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白皮书

智联研究院 智联研究院 2022-09-18

一、引言

# 公众号后台回复“大湾区” 即可获取报告下载链接


随着全球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国家间的竞争日益转变为全球人才战争。在2021年9月28日结束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对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合作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正在加速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和产业优势,放眼全球“引才”,不拘一格“用才”,搭建平台“育才”,用心用情“留才”,正迎来新的人才聚集高峰,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迅速,广东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中国深圳-香港-广州作为一个都市区单元,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榜上名列第二。


基于总书记在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工作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的指导思想,围绕大湾区重点产业,以产引才,以才助产,产才融合的目的,打通人才链、产业链、政策链、平台链、服务链“五链”融合,助力大湾区打造人才高地。


报告基于智联招聘平台产业数据大数据和人才供给大数据,从需求指数、供给指数、匹配指数、吸引指数和保留指数五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诊断,为进一步对策建议提供参考和监测体系,未来建立大湾区产业人才预测和预警模型,精准吸引人才,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本报告基于大湾区重点产业,通过对智联招聘网络平台大湾区的人才需求、人才现状进行分析诊断大湾区产业产才融合情况、旨在了解产业人才现状及趋势,为大湾区“引才、育才、用才”等人才战略提供参考以及数据支持。本报告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和智联招聘共同完成,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在指标体系搭建、数据分析和结论建议方面给予了专业指导。


(一)

数据说明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平台数据及相关公开统计数据。


数据说明:提取智联招聘平台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企业端的招聘职位数、招聘需求人数、招聘薪酬数,以及求职者端的求职人数、投递简历数、期望薪酬数等。产业范围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及各城市产业结构和规划,选择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各城市重点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进行试点分析。

大湾区重点产业与智联招聘平台行业小类的对应关系如表1.1所示。


表1.1 粤港湾大湾区重点产业与智联招聘行业对应关系

序号

大湾区重点产业

对应智联招聘平台行业

1

新一代信息技术

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IT服务;通信/网络设备;网络/信息安全

2

高端装备制造

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船舶/航空/航天/火车制造;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电子设备制造;工业自动化

3

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汽车制造

4

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工程;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器械

5

人工智能产业

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6

新材料产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化学制品;金属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


(二)

指标体系


1.指标描述


重点产业产才融合指数包括五个二级指标:需求指数、供给指数、匹配指数、吸引指数和保留指数。


人才需求指数主要反映产业对于人才招聘需求的变动情况,用某产业当期在线职位数与基期在线职位数之比计算得到,该值越大,表明当期该产业人才招聘职位数量增幅越大;人才供给指数主要反映某产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关系,用某产业当期投递简历数与在线职位数的比值计算得到,该值越大,表明当期该产业的求职人才供给越充裕;产业人才匹配指数主要反映产业需求结构和人才结构在学历、经验和薪酬上的匹配程度;人才吸引指数主要反映产业对其他产业人才的吸引力,非当前产业人才意愿加入的比例越高,产业对外吸引力越强;人才保留指数主要体现产业对人才的粘性。


各指标计算方法如表1.2所示:


表1.2 指标计算方法

序号

指标

计算方法

1

需求指数

某产业当期在线招聘职位数/某产业基期在线招聘职位数

2

供给指数

某产业当期投递简历数/某产业当期在线招聘职位数

3

匹配指数

人才学历匹配度=Σ(各职位学历段职位占比X各学历段投递人才学历吻合度);吻合度:招聘发布要求学历段中,投递者符合相关学历要求的比例,越接近1,吻合度越高,否则吻合度低

人才经验匹配度=Σ(各职位经验段职位占比X各经验段投递人才经验吻合度);吻合度:招聘发布要求经验段中,投递者符合相关经验要求的比例,越接近1,吻合度越高,否则吻合度低

薪酬匹配度=招聘年薪/期望年薪(匹配度最高值为1)

4

吸引指数

就业意愿是该产业人才数量/该产业当前人才数量

5

保留指数

当前在该产业且意愿依然在本产业人才数量/该产业当前人才数量


2.指标计算


综合五个指标,对各个指标权重采取专家法进行评定。产业产才融合指数=需求指数*20%+供给指数(归一化)*40%+匹配指数*20%+吸引指数*10%+保留指数*10%。其中考虑到供给指数差异性和离散较大,采取了归一化处理。供给指数归一化=(产业人才供给指数-全部产业人才供给指数最小值)/(全部产业人才供给指数最大值-全部产业人才供给指数最小值)


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指数分析


(一)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人才需求分析 


1.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人才需求分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时代,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的广州、深圳“双核”城市有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以珠江为界,粤港澳大湾区内陆九个重点城市中,劳动力分布大体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状态,广深两地的招聘需求遥遥领先,在线职位共占大湾区总体招聘需求的75.42%,其中,深圳占44.34%,广州占31.08%。见图2.1.1。


图2.1.1粤港澳大湾区内陆重点城市人才需求分布


我们认为,城市规划与定位也在城市人才发展道路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城市发展基础、模式、经济、财政、民生、市场建设等经济贡献相关指数看大湾区各城市人才需求分布是不可分割的因素。深圳因毗邻香港而成为特区,并依靠地理、政策、创新活力等多项优势相辅相成,深圳成为大湾区GDP贡献占比榜首,同时,广州城市定位从以往的强调省会门户功能转向老城市新活力,发展重点从商贸物流功能转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同步启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成功实现城市经济稳定增长。其次是佛山、东莞等。同时,受“莞深融城加速”“广佛同城化发展”大湾区“广深双核心”周边城市佛山、东莞正积极发挥湾区产业协同效应,因此,2021年在线职位数同比增长在大湾区处于领先地位,其次为深圳、惠州、珠海。如图2.1.2所示。


图2.1.2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在线职位数同比

 

根据智联招聘推出“2021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深圳位居第四,广州位居第五。深圳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才政策有吸引力,同时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持续保持人才净流入上升趋势,人才虹吸效应明显。广州坐落珠江出海口附近天然良港优势,面向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便利,同时,依托大湾区“省会门户城市”“国际都会”定位,把建设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优化交通运输、商贸、生产力等城市功能布局,抓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下,扩大城市影响力同时提升人才竞争力。因此,在流入湾区人才近七成选择广州或深圳大趋势下,两地在人才需求旺盛的同时人才聚集效果明显,各岗位人才供需比稳步上升,其中,深圳供给指数19.97,广州供给指数16.63,平均每个职位的投递简历数超过10个,肇庆、江门、中山的供给指数相对较低。见图2.1.3。


图2.1.3粤港澳大湾区内陆主要城市人才供给指数


2.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产业需求分布


从“十四五”规划看大湾区内陆九个城市产业发布职位数量分布呈现差异性,洞察城市人才需求和当地产业结构特点相关联性。

深圳凭借以电子为主的制造业、互联网及以金融信息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实现对广州经济总量追赶同时。在未来,2021-2025年间,依托大湾区建设,深圳产业布局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齐头并进,向高质量发展、城市示范区等目标前进。广州则在“枢纽之城、实力之城、智慧之城、品质之城”发展构思中,打破过往以传统制造、传统服务业为经济支撑产业布局,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智慧医疗转型、实现工业比重持续下降。因此,深圳和广州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比都超过各自城市在线职位数的35%。惠州和东莞的高端设备制造占比相对较高。广州、珠海和江门的生物医药职位数占比相对较高,以广深为“双核心”,辐射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数字湾区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如图2.1.4所示。


图2.1.4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六大重点产业发布职位数量分布


(二)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1.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增长,供给下降


在湾区内,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湾区建设引擎推动下,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同时,已集聚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等一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同时,以广州为首,佛山、东莞为辅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业的城市,也正由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数字化科技创新升级的新引擎。在明确湾区城市在“产学研”一体化中的功能定位,结合自身优势,调整城市行业布局同时,湾区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2021年同比2020年在线职位及投递人数同比也在发生变化,由图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同比上涨18%,高于全国的9.6%。在大湾区产业升级,打造大湾区国际数字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下,湾区城市面临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同时,2021年大湾区人才投递供给下降12%,跌幅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的1.7%,面临着人才供给可持续性乏力及保持广东省人口流入大省优势的挑战。如图2.2.1所示。


图2.2.1粤港澳大湾区供需同比


2.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占大湾区比例增长


得益于领先全国的城市交通枢纽,深圳和广州作为两大核心城市,担当着人才吸引及人才流动双中心角色。同时,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广州、深圳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为主,东莞、佛山以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综合改革式点,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战略布局下,六大重点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在线职位数(只限定企业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三种岗位类型)占大湾区总发布职位比例从2020年的30.28%增长到2021年的32.04%。如图2.2.2所示。


图2.2.2.粤港澳大湾区六大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占大湾区整体需求比例


3.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领先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及城市产业战略分布(图2.1.4)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均是广州、深圳两市推动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同时,《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2030年)》将广州、深圳、珠海确立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区,以东莞、佛山、惠州三区域为连带,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此,由粤港澳大湾区六大重点产业发展而形成的湾区重点产业长链条下,重点产业职位占比也发生着变化,从高到低依次是高端装备制造42%、新一代信息技术34%、生物医药产业10%、新材料产业7.5%、新能源汽车产业6%和人工智能产业2%。几大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增幅除新材料相对与2020年增长4%,低于大湾区全行业总体的增幅外,其他均大幅增长。人工智能增长88%;汽车新能源增长46%;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34%;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增幅在22%左右(如图2.2.3所示)。可以预见,未来大湾区内各大城市将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更多的低端制造业从一线城市搬离,新产业园区及产业集群将加速形成,重点产业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图2.2.3大湾区六大重点产业之间人才需求分布及同比


4.重点产业发布薪酬同比增长11.8%


2021年,全球进入新冠疫情常态化的新阶段,依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各城市政府加速推进以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湾区行业呈现“高质量发展”与行业薪酬呈现出“稳中有进”的两大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六大重点产业职位发布薪酬在2021年同比增长11.8%,在政策和资本的助推下,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汽车新能源领域为代表,不仅招聘数量大幅攀升同时招聘薪酬领跑湾区全行业,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职位发布薪酬增长最高,达17%,新一代信息技术13%、人工智能发布薪酬增长超过14%。而新材料、医药健康发布薪酬同比增长相对较低,分别增长9.3%和7.6%,高端装备产业薪酬居中。如图2.2.4所示。可以看出,产业薪酬增幅和产业人才需求增幅有所相关,职位发布数增幅越高,人才需求增长越快,产业发布薪酬的增长越大。


图2.2.4粤港澳大湾区六大重点产业职位发布薪酬


(三)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人才类型需求分析


1.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需求人才类型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日趋成熟,在城市产业升级、政策利好、市场需求扩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产业人才竞争格局加剧。从招聘岗位类型来看,专业技术岗人才需求量急速增加,在线职位占比接后40%,其次是营销类、技能类、职能类和经营管理类。对比2020年,2021年招聘需求中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占比提升,职能类和管理类岗位需求占比略降。如图2.3.1所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占比增长与企业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制造业升级、科技创新和产业数字化进程相关。由于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培养周期较长,目前湾区各行业专业技术岗人才依然面临较大的人才制约。未来,除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外部引进,企业应该更深层的思考未来企业人才、技术和组织能力,全方位强化技能识别,并支持员工个人技能培养与发展,促进员工技能更新,以弥补专业技术人才缺口。


图2.3.1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人才类型需求分布


2.人才类型需求与产业交叉分析


在湾区行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人才争夺与市场争夺同样严峻,不同行业受到技术、经济及政策的影响,促使产业对人才类型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图2.3.2所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因企业属性差异,更关注前沿技术、前瞻领域的人才开发等因素,专业技术类岗位需求占比相对较高。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受产品形态影响,更多依靠产品输出完成企业财务收纳支出,因此,产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占比相对较高。而生物医药产业,作为   “含博率”最高行业,得益于过去几年良好的医药创新环境和利好政策,生物医药研创呈现爆发式增长,生物医药链已基本形成,同时,企业希望能快速进入市场,同时伴随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国产医疗产品出口,对营销类人才需求占比快速增长。


图2.3.2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岗位类型人才需求分布


3.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需求分析


《国际青年发展指数报告2021》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我国15-34周岁青年人口达3.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同时,大湾区各城市相继推出青年人才计划,如广州“青托项目”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深圳完善人才政策理念升级,未来5年实现超百万优秀青年人才引进。东莞为盘活人才蓄水池,启动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计划。在各城市强化青年人才引进之下,各行各企也在建立适合公司现状的青年人才招聘、培养管理体系。在招聘前端节点,结合在线企业招聘需求,从发布职位对经验要求来看,如图2.3.3所示,粤港澳大湾区对5年以下中青年人才需求占比超过88%,其中3年及以下占比超过60%。青年人才成为各个城市争夺人才的主要目标。


图2.3.3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经验段招聘需求分布


如图2.3.4所示,从对3年及以下经验要求职位数在主要岗位类型内占比看,各行业企业在招聘专业技术岗位、营销类岗位招聘对青年人才的需求占比相对更高,针对此类岗位,企业可实施轮岗管理、导师带徒政策,帮助青年人才快速全面熟悉业务工作,增强独立承担工作的能力,建立可持续的人才梯队。而在技能类和经营管理类岗位,企业则更看重人才经验,对于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人才而言,学历“光环”逐步退去。而对大湾区而言,行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除了提升青年人才吸引力,同时,需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从青年人吸引方式方法、文化认同、培养对象、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建设、制度建设、项目融合、多方合作途径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图2.3.4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类型岗位对3年及以下经验招聘要求占比


(四)

产业人才需求指数


产业人才需求指数=该产业相应季度在线职位数/该产业2020年1季度在线职位数。


当季度产业人才需求指数大于1时,表示当季度人才需求多于2020年1季度基值,否则少于基值。取2020-2021年8个季度该行业需求指数均值代表行业的人才需求指数。


从六大重点产业人行需求增长看,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需求指数排名第一和第二。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其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促使诸多产业发生颠覆性变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力量,被列为“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间前沿科技领域的“最高优先级”,必将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迎来新一轮增长,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2.4.1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指数排名(2020-2021年)


1.高端设备制造产业人才需求指数


2021年,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之下,大湾区以广州、深圳为首主导研发,东莞、佛山、惠州为辅协助生产,逐渐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同时,吸引一大批智能制造行业人才流入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020-2021年需求指数从1.00提升到1.36新高度,如图2.4.2所示。


图2.4.2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指数趋势-高端装备制造


2.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需求指数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缺口达30万,其中技术人才缺口较大。相比于传统IT岗位,人工智能岗位更强调对大数据的分析及处理能力。得益于湾区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以华为、腾讯、平安、迅飞、大疆、小鹏汽车、博智林等为首人工智能企业,实现湾区人工智能产业新实践,逐步渗透到制造、交通、医疗、金融、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并吸引大批优秀人工智能行业新人才加入湾区。如图2.4.3所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截止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人才需求指数为3.09,远超其它城市群体。


图2.4.3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指数趋势-人工智能产业


3.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需求指数


2021年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第二阶段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元年,在疫情与政策的持续利好下,未来十年是中国生物医疗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在大湾区建设与政策驱动下,湾区内迎来医疗领域高速发展,涌现以广州安必平、燃石医学、康方生物、海普洛斯、华大医学(华大基因)、泰诺麦博、瀚海基因、拓普基因和微芯生物等一大批生物医疗重点企业,同时,政府政策指向,着手打造生物医疗园区,如广州生物岛等产业发展区域。以带动在领域内制药、生物医疗、物物技术、高端医疗设备等相关人才需求,从人才需求指数来看,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高峰期,生物医药产业对人才需求增迅猛。随着疫苗接种及疫情趋势缓解,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需求增长减缓。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截止到2021年第四季度的需求指数为1.12。如图2.4.4所示。


图2.4.4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指数趋势-生物医药


4.新材料产业人才需求指数


目前大湾区产业集群分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为主,新材料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其中广深双核心城市产业细项分布,广州以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材料为主,2020年产业规模约4200亿。深圳则以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为主,2020年产业规模为2300亿。整体产业主要以创新研发及总部运营为主,同时,新材料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难度、高门槛和长研发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的特点,从启动研发到真正应用好一个新材料需要很长时间,对资金要求高。因此,近年大湾区新材料产业需求季度波动性较大,截止到2021年第四季度需求指数为0.92,人才需求在2021年出现下降趋势。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2020-2021年需求指数1.07。


图2.4.5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指数趋势-新材料产业


5.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指数


作为全国重要汽车制造基地,粤港澳大湾区一直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优势。《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优化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为重点的汽车产业区域布局,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广州广汽丰田二期项目的开工,拉动湾区汽车产业集群的新一轮“换挡加速”,紧随其后深圳,丰田与比亚迪合资成立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同年,国产电动汽车小鹏汽车登陆纽交所,同期,小鹏汽车全球首个自建整车生产基地落地肇庆,后续,广汽集团、东风日产、比亚迪等传统汽车制造企业等造车新势力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同时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已涵盖电池、电机、电控、其他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等环节,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同步拉动湾区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如图2.4.6所示,随着2020年下半年疫情减弱,经济恢复,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在2020年第三季度冲高。进入2021年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止到2021年第四季度需求指数为1.51,人才需求在随着新能源及双碳达成目标的战略重要性增长明显。


图2.4.6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指数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


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指数


根据国家工信部统计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预计2022年将达到28.2万亿。在过去的10年中,以深圳腾讯、广州网易为主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未来10年中,依托大湾区高速发展,结合移动互联网新发展平台,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平台,一个由“云+数据+人工智能”结合的湾区数字经济正在浮现,以广州琶洲数字产业园、深圳南山数字产业园主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区推动产业蓬勃发展,吸引全国,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一大批行业巨头企业入驻大湾区,拉动湾区人才需求,截止到2021年第四季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求指数为1.59,排除季节性因素,产业人才需求增长明显,特别是进入2021年以来对人才需求一直保持上涨趋势。


图2.4.7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指数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

三、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供给指数分析


(一)

 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人才供给城市分析 


人才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才集聚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全国人才集聚度看,近年,伴随着“逃离北上广”及全国新一线城市的出炉,全国人才流动出现新的趋势,过往人才核心聚集区域人才开始扩散。粤港澳大湾区以建设世界级数字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塑造国家竞争优势的湾区载体,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而作为湾区城市级别本质差异,不同城市无论是人才集聚力还是人才吸引力都存在着差距,如图3.1.1所示,在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中,深圳和广州以城市人口体量、产业定位、城市政策等因素,牢牢占据大湾区近七成人才,其中深圳占比35.3%遥遥领先,广州以31.32%紧随其后。其次是东莞、佛山、惠州、珠海和中山,整体人才密度以广深二个城市定点,从密集地带向湾区东西两岸呈现从稠密趋于稀少。


图3.1.1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分布地图


人才数量分布和人口紧密相关。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州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1867.66万人,高居珠三角之首,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增加597.58万人、增长47.05%。深圳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1756.01万人,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增加713.61万人、增长68.46%,近十年增幅位居珠三角九市之首。此外,新一线城市东莞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1046.66万人,迈入千万人口大城市,近十年增长27.33%;佛山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949.89万人,近十年增长32.03%。



(二)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结构分析


1.主要城市群人才学历对比


如图3.2.1所示,大湾区人才本科占比38%、大专占比43%、硕士及以上占比4%。总体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过渡阶段,与此相适应,其形成的人才结构具备高学历人才占比小等突出特征,整体学历结构低于主要城市群,湾区人才受教育程度与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所需高素质人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大湾区高校引入和建设逐步推进,2022年初教育公布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广东省增加了三所双一流大学,对于区域人才整体学历水平提升起到进一步拉升作用。


图3.2.1主要城市群人才学历分布


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人才学历分布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第四大湾区,聚集了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人才, 因此,湾区整体人才学历结构分布以大专人才为主,深圳、广州、珠海的本科及以上占比相对较高,惠州、江门、东莞大专及以下占比相对较高。如图3.2.2所示。因此,在湾区全面落实提高人才素质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之即,广州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入户年龄分别从35岁、40岁、45岁调整到40岁、45岁和50岁,也不再要求落户人员必须满足计划生育政策。深圳推出人才落入学历门槛拟由大专调整为本科, 深圳落户政策中,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本科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同步,东莞、佛山相继推出本科学历人才引进计划,珠海针对新引进的本科生、硕士生等青年、技术人才,可获取2.6万-35万元,大湾区各个城市都加强了对高学历人才的吸引之下,意味着,湾区未来对人才的择取标准,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而提高。


图3.2.2粤港澳大湾区九城市人才学历分布


3.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年龄区域对比

作为我国首个湾区、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以其丰富的产业结构、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9》显示,1985-2017年间,中国劳动力人口(包括学生)的平均年龄从32.2岁上升到了37.8岁。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最高的前五个省市区是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湖南,平均年龄最低的五个省市区是广东、贵州、海南、新疆、西藏。同步,截止至2020年全国15-59岁人口比例为63.35%,而广东该年龄段结构占比达68.80%;大湾区9市整体的人口年龄结构则显示出优越的劳动力优势。东莞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81.41%,位列全省第一;此外深圳、中山、广州、佛山和珠海的比例均超过70%。该年龄段的人口绝大部分是劳动力人口,是生产建设的主力军,正如“深圳速度”的背后由深圳平均32.5岁的人口力量所支撑,伴随着湾区产业发展叠加交通联动基础上,各个城市在空间联系上将愈发紧密,对比全国其它城市群,高占比的年轻人才力量及湾区内人才流转是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强大优势。如图3.2.3所示。


图3.2.3主要城市群人才平均年龄


(三)

产业人才供给指数


产业人才供给指数=产业投递简历数/产业在线职位数。供给指数越高,人才数量供给越充沛,否则人才数量供给不足。人才供给指数是对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数量的衡量指标。


1.重点产业人才供给指数趋势


基于智联招聘基于平台大数据,采集2020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间平台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招聘和简历投递等信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供需情况展开分析。如图3.3.1所示,大湾区六大重点产业人才供给指数在2020年2季度达到峰值后,进入2021年受疫情常态化管控影响及房地产、教育二大行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各行业人才跳槽更加谨慎,招聘供需指数整体走低,尤其是的2020年年底。进入2021年后两个季度,随着经济增长减缓,及企业人才招聘需求得到释放,部分被动求职跳槽群体变得活跃,供需比有上升趋势,企业间对人才的争夺也开始愈演愈烈,但人才获取挑战依然高于2020年。


图3.3.1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供给指数趋势


2.重点产业人才供给指数排名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创新、广汽集团、广药集团、金发科技等科技龙头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从2009年的4家增加至2019年的20家,形成了世界首屈一指的高水平产业化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链,互联网、高技术制造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正逐步显现,5G、AI等领域甚至可以说已与旧金山湾区并驾齐驱,依托湾区世界名企数量、优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及发达的交通枢纽能力,为人才提供了发展事业的坚实产业基础和条件,吸引着大批行业精英人才入驻湾区。如图3.3.2所示,从产业人才供给指数排名看,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给指数相对较高,分别达到23.46与21.08,其次是生物医药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而新能源汽车与新材料产业仍处于转型过渡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处于基础领域或核心技术人才需求,人才需求类型较单一,人才供给显示相对不足。


图3.3.2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供给指数排行


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匹配指数分析


需求指数和供给指数是从数量上对供需市场的衡量,匹配度从结构上衡量产业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质量对接情况。产业人才匹配指数主要反映产业需求结构和供给的结构匹配程度。人才匹配指数包括学历匹配度、经验匹配度和薪酬匹配度三个二级指标。


(一)

 人才学历匹配度 

人才学历匹配度=Σ(各职位学历段职位占比X各学历段投递吻合度)


职位数占比:产业发布职位中,发布在相关学历段的职位数占比,代表需求的权重;


吻合度:招聘发布要求学历段中,投递者符合相关学历要求的比例,越接近1,吻合度越高,否则吻合度低。


随着大湾区产业发展的快速前进,“新业务”“新职能”“复合型人才”“创新”等词在招聘需求中频繁提及,这表明,当前湾区重点企业纷纷转型阶段,随之而来涌现大量人才岗位,据《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数据显示,大湾区重点产业中,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技能类需求为主,供需双方学历匹配指数相对较高。人工智能产业以研发类需求为主,对硕士学历要求多,中高端人才竞争激烈,学历匹配指数相对低。如图4.1.1所示。


图4.1.1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学历匹配指数


高端装备制造在湾区重点产业中居主导地位,发布职位各要求学历中,本科要求占比最高,占比53%,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71%,吻合度较高;其次是大专学历要求占比41%,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87%;硕士及以上需求占比较低,占比2.38%,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43%,吻合度低于50%。产业整体学历匹配度0.77。


图4.1.2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学历匹配-高端装备制造


随着广东“十四五”规划的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建设不断推进,以广州、深圳为主、佛山、东莞为辅的2+2湾区人工智能数字化城市体系正式拉开,催生大量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招聘岗位,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布职位各要求学历中,本科要求占比最高,占比65%,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本科及以上人才占比71%,吻合度较高;其次是大专学历要求占比29%,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90%;硕士及以上学历需求占比较低,占比3.99%,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47%,吻合度低于50%。产业整体学历匹配度0.76。如图5.3.1.2所示。


图4.1.3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学历匹配-人工智能


湾区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其中大部分城市主体经济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扮演着城市产业变革推手角色,“智 能化”“数字化”“产业融合”成为湾区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新趋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湾区产业升级过程中,人才成为不可或缺的重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布职位人才学历要求中,本科要求占比最高,占比57%,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67%,吻合度一般;其次是大专学历要求占比41%,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符合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92%;硕士及以上需求占比较低,占比1.15%,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39%,吻合度低于50%。产业整体学历匹配度0.77。


图4.1.4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学历匹配-新一代信息技术


大湾区作为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地,以广州生物岛、深圳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及一批高端研究机构联合,集生物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三大细分领域为核心的生物医疗产业集群正朝着“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全链条方向迈进,在政策、产业、人才、资本四重共振之下,智联招聘调取产业发布职位对招聘职位学历进行分析,分析数据如图5.3.1.4所示,行业人才学历本科要求占比最高,占比58%,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74%,吻合度较高;其次是大专学历要求占比28%,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符合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88%;硕士及以上需求占比12.58%,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52%。产业整体学历匹配度0.75。


图4.1.5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学历匹配-生物医药


新材料产业与湾区内重点产业深入融合,新材料产业“顶天”又“立地”,深入支撑着湾区内汽车制造、生物医疗产业的稳步发展,重点以佛山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进程中,奠定产业雄厚基础。新材料产业发布职位各要求学历中,本科要求占比最高,占比47%,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72%,吻合度较高;其次是大专学历要求占比41%,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符合学历人才占比85%;硕士及以上需求占比1.6%,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52%。产业整体学历匹配度0.79。


图4.1.6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学历匹配-新材料产业


汽车产业向来是大湾区的支柱产业,工业和研发基础雄厚。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下,大湾区一系列为吸引高端人才、助推产业集群发展和前沿技术创新的政策频频出台,以求实现行业引领。大湾区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布职位学历要求中,本科要求占比最高,占比62%,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76%,吻合度较高;其次是大专学历要求占比32%,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符合学历人才占比87%;硕士及以上需求占比3.06%,投递该学历要求职位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54%。产业整体学历匹配度0.79。


图4.1.7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学历匹配-新能源汽车


(二)

人才经验匹配度


人才经验匹配度=Σ(各职位经验段职位占比X各经验段投递吻合度)


职位数占比:产业发布职位中,发布在相关经验段的职位数占比,代表需求的权重;


吻合度:招聘发布要求经验段中,投递者符合相关经验要求的比例,越接近1,吻合度越高,否则吻合度低。


大湾区重点产业在经验匹配方面,主要面临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如图4.2.1所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对青年人吸引力较强,经验匹配度高于平均值。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经验匹配度较低,吸引和保留青年人才挑战较大。如何提升行业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开发,拉动行业发展中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成为未来重中之重。


图4.2.1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经验匹配指数


随着广州建筑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湾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正式迈进“生活、生态、生产”三生整合阶段,以广汽集团、国机智能、华为公司、比亚迪、中广核、深圳地铁为代表的行业上下游企业开启行业人才布局。通过智联大数据分析,湾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布职位经验要求以3年及以下为主,占比59%,但投递该部分职位中经验3年及以下占比的人只占19%,吻合度较低;发布职位经验要求以5年及以上的职位有11%,投递该部分职位中经验5年及以上占93%,吻合度较高。产业整体经验匹配度0.25,主要是青年人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性错位造成产业经验匹配度较低。如何精准定位高端装备制造与智能制造行业人才差异成为未来行业人才发展要点。


图4.2.2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经验匹配-高端装备制造


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湾区人工智能行业人才配置逐渐成型,除了行业通用的支持类岗位外,人工智能行业核心岗位为科技岗,其中包括创新研发岗、算法设计岗、应用开发岗和实用技能岗。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布职位经验要求以3年及以下为主,占比48%,但投递该部分职位中经验3年及以下占比的人只占26%,吻合度较低;发布职位经验要求以5年及以上的职位有15%,投递该部分职位中经验5年及以上占90%,吻合度较高。产业整体经验匹配度0.32,主要是青年人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性错位造成产业经验匹配度较低。


图4.2.3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经验匹配-人工智能


受益于湾区政策规划的红利效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与各行各业的创新活动日益紧密结合,不断从网络空间向实体空间扩展,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布职位经验要求以3年及以下为主,占比49%,但投递该部分职位中经验3年及以下占比的人只占31%,吻合度较低;发布职位经验要求以5年及以上的职位有13%,投递该部分职位中经验5年及以上占81%,吻合度较高。产业整体经验匹配度0.37,主要是青年人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性错位造成产业经验匹配度较低。


图4.2.4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经验匹配-新一代信息技术


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布职位经验要求以3年及以下为主,占比59%,但投递该部分职位中经验3年及以下占比的人只占24%,吻合度较低;发布职位经验要求以5年及以上的职位有13%,投递该部分职位中经验5年及以上占93%,吻合度较高。产业整体经验匹配度0.29,主要是青年人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性错位造成产业经验匹配度较低。


图4.2.5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经验匹配-生物医药


湾区内新材料产业人才作为工业体系中的核心基础人才,具有鲜明的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的积累性与跨学科的复合性、团队性等特征。湾区新材料产业发布职位经验要求以3年及以下为主,占比60%,但投递该部分职位中经验3年及以下占比的人只占16%,吻合度较低;发布职位经验要求以5年及以上的职位有11%,投递该部分职位中经验5年及以上占94%,吻合度较高。产业整体经验匹配度0.23,主要是青年人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性错位造成产业经验匹配度较低。


图4.2.6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经验匹配-新材料产业


放眼湾区,基于汽车产业的超强基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超速发展,仍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青年人才缺乏就是其中之一。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布职位经验要求以3年及以下为主,占比54%,但投递该部分职位中经验3年及以下占比的人只占22%,吻合度较低;发布职位经验要求以5年及以上的职位有15%,投递该部分职位中经验5年及以上占93%,吻合度较高。同时,受行业快速转型影响,产业涌现一批脱离传统汽车行业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新岗位,造成IT人才不懂汽车,车辆专业不懂计算机的互斥现象,尽管车企业加薪抢人毫不手软,却时常感叹“找不到合适的人”,这场日益严重的“人才荒”本质是青年人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性错位造成产业经验匹配低所造成,未来,如何推动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解决“人才荒”的最快及最有效的途径。


图4.2.7大湾区重点产业人才经验匹配-新能源汽车


(三)

人才薪酬配度


薪酬匹配度=行业职位发布薪酬/行业人才期望薪酬。大于1表示发布薪酬匹配或高出人才期望薪酬,反之,发布薪酬低于人才期望。


粤港澳大湾区发布薪酬较高是人工智能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发布薪酬先对较低。但从薪酬匹配度上看,尽管人工智能产业发布薪酬最高,但人才的期望薪酬也高,薪酬匹配度较低,只有0.8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薪酬匹配度0.94,相对较高。如图4.3.1所示。


图4.3.1大湾区重点产业薪酬匹配


(四)

重点产业匹配综合分析


基于以上单产业学历匹配分析、经验匹配分析和薪酬匹配分析,下面从三个匹配维度上对产业进行排名及配度整合计算。



图4.4.1大湾区重点产业经验匹配度


经验匹配度上,排序最高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较低。大湾区重点产业经验匹配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招聘需求对青年人才的渴望和现有人才经验的老化之间的矛盾,制造业对青年人才的吸引面临更大的挑战。


图4.4.2大湾区重点产业学历匹配度


六大重点产业学历匹配度都比较高,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学历匹配较高。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学历要求较高,在人才方面的匹配度略低。


图4.4.3大湾区重点产业薪酬匹配度


六大重点产业学历薪酬匹配度中,排序最高的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虽然发布薪酬最高,但匹配度较低,人才的期望薪酬相对也高。


综合计算六大重点产业经验、学历和薪酬匹配度:


产业匹配指数=(经验匹配度+学历匹配度+薪酬匹配度)/3


图4.4.4大湾区重点产业供需匹配指数


可以看出,匹配指数排序最高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匹配指数较低,主要是受青年人才缺乏和发布薪酬低于人才期望薪酬导致。


五、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指数分析


(一)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吸引力 


1.长三角珠三角净流入率领先


利用平台跨区域投递数据分析区域的流入和流出情况。


净流入率=(非本地投递本地职位人数-本地投递外地人数)/(非本地投递本地职位人数+本地投递外地人数)


国家统计局此前的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常住人口为126012510人,较2010年新增21709378人,既是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增量第一大省,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2010年的7.79%提升至2020年的8.93%。在过去十年大湾区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广州与深圳,广深作为大湾区双核,人口数量的增加远超其他城市并对周边城市形成较强的人口吸附作用。如图4.1.1所示,2021年跨城市群投递中,长三角、大湾区的净流入率都高于20%。未来,相信在湾区产业协同、交通完善、住房供需等众多因素的逐步完善下,将呈现深圳核心区域与广佛中心人口增长相对平稳、非核心区域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围绕都市圈核心的跨界地带人口增长先快后慢、外围地带先慢后快的增长表现。


图5.1.1主要城市群投递净流入率(2021年)



2.城市人才保留度差异较大


用工作在某一城市依然投递本城市分析人才粘性或保留度。


城市人才保留度=工作在本地依然投递本地职位人数/居住本地投递总人数


在智联招聘推出的报告《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中显示,广州和深圳人才吸引才排列前茅,以城市人才吸引力结合人才学历、政策优惠、产业布局、城市生活等维度评估发现,如图4.1.2所示,广州以构建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强化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强化产业领军人才发展,推动各产业齐步发展,吸引超85%人才本地寻找工作。深圳以进一步提升现代产业、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四大支柱”产业地位,从政策环境、产业完善度、构建引才留才“一站式生态圈”。虽相比于2020年人才保留度有所下降,但仍有超86%本市人才在转换工作时依然在本市找工作。同时,惠州、江门以更好质量、更好水平,做好湾区后备城市力量建设角度,本地户籍依然在本地工作的比例稳中有升,而肇庆只有37%。


图5.1.2大湾区主要城市人才保留度


(二)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来源及去向


1.大湾区人才来源


数据显示,除本省外,从粤港澳大湾区与外界的人才流动情况看,大湾区人才来源的主要省市是湖南省。在流入省市中,湖南省占比12.91%。其次是来自北京、江西和湖北省,各占8.28%、6.28%和5.95%。如图5.2.1所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推进,湾区与各大城市的沟通与交流加深,将持续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内部“造血”能也需要得到持续加强,以保障人才结构的平衡。


图5.2.1大湾区人才主要来源省份(前十)


2.大湾区人才流出去向


根据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以其丰富的产业结构、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大量人才,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之后,人才已经呈现出非常强的净流入态势,2020年大湾区人才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随着更多人才的流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求职市场竞争也进一步加剧。人才流出在所难免,数据显示,如图5.2.2所示,除本省外,湾区人才流出省份和流入省份基本保持一致,人才主要流向省市是湖南省,占比13.2%,其次是来去北京占比11%、上海8.7%,四川省7.3%。和流入比较,虽然湖南省依然是双向流动最高的省份,但大湾区人才流向北京、上海的比例增加。


图5.2.2大湾区人才流出去向省市(前十)


(三)

产业人才吸引指数和保留指数


1.重点产业人才吸引指数


吸引指数=意愿在该产业人才数量/该产业当前人才数量。当吸引指数大于1,产业人才意愿净流入,否则意愿净流出。


随着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建设,大湾区“城、产、人”三位一体化的推进为湾区产业带来无限人才引力。同时,在大湾区,在城市多项政策优化及高校扩张计划下将带来丰富的高端人才,自2017年开始,国内部分二线城市纷纷发布人才吸引政策,而湾区内的各个城市也发布了一系列吸引高端人才及放松人才落户的政策。从落户方向来看,除广州和深圳外的湾区城市基本取消积分入户方式,采用核准制入户方式,并以人才入户及合法居住就业的入户方式为主,,除此以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在针对高端、创新人才方面还有现金奖励,购房补贴及子女入学及配偶扶持等一系列政策,预计未来各城市高端、创新二类人才将不断聚焦,为湾区产业发展带来丰富的人才资源。因此,智联招聘通过大数据分析湾区6大重点产业人才吸引力指数分析,如图5.4.1所示,人工智能做为湾区产业发展支持柱,完善的产业体系,成为产业人才吸引力最强产业,人才吸引指数达到1.31。其次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而新材料产业受产业规模影响,作为其它重点产业支柱型产业,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从人才吸引指数看,大湾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产才融合发展,朝着成为世界最大湾区经济体的方向前进,为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做出贡献。


图5.3.1大湾区重点产业吸引指数


2.重点产业人才保留指数


保留指数=当前在该产业且意愿在本产业人才数量/该产业当前人才数量。保留指数越接近1(100%),产业人才意愿留在本产业的比例越高。


人才是促进湾区发展的重要主题,在人才吸引的另一端是人才保留,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图5.4.2所示。各产业在人才保留链中,各产业人才保留指数均低于人才吸引指数,示意在人才吸引落地湾区后,人才的流动依旧频繁。因产业对人才技术、经验要求的提升,政府和企业如何在人才吸引、人才发展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联合作用,为人才提供城市生活基础需求后,如何为人才提供职业发展路径规划、技能再培训提升将成为人才保留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图5.3.2大湾区重点产业保留指数


3.重点产业人才吸引及保留指数矩阵


基于上面的学历、经验和薪酬匹配度,从三个匹配维度上对产业进行排名及各产业配度进行整合计算。


结合人才学历、经验和薪酬三个维度进行匹配,智联招聘平台数据,如图5.4.3显示,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吸引力最强,但人才保留力较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外部人才吸引和产业内部人才保留方面都处于双高;新材料产业则呈现双低;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吸引力和保留力居中,其中新能源汽车在吸引和保留方面都有一定优势。


图5.3.3大湾区重点产业吸引和保留指数矩阵


六、主要发现

(一)

 重点产业产才融合分析 


综合计算后,六大产业产才融合指数排名可以分为三大阵营。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项指标上均衡领先;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设备制造在第二阵营,新材料产业虽然在人才保留指数上领先,但其他指标较低,排在第三阵营。


总体来看,粤港湾大湾区六大重点产业人才中,生物医药产业中高端人才需求量、增长幅度双高,可加速补充人才。集成电路产业、新材料产业中高端人才需求量多,增长幅度不大,可逐步增加人才供给。人工智能产业由于产业自身高精尖特点,中高端人才需求量少,但产业发展势头好,中高端人才需求增长幅度大,人才供给量和薪酬需跟进匹配。航天航空产业中高端人才需求量、增幅、薪酬等各维度缺乏优势,产业发展动力稍显不足。


图6.1.1重点产业产才融合指数


具体来看,基于各产业需求指数、供给指数、匹配指数、吸引指数和保留指数五个指标,对大湾区六大产业产才融合度进行对比分析。产才融合度越高,说明该产业在人才需求增长潜力、供给充沛、人才质量和数量、吸引和保留人才方面越具有优势。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在产才融合的五个指标中,相对于全部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人才匹配指数方面领先,但是在产业吸引指数方面较弱,排名靠后。制造业还是要大力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经济待遇同时,推进人才职业技能培训深度整合,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和培训链的有效衔接,从政府政策制定、企业工人、社会认知等各方面全方位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同时,鼓励地方联合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工会等组织成立职业培训集团,构建产训融合试点,开展技能与技术培训共享试点,进一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图6.1.2大湾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才融合指标


2.新能源汽车产业


在产才融合的五个指标中,相对全部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需求指数上表现领先,充分体现了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的迅猛增长。同时,汽车产业外于巨浪中转身,组织的敏捷性和领导者孤变革力面临考验,同时,由于人才供给落后于产业人才需求增长,面临关键岗位人才供给不足,技术研发岗缺少充足的继任者等人才问题,在产业的吸引和保留指数相对较高情况下,如何做好高技能人才补充成为最关键的因素,但相信,随着国家专项人才的培养与湾区吸引力的不断提升,产业人才将不断涌入,供给不足问题会逐渐缓解。


图6.1.3大湾区新能源产业产才融合指标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在产才融合的五个指标中,相对全部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各项指标相对均衡。供给指数领先,人才供给相对充足且吸引和保留指数较高。同时,随着传统产业信息化、数字化进程,相关人才需求渗透到了各个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需求增长减缓。


图6.1.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才融合指标


4.生物医药产业


在产才融合的五个指标中,相对全部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保留指数领先,人才队伍稳定。供给指数较高,供给相对充足。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才需求快速增长后回到相对稳定周期,产业人才需求增长减缓。


图6.1.5生物医药产业产才融合指标


5.人工智能产业


在产才融合的五个指标中,相对全部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需求指数一枝独秀,行业人才需求增速领先。此外,行业人才吸引指数高,对人才吸引力强。但人才匹配指数较低,主要是人才期望薪酬高于招聘发布薪酬。同时,随着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四面开花,大数据、算法、语音及视觉识别等人工智能相关人才跨行业流动频繁,行业边界也更加模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人才保留面临挑战。 


图6.1.6 人工智能产才融合指标


6.新材料产业


在产才融合的五个指标中,相对全部产业,新材料产业在人才保留指数上领先,但其他指标较低。在难吸引的重压下,需要在人才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协同发力,多条腿走路,实现产业人才结构困境的突破,在短期内将目标人才补充到位,长期来看提升整个人才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图6.1.7新材料产业产才融合指标


(二)

总体结论


1.大湾区人才竞争加剧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同比上涨18%,高于全国的9.6%;2021年大湾区人才投递供给下降12%,跌幅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的1.7%下降。需求上升远高于人才供给,人才获取难度加大。但随着2022年经济增长减缓,人才竞争压力应该有所减缓。


2.人工智能产业产才融合指数第一


六大产业产才融合指数排名可以分为三大阵营。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项指标上均衡领先;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设备制造在第二阵营,新材料产业虽然在人才保留指数上领先,但其他指标较低,排在第三阵营。


3.重点产业发布薪酬增长11.8%


粤港澳大湾区六大重点产业职位发布薪酬在2021年同比增长11.8%。其中,新能源汽车行业职位发布薪酬增长最高,达17%,新一代信息技术13%、人工智能薪酬增长超过14%,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布薪酬分别增长9.3%和7.6%。


4.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比重增加


六大重点产业在线职位数占大湾区整体比例从2020年的30%增长到2021年的32%。主要是人工智能产业增长超过100%,其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


5.城市人才需求集中度下降


粤港澳大湾区招聘集中在广深两所城市,共占大湾区总体招聘需求的72%,2021年佛山、东莞需求增长明显,排在深圳、惠州、广州等其他城市,年在线职位数同比增长在大湾区处于领先地位。


6.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占比增长明显


2021年招聘需求中,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占比提升,职能类和经验管理类岗位需求占比略降。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占比增长与企业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制造业升级、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进程相关。


7.青年人才需求占比超过60%


2021年招聘需求中,粤港澳大湾区对5年以下中青年人才需求占比超过88%,其中3年及以下占比超过60%。


8.人才的年龄结构合理,平均年龄全国最低


大湾区人才平均年龄较低,人才平均年龄最大的是京津冀城市群,大湾区劳动力具有年龄优势。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9》显示,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最高的前五个省市区是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湖南,平均年龄最低的五个省市区是广东、贵州、海南、新疆、西藏。


9.人才学历水平略低于其他主要城市群


大湾区人才本科占比38%、大专占比43%、硕士及以上占比4%,整体学历结构低于国内主要城市群。2022年初教育公布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广东省增加了三所双一流大学,对于区域人才整体学历水平提升起到进一步拉升作用。


10.人才净流入率全国领先,深圳2021年人才保留度略降


2021年跨城市群投递中,长三角、大湾区的净流入率都高于20%。广州和深圳人才中,依然在本城市找工作的比例超过80%,人才粘性或保留率最高,但2021年略有下降。


11.湖南省是双向流动第一省份,但大湾区对北上呈净流出


大湾区人才流向的主要省市是湖南省,占比13%。其次是来自北京占比12%、上海9%,四川省7%。和流入比较,湖南省依然是双向流动最高的省份,但大湾区人才流向北京、上海的比例增加。


七、对策建议


1.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构建有效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实施梯次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大力招引海内外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招揽一批研发、生产、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构建顶尖人才引领、紧缺人才补位、基础人才支撑的产业人才体系。应以健全完善人才吸引、配置、流动政策为重点,以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保障,进一步构建顺畅有序的人才流动渠道,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的人才支撑。


2.加强区域人才一体化协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才到珠三角九市创业就业和生活,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未来应加大人才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动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共同发展。加强人才流动宏观调控机制,鼓励大湾区各城市开发和共享本地人才资源统计和分析系统,快速、准确更新和掌握人才数量、分布、构成,建立健全统一、动态的人才监测机制,探索定期发布人才流动信息。加强人才流动工作的政策与教育、科技、文化等相关规定的衔接,落实人才流动在服务期、竞业限制、保密等方面的规定。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流动人才提供子女入学、住房安居、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


3.全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


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推动产教融合,完善从“塔尖”到“塔基”的全方位人才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保障。完善与新经济新职业发展相匹配的监管方式,营造鼓励创新与宽容失败、支持包容与审慎监管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氛围。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多渠道、碎片化灵活就业,强化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造增加效益、以绩效调节收入,推动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以青年创新创业就业为契机,编制好青年人才选拔资助的工作方案、责任清单及项目清单,让青年人才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就业有机会、情感有归属,使资源进一步向一线青年科创人才倾斜。


4.建立健全产、才、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高校人才链、创新链与市场产业链深度融合,未来可以继续推进本地高校建设,建立粤港澳湾区大学合作联盟,打造一批与大湾区重点产业紧密融合的专业学科,在湾区产业发展路线图的基础上,组织重大专项联合攻关。整合企校资源,建立企校资源集群,构建企校发展联通、需求互通、资源融通的双赢合作格局。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开展交流合作,联合共建一批服务主导产业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海外研发实验室,打造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区。支持技工院校建设成为集技工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就业指导等功能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基地,持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促进就业增收,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5.加强人才生态建设,提升人才工作服务水平


尊重人才、珍惜人才是人才发展工作的根本宗旨,未来区域之间的人才竞争,是产业发展、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医疗环境等人才生态体系综合竞争,大湾区要保持人才吸引的优势,扩大到人才使用和保留环节,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和人才服务体系。可以加强人才公寓建设,鼓励有需要、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商品房配建、配售人才专用房制度,通过提供购房贷款贴息、房租补贴等形式解决人才住房困难。在子女教育方面,在就读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就近提供优质公办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好人才子女学校。在医疗方面,强化人才健康保障,为人才提供就医绿色通道服务。


6.加快市场化要素配置水平,提升人才服务专业能力


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搭建全链条人才引聚、全要素人才支持、全周期人才服务平台,实行专业化、数字化、资本化运作,提升人才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开展人才政策辅导、举办行业论坛、产业招聘会等,在人才分类认定、人才评价、人才引进举荐等方面发挥作用,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职责。强化企业培训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制定并实施职工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广泛发动职工参加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和通用职业素质等综合性继续教育培训,有效提升企业职业技能人员素质。


—  END  —



往期推荐

短视频对读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职场妈妈薪资同比上涨9.2%,职场信心更强

2022届毕业生的就业态度:慢就业、降低期望



点击“历史报告下载”,查看报告盘点大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