯美而动人的学校文化,早已让师生和家长们深深热爱和眷恋;“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的校训也已经深入人心。善于传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于是,我便下定决心:要继续坚持“梦”的精神文化,滨湖路小学永远是“梦开始的地方”。


就这样,为了持续擦亮“梦”的品牌,我开始了一场在传承中创新的“接力跑”。我们深知,“教育不仅立足于当下,更要面向未来”,面对教育强国建设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学校教育更需要指向未来。因此,基于对学校文化的守正创新,我提出了“让梦想启动未来”的办学思想,希望引领学校面向未来再度发力,踏上新的高质量发展的征程。


对学校而言,办学思想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校长的理想情怀与哲理认识的融合,它决定校长的教育行为,引领学校的办学方向,塑造学校的品牌形象,对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滨湖路小学,“让梦想启动未来”办学思想基于“中国梦”、立足“我的梦”,最终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幸福梦”。“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幸福”落实到每一个人,便是每一个个体的幸福;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便是每一个学生的幸福。因此,“中国梦”中包含了千千万万个“我的梦”,“我的梦”就是人民的“幸福梦”、学生的“幸福梦”。从“我的梦”到“中国梦”的教育,就是“梦想教育”。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带领学校团队从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有机统一的角度,架构起“梦想教育”小学育人实践模式的顶层设计:确立“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为育人目标,将过程与方法具象化为“以梦促行、以德筑梦”两个维度,将学生发展素养确定为“知行美、道德心、中国魂、创造力”。我们希望通过学校育人实践,引导学生将“我的梦”对接“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将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有机统一,从而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强化“我的梦”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彰显学校“梦想教育”的鲜明特色。“以梦促行”意味着心中有梦,行有方向;“以德筑梦”即“我的梦”实现过程,就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无数个“我的梦”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梯队得以形成,“中国梦”的实现便有了保障。在学生发展素养中,“知行美”指知行合一,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道德心”指的是对学生品质、品德的锤炼,引导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品德;“中国魂”将“我的梦”对接“中国梦”,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创造力”指的是产生新思想以及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追梦:立足儿童,让“梦想教育”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



【每个孩子都有五彩斑斓的梦想,它们既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印记,更是学生探索世界的脚步】


顾明远先生说:“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生命的质量和价值。”因此,滨湖路小学在办学中一直坚守“儿童特质观”,即站在儿童立场,坚守儿童视角,将教育的触角深入每个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让天性有展现的空间,让智慧有表达的机会,让美德在习惯中扎根,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我们希望通过“梦想教育”的实践,唤醒儿童成长的内驱力,为学生的生命成长积蓄能量。


▲ 探索基于儿童生活的德育实践模式


从儿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有五彩斑斓的梦想,它们既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印记,更是学生探索世界的脚步。有了梦想,就有了方向,有了追梦的过程,这正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为了引导孩子们树立梦想并且通过努力追逐梦想,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祖国命运、民族发展紧紧相连,我们基于“大思政”课程育人的探索,逐步构建起“梦想+”德育实践体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如何将思政课上得生动、上得有意思,并且让学生愿意上、喜欢上,一直是思政课教学的难点。从教30多年,我一直热爱并潜心研究思政课教学,积极承担各类教学研究和培训工作。近年来,我基于“梦想教育”的理念,秉承“大思政”教育观积极探索学科育人新路径,并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构建了“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我们以儿童生活为中心,致力于打造将理想信念、真实生活、活动体验、探究实践进行有机融合的“四融合”思政课堂,从而“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真正发挥铸魂育人的功能。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校的德育实践进行梳理、提炼、升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整体构建“我的梦”与“中国梦”携手并进的小学德育工作“梦想+”模式。“梦想+”是基于梦想不断拓展、延伸、辐射的一种教育样式。“+”一方面意味着边界虚化,另一方面意味着与时俱进、不断添加。“梦想+”德育真切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梦想,旨在通过不断拓宽育人渠道,力争让每一个儿童的梦想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历练,进而得以绽放。比如:开学第一课,教师会带着孩子们到“梦源”去“播种梦想”;连续12年开展“我的校名我书写”活动,并为学生专门举行挂校牌仪式;校园里的花圃被开辟成“劳动实践基地”,由各班学生竞标种植……基于“梦想+”的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对接儿童真实需求,不仅为孩子们搭建了多样化的筑梦空间,同时也唤醒了学生追梦的动力。《从“我的梦”到“中国梦”的小学德育实践“梦想+”模式探索与构建》也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构建基于未来学校的文化发展模型


未来教育不是指遥远的若干年之后的教育,而是当下正在进行着的、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该站位高、看得远,应该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为了将“让梦想启动未来”办学思想“可视化”,我们制定了“做未来教育 办未来学校”的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对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进行顶层设计,从办学理念新解读、学校管理新思路、学校发展新目标、学生成长新追求、教师成长新样态等方面细化办学行动,探索建设和谐开放、灵活多元、富有生机的未来学校,以更好地引领师生走向“明亮的那一方”。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既要传承,更要创新。我深知,要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必须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持续提升自己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力。2020年,我带着团队从教师、儿童和生长三个维度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展望,在传承的基础上构建了未来学校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发展新模型,通过“理念融入-项目孵化-技术支撑”的路径,在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研文化、评价文化、共享文化上,进行学校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实现了学校文化的守正创新。于是这五年,我们有了“追梦”党建文化、全景式教研、“梦想+”课程、“四学”课堂文化,在新理念、新课程、新空间、新课堂、新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扎实的实践探索,推动学校发展取得系列新成效。


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行动中,我们聚焦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以“爱学”“会学”“巧学”“乐学”为核心理念架构了“四学”课堂文化。我们探索打通课前、课中、课后学习链,着力推动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形成“知识-能力-学科素养”的飞跃,实现从关注“有效的教”到关注“有效的学”、从关注“知识掌握”到关注“智慧生成”的两个转变,让课堂教学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教与学协调发展的美好境界,促进了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管理文化的构建与实施中,我针对一校五址的紧密型教育集团办学,提出了“发展与品质并重、内涵与形象共生”的发展新机制,全面构建了分布式领导和扁平化管理相结合的现代治理机制,完善了“一套班子、二层架构、三个注重、四个融合、五个统一”的多校区管理模式。在教育集团的组织结构上,我们设置了集团行政管理中心领导下的课程与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数智发展中心、行政支持中心,形成集团文化与管理的分布式领导;同时通过完善集团运行保障机制,形成“章程+基本制度+行动指南”的集团制度体系,呈现领导定向、管理定位、执行定质的教育集团管理新形态,有效激活了办学活力。如今,学校已发展为一校五址,成为拥有249个教学班、近1.4万名学生、900余名教职工的紧密型教育集团,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


近年来,我们架构并实施“教育共赴”教育帮扶计划,充分发挥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帮扶薄弱学校,形成学校的共享文化。作为教育部“双名计划”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我坚持与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马山县、凤山县、边境宁明县等地的10余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坚持组织工作室成员和教师常态化地开展送教送培、线上联合教研、跟岗学习等活动,努力为乡村振兴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圆梦:依托“梦想+”课程,共筑开放融合的良好育人生态



【教育关乎未来,未来既是教育的价值指向,也是教育的逻辑基点】


课程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育人智慧的充分彰显。办一所充满创造力的“梦想学校”,最终要依靠课程去落地。在“让梦想启动未来”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学校课程建设实现了从分学科到学科融合,从单一对象到学生、教师、家长多个对象的转变,构建起包括学生“童梦”课程、教师“追梦”课程、家长“育梦”课程的“梦想+”课程体系,形成了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


▲ 以学生“童梦”课程实现五育并举


学生“童梦”课程是学校实现五育并举教育主张的载体。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我们构建了“品德与理想”“学科与探究”“健康与成长”“艺术与生活”“科创与未来”五个课程版块共19个课程主题,体现以德筑梦、以梦启智、以梦怡情、以梦育美、以梦创新的课程育人价值。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混合式学习不断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思维力、学习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依托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创设了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打造了开放融合的学习新生态,由此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科创与未来”版块为例,该课程版块以“梦想启动未来”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为旨归,既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课程、项目驱动的进阶型普及课程,还包括面向有兴趣爱好学生的选修型拓展课程、面向有特长学生的选修型“精英课程”等,由此建立起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多元途径。为了办一所充满创造力的“梦想学校”,我高度重视科创教育,亲自带着团队构建起“双线驱动 三融聚力”的小学科创教育模式。其中“双线驱动”即“科创课程体系”和“师生培养机制”两条线共同发力,“三融聚力”即融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资源协同育人。走进校园,“梦源”“中国园”“未来之星”“童趣廊”“梦田”等景观布局,“少年科学院”“创客工坊”“机器人工作室”等场馆设计,不仅为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供了多维空间,而且在孩子们心中种植了“科学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人人参与、快乐探究的理念,倡导全员化、全参与,希望在探索科学奥秘的道路上,一个孩子都不能少。如今,学校万余名学生参与包括九个主题20个门类的科创校本课程的学习,实现了科创教育在滨湖路小学的普及。


▲ 以教师“追梦”课程涵养卓越“筑梦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如何让学校成长起一批批卓越的“筑梦人”,从而引领更多孩子走向圆梦之旅?基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知梦想对于一位教育人的重要意义,教师有梦,教育才有未来。为此,我们在集团内探索构建教师“追梦”课程,架构了包括理想赋能、专业赋能、团队赋能、数字赋能、健康赋能五个版块的课程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自主性和持续性要求。


“理想赋能”课程以“师德铸魂”为目标,通过“追梦”党建文化引领、“我与滨湖之约”教师行为规范准则制定、“滨湖榜样”示范教研组创建等方式,旨在实现价值引领,涵养一批敢于追梦、爱岗敬业、勤于圆梦、专业能力强、学科素养高的滨湖教师。“专业赋能”课程以“素养提升”为目标,通过“五阶”成长、“滨湖蓝”诗会、“每日一课”及“教师专业成长清单”等研训项目,旨在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培养潜心课堂、乐研善教的滨湖教师。“团队赋能”课程以“青蓝同辉”为目标,通过“双环”研讨、“五核”集备、青蓝结对等研训项目,以自下而上、校区联合的卷入式教研方式,营造团队教研的浓郁氛围,以达到“人人有进步,青蓝同辉映”的理想状态。“数字赋能”课程以“融创研教”为目标,通过融创实验、智慧教育、AI教研等研训项目,创新教研形式,助力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态。“健康赋能”课程以涵养“幸福教师”为目标,通过教师“静心悦读”、悦心团建、阳光运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以达到“快乐工作,享受生活”的理想状态。


在每一个课程版块的开发实施中,我们强调要聚焦目标、提供支架、提炼方法,以模式创新、研训推进保障课程实效,从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坚实支撑。例如:为了确保“专业赋能”课程真正为教师专业成长赋能,学校研发了教师研修工具《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手册》,以“教师专业成长清单”为引导,从师德修养、教学技能、课题研究、辐射引领、主题阅读、专题写作等方面,为不同层级的教师量身定制成长指标,并通过学期汇报、交流展示等方式,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以家长“育梦”课程推动协同共育


家长“育梦”课程以“家校携手,共育未来”为目标,分为“育梦 e 课程”和“育梦大讲堂”两个课程版块,旨在构建系统化、课程化的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育梦 e 课堂”版块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以线上方式组织实施,强调家校共育的数字化赋能,引导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打磨家校共育的系列微课,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在时间、空间、学习进度和交互性方面都能做到自主选择,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泛在作用。“育梦大讲堂”版块旨在充分发挥家长的专业特长,以“线上+线下”大讲坛的方式,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由家长作为主讲人的“育梦”讲坛,既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形式,又践行了家校共育的理念,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接触生活、亲近生活、感受生活,进一步拓宽视野、涵育素养。例如:“理财小课堂”引导学生在数字支付的大环境下认识人民币,学习财商启蒙知识;“彩色扎染进课堂”让孩子们体会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亚运会冠军讲述的拼搏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育关乎未来,未来既是教育的价值指向,也是教育的逻辑基点。在这梦开始的地方,“每一个有梦的孩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希望、找到机会,每一个有梦的孩子,只要奋斗、只要创造,就能得到……”这是学校原创诗歌《梦之歌》中的一句,也生动诠释着我们的追梦之旅。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勇担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面向未来,我将继续以教育家为榜样,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办学治校的理想和追求。过去、现在、将来,我会始终站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以我们的不懈努力,真正让梦想开启每一个孩子的美好未来。



本文作者系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6期文章回顾  



张志勇丨中小学要用好“规范管理”这把标尺

王定华丨规范管理 · 改进治理:夯实教育强国基点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6期 · 封面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
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