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口碑得意票房失意,小众文艺片的未来在哪?
最近这段时间,影院里的电影类型十分丰富,既有国产佳作又有进口大片。要说其中最让人感到惊喜的作品,那必然是电影《过春天》了。生面孔的导演外加全员十八线的新人演员,上映前谁都不敢对它抱有太大的期望,然而看过之后,观众却无一不为之叫好,同时影片豆瓣评分8.0,绝对算得上是同类电影中的佼佼者。
很可惜,与口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春天》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上映五天不到700万,而同期上映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则有着超过4亿的成绩,差距之大肉眼可见。
同时更加让人倍感虐心的是《过春天》的排片量,目前为6184,这样说或许大家并没有太直观的感受,不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驯龙高手3》7832,《夏目友人帐》8367,《绿皮书》3.66万,《惊奇队长》7.30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13.85万,即便是已经持续放映一个多月的《流浪地球》排片量也稳定在1.15万左右。
除此之外,作为三月“文艺姐妹花”的另一朵——《阳台上》,成绩比《过春天》还要惨烈,上映五天票房319万,排片也只有可怜的5226。
面对《过春天》和《阳台上》的惨淡,大多数人的心态都是既感到意料之中又深表无奈惋惜,两部作品不得不再度证明了国产文艺片在资本市场面前的弱小无助,同时许多人也再一次为国产文艺片的前途感到深深的担忧。
一提到文艺片,许多观众脑海里浮现便是“艺术气息”、“耐人寻味的电影语言”,甚至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看不懂”,但这其实是大家对这一类电影的狭隘理解与误读。可以说,“文艺”并不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一种标签风格,一种中国影片特有的称呼。
放在世界范围里,观众通常会用“艺术片”来区分那些艺术性极强、重感受轻故事且非商业化的电影。但放在国产电影之中,“文艺片”却并不等同于“艺术片”,通常而言,但凡没有被打上特别鲜明类型化标签的(如喜剧、动作、恐怖、悬疑等等)并且戏剧冲突和视觉效果没有特别强烈的作品都可归为文艺片的范畴。
有了以上的概念,大家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国产文艺片都吃不饱饭,真正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是小众文艺片,尤其是那些无大牌导演与知名演员坐镇的小众文艺片。像《芳华》、《无问西东》等电影完全不属于这一行列,或者说,这些文艺片中都多多少少加入了商业化的元素。
既然说是“小众”,那便意味着这部分电影在题材上就已经处于劣势,它们的故事内容大多是从一个冷门角度出发,很多都具有边缘色彩,并不具备“普适性”,无法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共鸣。
像这次的《过春天》,相信大家在刚刚看到片名时都不太能理解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吧。其实“过春天”是走私带货的行业术语,代表把货成功带回或者带出。而影片的主要内容也是描绘了正值青春躁动期的女主在成为“水客”后一次又一次冒险带货。同时,整个故事的背景安放在了穿梭生活于深圳与香港之间的人群身上,这些人有着香港的身份,但家却在内地,每天地域间的不断转换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身份认同上的困惑。
论题材,《过春天》的确是非常新颖,同时将社会现实问题与青春元素联系起来的构思更让它显得独树一帜,只不过,能通过影片引起共鸣的人群却非常小,大概生活在广东或者香港地区的人看过后会有切身感受,其他地区,尤其是北方观众看过后大都不会有太过深刻的体会。
但是,小众的内容往往不落俗套,题材的冷门也并不能抹杀作品的优秀,与其用“大众”与“小众”来区分电影,倒不如用“好片”与“烂片”来定义更加实际。只不过,好片有认可度,但未必能赢得市场,小众文艺片想要“站着”又想“把钱赚了”,难上加难。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突破口,在故事保证上乘的基础上,这类优秀文艺片究竟能不能活,核心问题其实还是在于电影宣发。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电影,宣发的作用都占据了半壁江山,尤其对于此类毫无流量的小众文艺片来说,宣发更是重要。而且最关键的是,片方一定要找到独特的、适合小众文艺片本身的宣发模式。可惜,至今为止,并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出现,所以究竟如何宣发仍旧是一个特别值得电影人思考的问题。
不过无论如何,从常规套路上来说,微信微博与各大门户网站都是宣发的必争之地。然而,从这些年的小众文艺片状态来看,片方的宣发大都是不给力的,很多时候都抱有一种“听天由命”的姿态。尽管大家清楚拍摄此类型电影的导演从来都不是冲着冲击高票房去的,但是优秀的作品无法被更多的人看到仍旧是可惜,而且屡屡受挫也的确不利于此类电影的长久发展。
而且,对于如今的各大影视作品来说,“上热搜”绝对不是一种很low的行为,相反它最为简单粗暴、直接有效,但凡有值得营销的热点都一定要好好把握。包括现在很多影迷剧迷都看得很清楚,酒香的确也怕巷子深啊,不去刻意宣传往往就意味着一部作品终究“出不了圈”,最后只能是一小撮爱好者的自我陶醉。这也难怪为何如今会有那么多“自来水”拯救作品,这大都是源于观众对于宣发不给力的焦躁。
至于小众文艺片,因为小众所以自带了一种高格调和神秘感,所以才更加需要给力的宣发。只不过在宣传过程中,这类作品自然是走不了炒作和刻意夸大博人眼球的路线,在没有流量的情况下,打内容牌才最为保险,尤其是要将“小众”这一点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在宣传过程中突出影片内容的独特主题,千万不要“云山雾罩”,让观众搞不清影片核心是什么。作品内容可以艺术、文艺范甚至是桀骜不驯,但是宣传点一定要走脚踏实地的路线,切忌“缥缈”。
像去年上映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就是一个很成功的抓准核心要素宣传范例。其实《悲伤》的小说本来就是一个无比狗血的故事,而且总体来说电影拍得也比较一般。不过很棒的一点是,电影在前期宣传中把“狗血爱情”、“疼痛青春”等俗套关键词全部扔掉,火力全开猛攻“校园暴力”这一点,这样一来电影的格调就立马不一样了。本身校园暴力题材在国产电影中就极为稀少,同时这也是当下社会热议度非常高的话题,很多人或轻或重都有过切身经历,如此一来便推动了许多观众愿意为它买单,所以这部电影最终的反响和成绩还是比预想中好很多的。
除此之外,用音乐推动电影宣传倒也是个值得参考的方式。小众文艺片在打磨好影片本身的同时其实可以花些精力去打磨一下影片的主题曲或插曲,且不说如今“因为一首歌关注一部电影”的情况不在少数,单拿这种不刻意、不做作的宣传方式来说,其实是很适合小众文艺片的。
令小编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在过年之前的某期《歌手》竞演中,刘欢演唱了电影《流浪地球》的主题曲《带着地球去流浪》。那时,《流浪地球》距离上映还有一段时间,影片本身也处于一种不被看好的状态,同时,《带着地球去流浪》这首歌对于大家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但当刘欢站在绚丽的舞台唱完这首歌后,那种大气磅礴、宇宙浩瀚的感动在许多观众心里就像是生根发芽了一样,那一刻,许多人大脑里都有一个很激动的念头:我要去看这个电影!无论这首歌的安排是片方有意为之还是刘欢单方面想要演唱,总之这个宣传极为自然而且感染力极强,堪称漂亮极了!
未来的路,对于国产小众文艺片来说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过一系列跌跌撞撞之后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并站稳脚跟。
尽管如今,我们仍旧没有看到这类作品的光明前景,但是电影人们潜心创作的纯粹一直都值得观众敬重,也相信在国产电影大环境越来越好的趋势下,小众文艺片终将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热文推送
近期专访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