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在大阪吃一粒土味比比豆,再去富良野住一晚捡来的房子

有图有真相 阿布旅行手记 2024-03-18

前往霍格沃茨的列车即将出发,请旅客们抓紧前往9¾月台/芒果哥哥摄


朋友圈这阵子常看到巫师们在晒行李,巫师袍,魔法杖,跟中国麻瓜一起同乐的日子终于要来了。


有巫师还强烈表达了对于比比多味豆的想念,“即便是麻瓜制造的比比多味豆,倒是跟魔法世界一样的口味独特,有香蕉和香肠味,也有棉花糖和蚯蚓味。下周起,搞不好国内也有公开销售了,这样就不用托人从海外代购了”……


📍

大阪USJ 比比多味豆


麻瓜制造的比比多味豆/long摄


图中的比比多味豆,是阿布旅行手记的资深巫师读者在大阪环球影城,哈利波特园区的“蜂蜜公爵糖果店”买的,味道真的是千奇百怪。据她讲,最奇妙的是,居然还吃到了她儿时的记忆——北方天气不好刮沙尘暴时候的“吃土”味。


“这冲击力,就跟被沙尘暴呛了……满嘴沙子就是土味。真的就是字面意思上的,一模一样。” 


听她这么一说,我也好奇起来,仔细看了看糖果标签上的口味说明,青苹果、蓝莓、樱桃、柠檬糖,这些都挺适合没有魔法的麻瓜;还有黑胡椒,桂皮,到也不能说不敢吃;这青草味是不是就是她说的薄荷牙膏味?但是,鹰爪蛋,肥皂,耳屎味,就实在太黑魔法了。


看到这耳屎味,忽然想起邓布利多说起自己吃比比豆的电影桥段——啊!比比多味豆!我年轻的时候真倒霉,不小心吃到一颗味道臭烘烘的豆子,恐怕从那以后,我就不怎么喜欢吃豆子了……不过我想,选一颗太妃糖口味的总是万无一失的,你说呢?[...] 呸,倒霉!是耳屎!


太妃糖颜色的豆子,结果是耳屎,这感受真的会有共鸣。据吃了土味比比豆的人说,虽然说明书上写有什么味道,但颜色不是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标识来的,必须要吃进去才知道是什么味儿,跟开盲盒一样的。


太整蛊了,不知道北京新开的环球影城里,会不会也上架这款魔法比比豆;当场摸到比比豆中最合暗黑料理精神的呕吐物跟鼻屎味的人,都会是什么感受。



📍

三重矢湾 岩牡蛎


肥硕的岩牡蛎,是常见真牡蛎的三倍大/lotusmerry摄


相比较比比多味豆的每一颗都是冒险,另一位读者,则在日本旅行时吃出了贵族感。


图中是阿布旅行手记的朋友,在日本志摩旅行时候,吃到的岩牡蛎。这张照片背后,其实是一顿牡蛎全宴,除了常见的牡蛎刺身,碳烤,焗烧之外,牡蛎寿司,牡蛎天妇罗,牡蛎荞麦面,还有上汤蒸牡蛎,以及牡蛎釜饭,全都上了桌。


我们这位吃货朋友,因为6月是旅行淡季,飞名古屋机票便宜,就给自己定了名古屋出发的三重海边行程,恰逢日本的夏牡蛎季,三重志摩半岛的矢湾正是日本养殖岩牡蛎的技术高地。而且,她又查到这名产地里,还有一家名为“筏庄山上”的牡蛎料理专门店,自然不能错过,就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被比喻成大海牛奶的牡蛎,奶油般的润滑口感与鲜香,自是不在话下;更令人期待的是,相比秋冬的真牡蛎,个头大三倍的夏季岩牡蛎,其肥大丰腴,食感丰富独特,据说远胜小个头的真牡蛎。


然而,这些都不是这位吃货朋友,最终向我们推荐这顿牡蛎宴的缘由。这顿饭最令她不可思意的,却是店家的服务。


乘火车从名古屋南下,抵达餐馆附近的志摩矶部站后,来迎接她们的小伙子,就接过了她们手中的行李箱,一边安排她们搭乘电梯,一边自己却提着行李箱下了站台楼梯。


下楼后,迎客车已在等候,小伙子打开车门,又从车里掏出了一个垫脚的小板凳,简直就是古时候有人服侍上马的感觉。


更没想到的是,吃完饭,店里还安排了免费泡汤,泡好汤,还有免费的按摩椅,浑身舒坦了之后,店里才又把她们送回车站。


听她这么一形容,尤其服务人员走楼梯,让客人坐电梯这区分,阿布旅行手记脑海里闪现出民国时代的别墅动线图,同一栋楼里,主人与仆从是分开的两条路线,主人有主人的专用楼梯,仆从有仆从的后门。


早就听说日本富有阶层很是偏爱志摩度假,看来志摩国确实拿出了对待古代大名的劲头在服务客人。


不过,一桌菜都是牡蛎,吃多了不会厌么?还是忍不住好奇,又多问了一句。“这么说吧,之前吃的牡蛎就像是贝壳里泡进了海带汤,壳只是个用来表示新鲜的装饰,完全没办法跟这顿牡蛎宴的鲜度相提并论。


吃过这顿,牡蛎就免疫了,现在再看到有餐厅提供牡蛎,都没有任何想点来吃的愿望,实在是三重的矢牡蛎宴的印象过分珠玉在前。


而且,当时虽然菜量极大,吃到捧肚子,但实在好吃,基本上到最后,都是很努力的再多吃几口。”吃货朋友这样回答我。


听她这么喜欢,于是回头又再查了查这家餐馆的官网,只见餐馆就立在一座山坡高处,一眺遍布牡蛎养殖筏的海湾,得名筏庄山上,恰如其分,风景也是绝佳。


再看官网报价,牡蛎宴最贵一档就是7000日元,合人民币大约420元一位。感觉,做个日本贵族也不贵。



📍

北海道富良野 麓乡之森


用废弃掉的观览车做窗,用被丢掉的电话亭做玄关/Anna摄


在日本旅行那么多次,印象最深刻的乡间小屋,倒是这栋捡来的家。


捡来的家,位于日本北海道富良野,一个叫做麓乡的村子里,是一栋大量使用被丢弃的大件垃圾作为建筑主体材料,做出来的乡间小屋。图中,就是小屋的厨房一景,料理台一侧凸窗,就是游乐场废弃掉的高空观览车的车身,切下半个正好做厨房采光窗。


这是阿布旅行手记,最喜爱的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来自北国》中的场景,在这个拍摄时间跨度长达21年的电视剧末篇,最后的“遗言”故事里,主公人黑板五郎,用这些被城市人淘汰,废弃的“大件垃圾”,建造出了这栋“捡来的家”。


剧里看到这个房子的时候就很动心,很好奇这个用“垃圾”做成的家,实景到底什么样。所以当安排了富良野行程之后,想着无论如何也要去它所在的麓乡看一眼,但也没抱太大期望。


想着电视剧最后一篇十几年前都结束了,留下来的取景地,搞不好也就只能看看外表。


没想到,进门一看,家居摆设,一应俱全,就是电视剧里的那个小屋,看剧时候没有留意过的吸尘器,扫帚簸箕都有。再环顾四周,桌上摊着做了一半的针线活,墙上吊着正在干燥的干花,收起来的报纸,正在看的杂志,仿佛剧中人下一秒就会推门进来。


至于,黑板五郎为什么要用“垃圾”来建房子,剧中住在房子里的人又有什么样的人生故事,这里就不剧透了。


唯一可以说的是,《来自北国》这部剧,现在看来可能是日本电视剧黄金时代的绝唱了,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了。现在翻看这张旅行旧照,唯一在想的就是,如果这捡来的家,能开放住宿就好了。



📍

北海道美马牛 丸太小屋


用废弃掉的观览车做窗,用被丢掉的电话亭做玄关/Anna摄


除了捡来的家,电视连续剧《来自北国》中,还展现了另外一种,用整根原木垒起来做墙壁,这种被日本人叫做丸太小屋的乡间小屋。


那是一种非常豪气的搭建方式,主建筑材料只有一种,就是原木。这个原木不是纯木条板材的意思,就是笔直的大树剥了皮,用木工车床做出转接结合部位的凹槽,然后就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搭出房子梁柱框架与墙壁。


一直对建筑比较感兴趣,还挺期待近距离看看屋内细节到底是什么样。然后,有一天在美马牛错过了一班火车,于是只得在车站附近瞎晃上个把小时,凑巧就遇上了这么一家原木小屋咖啡简餐店,叫做LA MALTA。


外观看像是两层的屋子,进门后再看,其实只是挑高比较高,有个阁楼的样子。照片中心黑色的烟管下方,是一个巨大的暖炉,是冬季烧木柴用的,我们去的时候是秋天,气候宜人还用不上。


从内部看,原木的接缝非常漂亮,严丝合缝,跟室外看到的粗犷鲜明反差。室内的桌椅,摆架,甚至装植物的花盆,都是整块大原木做成,视觉冲击力强烈。开放式厨房的置物架刚好遮挡住了内里的操作台,只能见到厨房后墙壁上漂亮的碗橱架里装满了好看的杯盘碗碟,布局得非常出色。


店里就一对老年夫妇在忙碌,也没有其他服务人员,大约就是店主了。当时还在想,是不是从大城市退了休,然后去北海道寻觅新生活的新开店。然而,事后查了资料发现,他们从1990年就在这里开店,那么这小屋也已经使用了近30年了?


这真是没想到,建筑内部明明看起来还那么新。这就是原木的好处吗?


当然,也是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栋在我看来就是童话小木屋的建筑,几百年前就是东欧,北欧这些树木资源丰富地区的农民房。后来原木垒房技术也被带去了同样木材资源丰富的北美,现在加拿大还有一栋三层楼高,占地面积广大的原木酒店。比较起来,日本丸太小屋,只是小作品了。



📍

京都东山 和服女子


老京都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的舞伎照/H宝摄


京都东山穿和服的女子,十有八九是游客。


翻出一张很久前阿布旅行手记一位老友分享出来的照片,画面中的姑娘背后拖着长长的条带,非常华丽的一套行头,一看就是京都街头行走的美术品,舞伎的装扮。


不过这照片要是拿给老京都人,大约很快就会看出破绽——明明是舞伎的装扮,脚上却没有穿上10厘米高,红色系带的桐木厚底鞋。其实,这确实是我们的小伙伴在京都旅行,体验舞伎变装时,拍下的纪念照。木屐且走不稳了,别说厚底鞋。


在京都市街,白天是不怎么能见到舞伎的,作为正在修行中的艺伎,舞伎的白天跟一般的学生一样,要上课学艺。只有傍晚偶然在上七轩,祇园甲部,先斗町这些茶屋多的地方,才会见到去上门待客的盛装舞伎与艺伎。


早年的舞伎入行,就像《艺伎回忆录》中描画的那样,都是10岁出头的小姑娘,再华丽的配饰也只衬得天真娇俏。现在虽然新时代了,至少要等到中学毕业后,才能入行,但毕竟也是少女之年,更如盛放的花朵。等到学艺三五载,艺成年长,毕了业成为艺伎后,就不能单靠盛装的青春去打动人,便要换上更素雅的装束,发饰上也不再佩戴舞伎时代的大花簪,更显出成熟女性的气质。


若是想在白天的京都街上,看到盛装的正牌舞伎,艺伎,一年中最适合的那一天,叫做八朔,也就是八月的第一天。


在日本农耕文明的传统里,八朔是早稻挂穗的时候,这一天祭祀,有祈求五谷丰登,子孙繁荣的意思。在京都花街艺伎行当里,这天演化成了谢师感恩节,明明是盛夏,姑娘们却要穿上层层叠叠的正装,挨个去拜访平日里照顾自己的茶屋与教授艺能的师傅,非常考验个人仪态控制能力。


尽管京都最大的花街祇园甲部现在也就剩下30名左右的舞伎、艺伎,但据去拍过八朔日的摄影爱好者说,这一天的街上还真是风情尚存,热热闹闹。



📍

京都 智积院宿坊 


第一次见到“三合一”的洗手台/Anna摄


说到京都,现在想起来,最难忘的不是和服女子,不是老街老铺,也不是庭院风景,而是一间寺院招待所(宿坊)内的洗手台。


它比较让人意外,一是因为这玩意“三合一”,二是寺院的洗间也可以这么高级。这家宿坊,就是我们以前写过的智积院,具体点击:到京都住宿坊:日本寺庙招待所的味道,有点不同寻常)。


一般而言,作为寺庙经营,招待参拜者过夜的宿坊,更接近宿舍,室内多半没有独立卫浴,都是公共的。但这个公共,比较不符合预期,敞亮、干净、高级,装修配置就像是五星酒店的断舍离版。


视野内看不到任何管线接头,智能马桶也只是在墙壁上露出一个冲水面板,且接缝处看不到一丝尘埃。并且,智能马桶面板旁还有一个播放流水声的触摸控制器,将手盖在标识着手形的光感应黑色小屏幕上,耳边就响起了潺潺的溪流声。


等再看到这个洗手台时候,就真的觉着难得了,第一次见到“三合一”的,左边出泡沫水,右边出洗手水,手撤水断,感应良好。洗好手,往台盆靠身子这边一靠,就开始吹干,热风还特别好用,速干。


还有就是,给自己家装修过的都知道,水盆周围上胶位置最容易霉变,然而这里每个水盆一圈都是干干净净。事后一查,我们当时住得还是一栋1966年的老建筑,不过就从这公共卫生间的配置来看,内装工事标准确实极高,教人感慨,不愧是一个宗派的总本山,香火钱真是用得到位。



P.S. 点击文章最上方的话题标签“365个让你举起相机的瞬间”,就可以找到往期内容。


另外,如果你正好也在整理相册,欢迎添加abyanna(安娜的微信号),跟我们一起分享你曾经在日本旅行的有意思。



- END-


阿布旅行手记

陪你等待平常的回归

添加微信号abyanna

来认识我们


长按二维码

一键添加


『阅读原文』查看关于我们

-------------------------------

点击2021〖 一贴攻略日本〗


☝点击图片 查看所有历史文章


旅行前准备 / 选路线 / 选旅店 / 选温泉

樱花 / 红叶 / 花火 / 吃吃吃 / 买买买

本州 / 东京 / 四国 / 九州 / 北海道

主题兴趣 / 人物 / 孤独美食家


--------------------------


文:安娜&布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