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 杜伟强 || 遇见教育: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导读
从初为人师的青涩,到成长为优秀辅导员、副校长、校长、党组织书记,杜伟强始终在河南省许昌实验小学这片沃土上躬耕细作。这些年里,他曾入选教育部第三期全国优秀小学校长高级研究班、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回首多年来的耕种与收获,他说,人的一生中有无数次遇见,我庆幸遇见了“教育”这一事业并与之终生为伴。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自从37年前与河南省许昌实验小学相遇,这里便成为我教育人生的起点,也成为我职业生涯扎根、盛放的沃土。这些年里,我从初为人师的青涩,到成长为优秀辅导员、副校长、校长、党组织书记,始终在这片沃土上躬耕细作;这些年里,我也幸运地收获了累累硕果,曾入选教育部第三期全国优秀小学校长高级研究班、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回首多年来的耕种与收获,我心怀敬畏,也满怀感恩。人的一生中有无数次遇见,我庆幸遇见了“教育”这一事业并终生为伴,也希望继续陪伴学生和老师们行走在曼妙的教育风景中,向美而行,无悔无怨。
为人师者的骄傲:陪伴学生生命成长
【教育就是陪伴,陪伴一颗颗种子的萌芽生长,陪伴一朵朵花蕾的含苞绽放,陪伴一个个生命的精彩成长】
父亲教了半辈子书,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家两代人共走出了九位教师,分别在当地小学、初中或高中任教。“教师之家”这个称谓一直让父亲引以为傲。继承父亲衣钵,以全部的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既是我对这份职业的理解与坚守,也是我为人师者的信仰与追求。
还记得37年前的7月3日,那是我从许昌师范学校毕业后正式到许昌实验小学报到上班的日子。成立于1959年的许昌实验小学位于文峰塔西侧,文峰塔是许昌文脉的象征之一,建于明代,为河南省明代砖塔之冠。深受厚重历史文化浸润的许昌实验小学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学校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积淀了一些优秀传统并逐渐形成学校的独特风格,这是代代相传、推动学校持续生长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我初为人师时所汲取的养分之源。
当时我被分配到教导处工作,主要任务就是代课,一学期下来教了除音乐之外的所有学科。1988年春季开学,我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手里接过四年级一个班,开始担任班主任并承担语文教学工作。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教师来说,由于缺少教育教学和带班经验,总会有一些因为“误伤”而留下的遗憾。当时,作为新班主任的我甫一上任,便跟学生“约法三章”,试图通过“立规矩”来“规束”学生行为,但仍有学生“以身试法”试探我的底线。有一天,一位叫张浩的学生上课又迟到了,他轻轻推开教室门胆怯地站在那里,全班学生注视着我,看我到底要如何处理。“出去,到教室外边看太阳去!”他也不申辩,低垂着脑袋,带着几分痛苦几分怨愤的表情,慢慢转身离开了教室。我不知道这节课是如何结束的,教室外的他始终是一份牵挂。下课后张浩不见了,窗台上压了这样一张纸条,“杜老师,我不是故意迟到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妈妈病了,我错了……”那一刹那,我满心自责。这次“失误”也使我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懂得了教育既要倾听儿童,也要适度“容错”。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而神秘的,他们对教师天然的尊重甚至是崇拜时常让我感到惊讶。一次家长会结束后,一位家长叫住了我:“杜老师,我要谢谢你。我的女儿这段时间变化可大啦,作业也能够按时完成,有时还帮助我们做家务。她以前可不是这样的。问原因,女儿告诉我,杜老师跳我的绳子了……”其实,那只不过是一次大课间里的一件小事。当时看到一群孩子在跳绳,我走过去问:“我想跳跳你们的绳子,可以吗?”在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中,我关注到了一个身材瘦小、头发有些凌乱的小女孩,她在人群中不太起眼,神情也有些怯怯的。于是我选择了她的绳子开始跳起来,孩子们帮我数数,而那个小女孩,眼神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没想到老师的一个简单举动,竟然会成为孩子心中莫大的鼓舞和力量。从那以后,用心看见每个孩子,用爱陪伴每一份成长,就成为我坚守的教育信条。
1990年春季开学后,我开始担任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做了辅导员,就要天天和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要成为他们眼中“最厉害”的老师。但是,由于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说话带有浓重的豫东方言,平时也没什么特长和爱好,孩子们玩的游戏我从来没有见过,因此学生活动时我通常只是尴尬地待在一旁。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我开始主动探索儿童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我向学生们学习下棋、集邮、做游戏,熟悉他们特有的“术语”和手势;我用微薄的工资买来收音机,跟着播音员学习普通话,苦练基本功;我利用空闲时间在大江南北奔走,参加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举办的辅导员培训班、雏鹰行动试点单位培训班、德育改革研讨班……在不同类型的学术活动中捕捉高品位的学术创见,撷取时代潮流的朵朵浪花。我还带着学生们一起搞各类夏令营,或荡舟湖心,或野炊狂欢,在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同时,我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辅导员。
教育就是陪伴,陪伴一颗颗种子的萌芽生长,陪伴一朵朵花蕾的含苞绽放,陪伴一个个生命的精彩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在不断推着我成长,滋养着我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能量。
坚守校长的使命:陪伴教师专业做事
【校长不仅要在校园里涵养良好生态、描画远景蓝图,而且要和教师一起行走,做教师专业成长的陪伴者】
2003年9月,我受命担任许昌实验小学校长。在当校长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整个的校长》一文中所说,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校长是领导者,是学校的魂,要陪伴教师做正确的事,引领学校前行的方向;校长是教育者,要陪伴教师专业做事,用专业赢得尊严;校长更是管理者,要陪伴教师正确做事,让学校成为社区、乡村文化中心,让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老百姓把孩子送进了学校,便在不知不觉中把整个家庭托付给了学校!”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才能不辜负这样的信任和期待呢?在我看来,就小学而言,学校就是为学区内适龄儿童提供服务的地方。这所学校是否在全国知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孩子真正成人、成才,立德树人才是真教育。如果一味追求富丽奢华的校园、故弄玄虚的理念、眼花缭乱的课程、严丝合缝的评价,那么只能与真教育背道而驰。
在我看来,好学校一定是有人文情怀和生命质量的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关怀生命成长,提升生命价值。学校应该是每一个人的学校,是为了每一个人、需要每一个人、成就每一个人的学校。为此,我们坚持“孩子在这里上学六年,我们要让他享用一辈子”的办学使命,致力于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气质儒雅、身心健康、学有兴趣、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小公民。“适合教育”的思想由此被引入学校办学实践,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抓手。我们以“爱·生命·成长”为主题,积极实施“建家行动”,以此丰富学校的组织形态,为教师创造不一样的教育生活,由此提高教师对教育事业与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提升自我的成就感、幸福感。于是,学校不仅有了深耕课堂、以爱和信任为学生成长绘制同心圆的优秀教师群体;有了在生命最后时刻坚持要坐轮椅回到校园看一眼的退休老教师和他在病榻上写就的调寄《天净沙》——“银杏红枫木瓜,小桥流水环家;曲径假山瀑布,九曲溪下,金鱼扬波撒花”;而且有了每天为老师们检查自行车胎、帮老师们做事、把学校当成自己家的临时工……
好学校一定是有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的学校。学校文化是师生精神价值、生活方式与集体人格的体现。在许昌实验小学,爱、尊重、包容、平等、和谐既是几代教育人的文化传承,也是深植于师生内心的价值坚守,更是我们自信走向未来的精神力量。“人生一世,做人做事。做人至诚,成事唯真”——这不仅是许昌实验小学的校训,更是我的人生态度。
“做真人、办实事”的教师文化也由此自然生长。这意味着,首先,为师者应做真实之人,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力求回归教育之真。教育之真在于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在于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倾心呵护。其次,为师者应做真诚之人,充满爱心,育人为本,让教育焕发人性与智慧的光华。真诚是爱,是一缕阳光,是一种责任,教师真诚之于儿童、家长、同事,便显示出比黄金更宝贵的价值。最后,为师者应做追求真理之人,追求卓越,薪火相传,站在教育之上看教育。这是为师者人生价值的自我超越。追求真理就要研究教育,探寻教育发展、儿童成长之规律,理解尊重儿童,挖掘儿童之潜能,相信儿童。
这就需要校长不仅要在校园里涵养良好生态、描画远景蓝图,而且要和教师一起行走,做教师专业成长的陪伴者。于是,我们利用暑假组织全体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向专家教授面对面请教学习,请教育专家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点迷津;学校实行学科教研组和项目组双轨研修模式,通过校本培训、自主研修、以师带徒、文峰讲堂、名师工程、课题带动等,构建多元的校本培训模式;我们持续推进“六课”活动,通过小组研讨课、青年教师磨课、骨干教师走班上课、学校集体赛课、书记校长同听一节课和推门课,打造许昌实验小学“好课堂”;我们探索实施“深度教学反思四步法”,引领老师们“发现问题-归结原因-形成方案-实践优化”,通过建立个性化的专业学习支持和跟进反馈机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希望教师们能够感受生命的美好,点燃信仰之明灯,将自己的生命与事业融为一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而形成属于“这一所”学校的教师气质。作为学校的掌舵人、领航者,我会在他们前行时摇旗呐喊,在他们迷茫时激励引领,在他们失败时鼓劲加油,在他们成功时喝彩同庆。这也是校长的责任与使命。
承担书记职责,陪伴学校持续发展
【教育需要回归育人现场,汇聚一场场生动而鲜活的相遇,形成持久的育人力量】
实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小学领导体制和治理体系的重大变革,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许昌实验小学是河南省首批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学校,2019年5月,我始任许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落地考验着书记和校长的政治素质、管理智慧、专业素养、人格魅力与合作精神。我也深知,在新时期,作为班长、领头雁、第一责任人的党组织书记,其责任更加重大,重在要坚持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还要思考全局。因此,党组织书记需要有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更强的创新精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通过健全和完善党建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的“高位引领机制”、与学校重点工作的“深度融合机制”、与学校各项工作的“双促进机制”,以高质量党建领航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落实在学校治理、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和学生德育的方方面面。
我认为,学校的所有改革,都必须为达成教育之目的而展开,这是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而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让每一个学生认知生命的存在,思考并敬畏其存续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放慢知识的脚步,探寻教育的规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状态与生命本质,厘清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的对立与统一,把握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价值及其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关联。
为此,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循序渐进,不断以科学精神推动实践优化迭代。多年来,学校从“适合教育”办学理念的形成到“主体多元·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范式的建立,再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环境下小学生生长性学习的‘四真课堂’教学研究”……“适合教育”的实践体系逐步成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构建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形成纵向分级、横向分类,包括人文浸润类、科创赋能类、和谐生活类三类课程的“适合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发现自己、主动成长;同时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改进。一方面,学校遵循儿童立场、有机整合、适度拓展的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持续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形成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模型和实施策略,实现了学习目标由“割裂”走向“系统”,学习内容由“碎片化”走向“结构化”,学习过程与评价由“分离”走向“融合”。另一方面,我们基于课标、教材、学生,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主题、单元教学目标、教和学、学习质量评价建立联结,形成闭环,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从而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在此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表达,在主题学习、项目学习中提升学习力,走向可持续发展。
为了汇聚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联袂高校为学校发展赋能。近年来,我们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教授团队,开展了“适合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研究、“基于单元背景下小学生真实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以及“适合教育”体系重构研究,引领全体教师卷入其中,以科学的态度、研究的视角、课题带动的方式,经过融合、改变、提升三个阶段的不间断行动研究,努力寻找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核心密码。学校开展实施的“适合教育”体系重构研究分设七个课题组,包括“适合教育”之“文化体系重塑研究”“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堂教学范式构建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研究”“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旨在构建一个以“适合教育”办学理念为核心,整体的、结构化的、系统的学校文化体系,以此重塑学校文化,改进学校办学实践,最终汇聚成持久的育人力量。
基于多年的办学实践,我一直认为,教育要着重关注三层质量。一是体系质量。也就是要增强教育在社会各领域的话语权,构建教育人的专业话语体系,发出教育的最强音,用专业赢得尊严。二是学校质量。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幸福指数、家长的满意程度,以及学校在区域内的口碑和信任度,这些综合因素决定着学校的质量。三是学生质量。这是教育质量中的终极质量,是教育的核心话题。这些年来,许昌实验小学一直走在质量提升的路上。
在我看来,教育就是生活,缓慢而优雅,急不得,慢不得,停不得,折腾不得;教育更需要回归育人现场,汇聚一场场生动而鲜活的相遇。我庆幸这一生能与教育相伴,我更珍惜与孩子们的每一次“遇见”,因为他们是校园最美的风景,也必将点亮未来的色彩。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7期 · 封面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