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将开启“冰冻周”,气温逼近冰点!如何预防职业性冻伤?
受冷空气影响,日前,我国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和华北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局地降温达10~12℃。今天起,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到来,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都将下滑,降温幅度普遍有6~10℃,局地可达10℃以上。多地将开启“冰冻”、“湿冷”的一周。
雨雪天气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新的一周,除了北京,不少地方的天气都将迎来明显转折。据中央气象台预计,22日起,较强冷空气将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有4~6级偏北风。
22-25日,中东部大部气温将下降6-10℃,由偏暖转为偏冷;内蒙古、华北北部、东北地区东部局地降温10℃以上。
23日夜间至28日,大范围雨雪天气来袭。预计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西北东部、黄淮西部和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等地将先后迎来中到大雪,局地暴雪;
23日夜间至28日,贵州、湖南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冻雨。
两轮冷空气轮番影响下,各地气温将陆续跌至明显偏低的水平,东北、华北首当其冲,例如,哈尔滨最低气温将维持在-30℃以下,并有可能触及-35℃的低点,或打破2001年以来的低温纪录。
23日开始冷空气影响逐步向南推进,预计23日最高气温0℃线将南压至黄淮一带,24日开始长江中下游一带气温也将转为偏低,最高气温逐步逼近冰点。25日前后,最低气温0℃线会南压到福建北部至江西中部、广西北部一带。
温度辣么低,不畏严寒坚守岗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者们,该如何预防职业性冻伤?
低温是一种不良气象条件。低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在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加快,引起身体各系统一系列生理变化,可以造成局部性或全身性损伤,如冻伤或冻僵,甚至引起死亡。
冬季容易发生冻伤的作业
+
冬季从事露天或野外作业,如建筑、装卸、农业、渔业、地质勘探、野外考察研究等,以及在室内因条件限制或其他原因而无采暖的作业容易发生冻伤。
什么是冻伤?
+
冻伤是低温天气没有防寒防护时容易发生的疾病。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
最常见的冻伤部位
+
多发生在手指、足趾、手背、足跟、耳廓、鼻尖、面颊部等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这些部位都在身体的末端或表面,血流缓慢,且又经常暴露在外,局部温度低,极易受寒冷的伤害。
冻伤的程度
+
一度冻伤
皮肤苍白、麻木,进而皮肤充血、水肿、发痒和疼痛。
二度冻伤
除皮肤红肿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溃后流出黄水,自觉皮肤发热,疼痛较重。
三度冻伤
局部皮肤或肢体坏死,出现血性水疱,皮肤呈紫褐色,局部感觉消失。
冻伤的预防
+
冻伤病程较长,冬季还会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因此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
1、注意锻炼身体,提高皮肤对寒冷的适应力。
2、注意保暖,保护好易冻部位,如手足、耳朵等处,要注意戴好手套、穿厚袜、棉鞋等。鞋袜潮湿后,要及时更换。出门要戴耳罩,注意耳朵保暖。平时经常揉搓这些部位,以加强血液循环。
3、在洗手、洗脸时不要用含碱性太大的肥皂,以免刺激皮肤。洗后,可适当擦一些润肤脂、雪花膏、甘油等油质护肤品,以保护皮肤的润滑。
4、经常进行抗寒锻炼,用冷水洗脸、洗手,以增强防寒能力。
5、患慢性病的人,如贫血、营养不良等,除积极治疗相应疾病外,要增加营养,保证机体足够的热量供应,增强抵抗力。
冻伤的救护
+
原则:尽快脱离低温环境,保暖。
一度冻伤
可让自己主动活动,并按摩受冻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可用热水(不能太烫)浸泡,再涂以冻疮膏即可。
二、三度冻伤
应尽快脱离低温环境,保暖,促进肢体复温,不可用雪擦、火烤或温水浸泡,否则会加重冻伤。
二度冻伤的水疱可在消毒后刺透,使黄水流出再包扎,伤口已破溃者按感染伤口处理。
多喝热饮料,除去湿的衣服。用温水轻轻地清洁伤处,由于解冻的伤处很疼并且皮肤及肌肉有 可能失去知觉,所以要格外小心。确使伤处完全干燥(包括趾间)。有创面的用消毒棉花,无创面的用干净、松软的棉垫子包裹保护伤处并保温。
冻伤急救注意事项
+
冻伤的早期治疗包括用衣物或用温热的手覆盖受冻的部位或其他身体表面使之保持适当温度,以维持足够的血供。如果需要快速水浴复温,水浴温度应为37℃~43℃。冻伤急救时,若一时无法获得温热水,可将冻伤部位置于救护者怀中或腋下复温。当皮肤红润柔滑时,表明完全解冻了。
注意冻伤后不可直接用火烤,也不能把水浴复温的热水再加热。所有冻伤部位应尽可能缓慢地使之温暖而恢复正常体温。禁忌用冰块擦拭冻僵的肢体,这可进一步损伤组织。对受伤部位的任何摩擦都是禁止的,会使伤口糜烂,患处不易愈合。对已复温的患处,不能再用温热水浸泡,否则会加重组织损伤和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