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岭师代言 | 景载教育,心随“石”化

2017-06-07 新媒体中心 岭南师范学院

从今日起,官微将陆续推出第二届“我为岭师代言”创作大赛的获奖作品,让我们通过优秀作品领略学校校园文化景观的无穷魅力,感受作者浓浓的”岭师情怀”。希望广大师生能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为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有文人石刻,乃岩石上富有寓意的刻画,谓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摩崖石刻,追求不朽”如是其然。今有“岭师”石景,乃该大学根基文化的精气神,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景在哪里,教育在那里”此则内涵也。


 “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以“石文化”为脉络的育人环境,此时无声胜有声。不但能够颐情养性和启迪心智,而且以特有的精神文化建设塑造灵魂,使师生能“观其景,品其文,悟其意”。字融于石,移情于景。岭南师范学院不仅彰显了学校文化的建设魅力,景与教育相结合也赋予了教育异同的深度。如同博学园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刻下的是警言,寓意的是现代综合性大学“博”的特点,强调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兼容并包,谨慎治学、知行合一的治学方法;还有慎思园内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让学生们在“大学文化的黄河”的感染中深刻地领悟“大学之道”,在无形的熏陶之下让学校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做到了“景载教育,心随‘石’化”。

“一石一景,一景一言。”在北大中文系教授郭锡良的眼里,岭南师院校园不仅像大学,而且像岭南花园。走进富有古典气息的岭师大门,奇秀巨石如同浑然天成,“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中,那一刻一画无不彰显朴实淳厚的师范之风。再者,从百年历史的古榕广场,到艺术性的陶壁“问渠”,从清幽淡雅的博学园到标志性的师范纪念塔,从绿树成荫的慎思园到如诗如画的师道园,从现代化的体育馆到绿草如茵的树人广场等等,校内各个角落几乎都被巧妙地安置石材,并刻上鼓舞人心的话语,自然而然地让人感受到其浓郁而独特的文化气息。风景伴随着一座又一座别致的石刻,移步换景的瞬间都被摄入了眼里,融进了心里,化于思想。“石以载道”,巧妙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漫步于美景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语句不禁涌上心头,润物无声地渗透人们的心灵。

“景在哪里,教育就在哪里”的大学文化建设理念是学校党委书记罗海鸥一直所推行的,而这句话也正体现了学校融合精神文化、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和地缘地貌一体化的理念传递方式,通过设计和建造学校历史传统的校园景观,蕴含浓厚的中华文化精神,从而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引导师生继承和弘扬本校的文化精神。正如书记的那句话,“学校文化景观像泡菜汤,学习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像泡菜,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忽视了文化景观的建设,何谈学习与理念?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民族的振兴取决于文化的力量。可见,学校的教育更脱离不了文化建设。通过石刻交融于景,赋予其深刻的寓意,予人美的感受的同时,更能让人融会贯通地领悟办学理念。形神兼备,方寸之间显世界,结合书法品味意味深长的话语,让人陶醉于石刻中,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意境,这才是“化”的真谛。

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倘若割裂了这种灵性的需求,那么教育的发展必然是残缺的。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总体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品味和精神风貌,因持续发展而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并以办学理念为支撑,引导甚至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林荫道下,书声琅琅;石刻旁边,书人同影。不管在哪道风景线上,总能听到和谐的奏乐响起,夹着悦耳的书声,此番美景诚是无法言喻。“景在哪里,教育在那里。”从校园独具匠心的建筑和风景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大学理念和教育内涵,恒持并传承理念,追求卓越与创新,理应是每个“岭师人”责无旁贷的,更是为“岭师”代言的必行之道!


(此文获“我为岭师代言”创作大赛文字类一等奖)

往期回顾

重磅来袭,岭南师院2017年招生信息新鲜热辣“出炉”啦!

毕业征集·师兄师姐,我想对你说……

从此,中国传媒大学多了两个岭师新闻人的面孔

作者 | 廖文静 (文传学院 14广电2班)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 | 梁漪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