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刊 | 《魁阁》(2021年第1期/总第4期)
点击上方
新刊速递
魁阁(2021年第1期/总第4期)
关凯 主编
郭建斌 李晓斌 副主编
2021年8月/98元
ISBN:978-7-5201-8864-7
目录
“礼失求之野”(卷首语) 郭建斌
学术对谈
跟光海兄在大兴安岭拍鄂伦春族
——蔡家麒先生谈民族志电影《鄂伦春族》的实地拍摄 蔡家麒 和渊
“现代中国与乡土传统——‘魁阁’80周年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
燕京、魁阁、清华:那些社会学先贤的心灵驿站
——写在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 王立
“魁阁”时期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本土化的实践 丁靖
回首魁阁:谷苞的初期学术历程 唐亚男
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建筑工”
——王康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中的贡献 刘豪兴
从种菜到种房子:玉村的城市化 矫镇合
魁阁新秀
蓬头垢面:全真诗词中的女性观 刘杨
父母工作压力与童年中期儿童心理行为的社会适应研究 李佳
人类学与区域研究
“整体观”视角下一条“文化线路”上的商贸与金融:
万里茶道上的汉口华俄道胜银行 宋奕 程敏
品味苦涩:云南省朱苦拉村咖啡产业发展路径初探 郭周卿 张立辉
影视人类学
民族志电影的政治学与修辞学:走向“中心”与“前台” 程永杰
“建水团山村落影像志”的创作与生产探索
——基于云大影视人类学课程的影像实践 熊红艳
译文
再现被殖民者:人类学的对话者 爱德华·W.萨义德 著 王立秋 译
《魁阁》集刊征稿通知
内容简介
精彩片段
卷首语:“礼失求之野”
近80年前,费孝通先生及友人在滇西游览了鸡足山后,写下了《鸡足朝山记》,其中一段文字这样写道:
我总怀疑自己血液里太缺乏对历史的虔诚,因为我太贪婪听神话。美和真似乎不是孪生的,现实多少带着一些丑相,于是人创造了神话。神话是美的传说,并不一定是真的历史。我追慕希腊,因为它是个充满神话的民族,我虽则也喜欢英国,但总嫌它过分着实了一些。我们中国呢,也许是太老大了,对于幻想,对于神话,大概已经遗忘了。何况近百年来考据之学披靡一时,连仅存的一些孟姜女寻夫、大禹治水等不太荒诞的故事也都历史化了。礼失求之野,除了边地,我们哪里还有动人的神话?(费孝通,2017:175~176)
尤其是末句——“礼失求之野”,点出了这篇游记的核心。拥抱田野,寻找远方的“文化之谜”,似乎是很多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人怀揣的梦想。这一梦想,与费孝通先生“礼失求之野”的表述,在道理上是相同的。
近80年后,鸡足山还在,据说香火仍然很旺,但是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开春,中国庄严地向世界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国正向乡村振兴阔步迈进。
过去这些年,很多从事乡村研究的学者,亲历了中国乡村的“巨变”,在“转型”过程中,有喜悦,也有痛苦;有传统的“复兴”,也有文化的“断裂”;有物质方面的“富足”,也有精神方面的“贫乏”。尽管如此,中国文化的血脉,想必还会在乡野中继续流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学人的使命与梦想,并未发生改变。
“礼失求之野”,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虽然我们不排斥其他的视角,但是立足边疆、深入基层、洞察社会,仍然是理解中国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我们多年矢志不渝的坚守。
时代的发展,学术的进步,为我们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新问题,新的术语、新的理论、新的概念、新的思想层出不穷,但是所有这些,其目的都是认知社会、理解社会,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变的宗旨。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鸡足朝山记》的结束处写道的:“醒来已是红日满庭,忽然我又想起那些桃源里的人昨晚是否也会和我一般睡得这样熟,这叫我去问谁呢?”这是费孝通先生对乡野的牵挂,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牵挂,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再出发”。
“礼失求之野”,让我们再次出发。
欲了解详情或购买,欢迎保存下图扫码查看
推荐阅读:
薪火相传 | “‘魁阁’80周年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编辑:zqr
审校:myx
部分内容转自集刊
封面:photo by Dongsh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