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挑战叠加下的中国能源和粮食安全韧性建设》研究报告发布!
能源和粮食安全是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全球性重要议题。2022年以来,气候变化、俄乌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严重冲击了全球粮食和能源供应链,全球治理负担加重,加剧了全球经济体系和能源体系转型的困境。中国是最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之一,也是能源进口大国和粮食进口大国。中国能源和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日益提升,使得国际市场的每次波动,都会影响中国能源和粮食的供需结构,进而引发能源和粮食价格的变动。在复合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和粮食体系韧性建设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为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国家气候中心联合编制和发布了《复杂挑战叠加下的中国能源和粮食安全韧性建设》研究报告(英文版报告Building Resilience of China’s Energy and Food Security amid Compounding Crises同步发布)。
该报告从系统危机下全球和中国的能源和粮食安全现状、国际社会对能源和粮食安全挑战的应对,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阐释,旨在为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能源和粮食安全提供多视角、深层次的解读分析。
一、系统危机下的能源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的长期变量。粮食安全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领域。气候的异常和波动可直接影响粮食生产所需的水源、耕地、土壤、光照等“物质资源”,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任何消极变动都将直接作用于粮食体系,增加粮食供给的负面影响。在能源领域,气候变化不仅会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因极端天气增多而大幅增加,自然灾害的增加也会对能源基础设施带来安全风险。在全球增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成为全球主要共识。
新冠疫情及其延续性是影响全球能源粮食安全的中期变量。2019年末以来,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冲击,全球能源、粮食生产供给体系在劳动力短缺、国际供应链受阻和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等因素影响下遭到严重打击,供给能力不足造成国际粮食、能源价格进入上升通道。同时,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各国内部与国家之间经济不平等,大量低收入群体失去生计,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因医疗防疫能力不足、公共债务高企、创汇能力丧失而陷入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俄乌冲突是影响全球能源粮食体系的即时变量。在全球能源粮食体系已处于不安全状态的情况下,俄乌冲突的爆发和持续升级进一步引爆全球能源粮食危机,并可能对世界能源粮食供应体系形成长期影响。俄乌两国是全球能源、粮食供应市场的主要利益攸关方,其中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出口国和煤炭出口大国,也是世界最大小麦出口国和主要化肥出口国;乌克兰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被誉为“世界粮仓”。俄乌冲突导致的供应链阻断及俄欧之间围绕能源贸易的制裁与反制措施导致世界能源、粮食等商品价格在短期内飙升。
长期、中期和即时的复杂系统危机对中国能源和粮食安全影响深刻。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和粮食进口国,中国的能源和粮食安全受到国际能源粮食体系的深刻影响。虽然中国长期重视本国能源粮食自给能力的建设,力图减轻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但由于国内需求量较大,这种依赖性难以彻底脱离,并使中国能源粮食安全在复杂国际环境下面临显著挑战。
二、能源粮食安全挑战的国际反应
应对能源安全挑战的国际反应。俄罗斯和欧盟双方围绕能源贸易开展激烈博弈,能源“武器化”趋向明显。欧盟对俄实施了6轮制裁和一系列“去俄化”措施,俄罗斯也采取了油气断供、只接受卢布结算等反击。美国借机联合盟友推动能源贸易新格局,有意加强对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并意图迫使欧盟降低对俄能源贸易,借机推动其他西方盟友共同抵制俄油气能源出口,终止对俄能源产业投资与技术合作。其他能源进、出口国纷纷关注能源贸易的经济影响,反对国际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化。
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国际反应。作为冲突双方,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对粮食出口政策做出了重要调整,优先确保本国内的粮食供应。面对日益严峻的粮食危机和西方国家的指责,俄罗斯更是发布政令,将农产品的出口税改用卢布结算。作为利益攸关方,G7等发达国家协调立场,形成以G7为引领的粮食危机应对行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G7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的领导力和话语权。其他粮食进、出口国都结合国内现状,积极采取管控措施,保障本国粮食供应,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全球粮食贸易的限制。
三、促进全球能源粮食安全的中国方案
加强自身能源粮食安全韧性建设。面对气候、疫情和俄乌冲突复杂挑战叠加冲击,中国需进一步提升能源粮食自给保障能力,拓宽深化国际合作,加强能、粮生产和供给应对风险的韧性,促进能源粮食安全。在粮食安全方面,保障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畅通、盘活海外粮食供应链、提高三农气候风险抵御能力。在能源安全方面,促进能源体系多元化,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完善能源供给能力,积极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加强风险应对能力,做到“未雨绸缪”。
推动全球能源粮食治理体系去地缘政治化。中国应发挥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层面围绕当前粮食危机的紧急行动,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当前全球粮食危机的协调与应对。促进不同国家对能源、粮食政策的沟通与协调,避免全球治理机制的断裂。推进更坚实有效的区域机制建设,利用地区共识打造更具包容性的能源、粮食安全治理多边平台,并逐渐扩大合作范围,减轻资源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对当前全球能源、粮食市场的冲击。
促进能源-粮食-气候安全的系统治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强调人与自然、国际体系及其内部不同要素的均衡发展,这为粮食、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和安全治理指明了方向,也正成为未来在粮食安全领域开展系统治理的思想基础。面对当前的叠加风险,中国方案应以粮食安全为经,以能源安全和气候安全等关联议题为纬,构建共同安全网络,开展系统治理,推进全球范围尺度下的企业、社会、政府、地方等多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粮食、能源和气候协同治理。
报告编制单位简介: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于1960年,是隶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高级研究机构和知名智库。院主要任务是: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咨询为方向,通过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的全方位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多年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一直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智库之一。
国家气候中心
国家气候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国家级科技型业务单位,同时也是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候中心、东亚季风活动中心、亚洲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评估中心和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国家气候中心承担着国家级气候和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评估业务、服务和科研任务,坚持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精细化的高质量服务。
报告全文如下: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