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水村社会:内生性秩序力及其现代变迁》

社科文献 社会学之思 2024-03-13


对现代化发展的追求是中国过去一百多年的主题,各种宏大叙事固然重要,其中包括政策层面和地方性/全国性商业化版图扩大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到社会剧烈变迁如何与民众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互动,从而全面认识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生活变迁的真实过程。赵春兰博士在《水村社会》一书中以独到的社会学视角关注了水村民众生活世界的多个层面:自然环境、生计方式、住房情况、婚姻缔结、人情往来、年节习俗仪式以及地方性社会组织等,这些社会生活细节的变化都与经济发展每一项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村位于杭州市西郊,距离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直线距离只有五六公里。每当我这样介绍这个田野点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它有一个相当亮丽的明星标签。但相对于这个区域的周边村落而言,水村是一个没有一点特殊知名度的村子,村里人至今应该都还不明白,为什么我会对他们再平常不过的社会生活追问再三。实际上,恰恰是村子的普通才让它更具代表性,通过它所展示的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内在运行逻辑才更有说服力。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乡村处于“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共同交织的时域—场域之中,对于农村问题的讨论也大都围绕于此。1938年,马林诺夫斯基在为《江村经济》所作的序中写道:“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从那时至今,中国农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费老这里开始的原问题——“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历久弥新。对于水村社会生活的观察也是在中国乡村建设的大框架之下的接续性讨论,只是农村的再适应开始展现令人向往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水村社会展现的整体活力显然与大众对农村的“失落”印象很不一样。实际上,对浙北水村这类发达地区农村类型的叙写,是对中国乡村社会全景的适时补充,为观察中国新农村发展成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水村社会的整体发展状态让乡土的价值不再仅存在于“应有”的未来设想之中,而是存在于“已有”的广泛实践之中,通过一整套已调整了的社会安排在“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之间寻求着有效平衡,其中的充分证据将在后文中得到详尽展现。这一套从“传统”而来仍对现代乡村秩序产生作用的日常安排,在这里被称为“内生性秩序力”,今天,它仍是维续乡村秩序稳定的最为重要的恒常力。与之相对应的,是由行政力与经济力构成的由外向内的“建构性秩序力”。

“内生—建构”秩序是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变迁的一对核心概念,二者之间的互动及内生力的三种社会展现形式构成了本书的主体框架。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乡村秩序经历了由“内生性”向“建构性”的转变,由相对自然的社会状态转变为人为行政状态。相比于传统社会中内生性秩序力作用的清晰脉络,“乡村经历现代转型后,内生性秩序力是否继续有力”一直是个开放问题。

与转型初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中的农村不同,也与转型已完成的“城中村”不同,本研究关注处于深度转型中的农村社区内生性秩序力的作用类型,即“水村模式”。当“转型”成为中国整体发展的一种常态,“水村”类型已有经验上的普遍性;但在研究类型界定上,“水村”又有其特殊性,在“村落形态”“身份认同”“人际网络”方面表现出典型的城乡“混合型”特征。本研究的中心问题“转型农村社区中,内生性秩序力如何维续乡村社会秩序”被分解为四个问题串联整个研究。

问题一,内生性秩序力是否还在参与转型农村社区的秩序维续?在村庄整体秩序层面,面对拆迁带来的巨额利益,“聚族而居”“安土重迁”这样的内生性组织观念看似陷入缄默,但面对拆迁后出现“祖不得敬”“魂不得安”的阴阳矛盾,急变中的乡村仍需借助民间信仰仪式重获安定;在家户秩序层面,当建构秩序力主导的“计划生育”造成了“独女户”传宗接代的困扰,水村人通过“两头婚”“两头姓”的婚姻、生育模式的独特安排积极应对。

问题二,内生性秩序力如何作用于现代乡村秩序?内生性秩序力由“乡村组织”“乡风民俗”“乡土观念”这三个相互交融的方面来支撑。在“乡村组织”中,自然村仍是村庄事务的组织基础;村庙日常活动加固了整村联系并使之定期化;水村妇女志愿队说明了现代团体仍以内生性联系为基础。在“乡风民俗”中,“点岁烛”统合社区整体并产生对外区隔;“小端午”提供与外界竞争的机会以凝聚社区;而“年糕节”提供了社区再联结可凭借的传统资源。在“乡土观念”中,“男女有别”仍是村民处事的价值选择;“公私有别”与“善恶有报”相结合,为集体投入提供了道德肯定;“别把钱看得太重”有效调节着现代社会各类利益纷争。

问题三,内生性秩序力如何与建构性秩序力互动?首先,以改革开放之后民间信仰的复兴为例,行政建构力与内生性秩序力的互动表现为:直接对抗,民间信仰被行政力否定,内生性秩序力的支撑使村庙成功复建;选择性合作,当行政力重启对内生力的利用时,内生力在“规范管理”之下寻求变通发展。其次,经济建构力与内生性秩序力的互动表现为:互为支撑,即内生性秩序力成为化解现代社会风险、迎合经济社会新诉求的重要渠道,经济建构力不仅为内生力提供了物质保障也聚合了内生力延续之“人”,实现了内生性秩序力的代际传承;构成压力,即当经济力侵夺水村利益时,内生性秩序力做出有效抵制。

问题四,内生性秩序力如何经历现代变迁?这是围绕日常生活的延续与改变,集中体现在水村青年的传统参与中:在组织方面,青年人的低参与率引起担忧,但乡村社会仍以家户为单位,青年人的传统参与仍可通过家庭参与实现;在制度方面,长者权威下降,但是青年人仍然保持“村内面向”,承担代际分工责任;在价值判断方面,“科学”与“民间信仰”成为青年人处理事务、寻求意义的两套并行不悖的解释系统。

最后,我希望对维续民间社会秩序所得的结论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弦外之音也能够被听到。本书自下而上的民间视角与自上而下的治理视角形成了补充,内生力及其与建构力互动的观察,对于当下社会治理困境的破解及资源开拓亦有启发。在设计治理制度时,农民常常被视为治理对象,甚至带有天然的落后性,但看似理想的治理体系在农村中常常有低效、高成本运转的风险。在水村,农村传统组织保持着惯有的“无须组织性”,在历史沿袭下,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配合也带着连贯性。在这里,外在的经济力与行政力与村庄本身的内生力形成良好配合,建构性秩序力是乡村秩序的支持力,而非控制力甚至解构力。这是水村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样,来自水村的中国农村新近发展经验就对西方学者所认定的“中国社会秩序源于政府控制”观点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见解:农民是乡村秩序的主导者,内生性秩序力是达成社会善治局面的基底之一。


(本文为作者自序)



书籍信息

水村社会:内生性秩序力及其现代变迁

 

赵春兰 著

2023年4月出版/定价98.00元

ISBN 978-7-5201-9692-5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对浙北水村开展了近3年的田野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个案研究。村子位于杭州西部,距离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直线距离仅5公里。阿里等强大经济力量的介入,使得村庄外貌完成了较为急速地现代转型,而社会结构将长期处于深度转型过程中。本书集中于对乡民生活中的信仰实践、婚嫁观念、乡村仪式等内在日常秩序进行持续观察与真实描述,研究认为,这些处于更为“缄默”状态的内生性秩序力构成了村庄经历激烈现代变迁仍能保持稳定与繁荣的基底。

与一般印象中乡村因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呈现出“失落”状态不同,以水村为代表的浙北乡村民众的生活状况及村庄的整体面貌是充满活力的。甚至可以说,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水村经验为“城市”与“农村”、“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方性”的融合与平衡提供了一个已被实践证明的理想型。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对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的较新回应。 

“内生-建构”秩序这一对核心概念及其互动关系成为理解水村现代性进程中社会秩序变迁的关键。这里,内生性秩序力指向从“传统”而来、仍对现代乡村秩序产生作用的一套日常安排;建构性秩序力指向行政力与经济力。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秩序经历“内生性”向“建构性”地转变,由相对自然的社会状态,转变为人为行政状态。相比较于传统社会中内生性秩序力的清晰作用脉络,乡村经历现代转型后,内生性秩序力是否继续有力?这一直是个开放的问题。


作者简介

赵春兰,女,1986年生,浙江杭州人。社会学博士,现任教于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等,已发表论文10余篇,亦有相关研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乡村社会秩序力的内外转型

  一 中国乡村秩序的“内外”区隔与联系

  二 改革开放后内生性秩序力的复归与遗失

  三 中心问题与研究线路


第二章 田野介绍与研究方法

  一 内生性秩序力作用的村落背景:转型水村的“混合型”说明

  二 研究策略

  三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现代水村社会秩序观察

  一 从“拆迁”看村庄层面的社会秩序

  二 从“两头结婚”看家庭层面的社会秩序


第四章 乡村组织:内生性秩序力的运行载体

  一 乡村运行的基础网络:以自然村的交往为例 

  二 整村联系的加持:以村庙日常为例

  三 现代性团体的内在依托:以“林里姐妹帮帮团”为例


第五章 乡风民俗:内生性秩序力的制度框架 

  一 乡风民俗的现代延续:“点岁烛”与社区联结 

  二 乡风民俗的现代转型:“小端午”与村落变迁 

  三 现代新节的传统资源:“年糕节”与村社再联结


第六章 乡土观念:内生性秩序力的精神内涵

  一 乡土观念是乡民处事的价值选择:“男女有别”与“男女平等”

  二 乡土观念对共同投入的道德肯定:“公私有别”与“善恶有报”

  三 乡土观念仍是利益调节的价值参考:“别把钱看得太重”


第七章 内生性秩序力与建构力的互动

  一 行政力与内生性秩序力的互动:以村庙复建20年为例的分析

  二 经济建构力与内生性秩序力的互动


第八章 内生性秩序力的现代调适

  一 内生力围绕“生活”的弹性调整

  二 研究结语:改革开放40多年后农村发展新回应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 记

( 向上滑动浏览 )





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