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蜜瓜味香鱼到自助蔬菜,再者D47和神保町,我们都想要!
客机机舱下的岛国局部轮廓/Jovi摄
飞机穿破只有日光与云海的平流层,逐渐下降的过程中,视野的内景物丰富了起来,拖着白色尾巴的黑点原来是海上的巨轮,云雾下隆起的墨绿与巨大平面的交界之处,出现了岛屿的轮廓。
一想到过不了几十分钟,就要踏上国境线之外的异国土地,身心都被难以言喻的兴奋感调动了起来,每次都是。
再细想想这兴奋感的来由,大概就是,未知……
📍
上野 · 香鱼摊
上野樱花祭的烤香鱼摊/娜娜摄
到处充斥着烤秋刀鱼的烟雾,整个港口一片模糊……100米长50厘米宽的特制火炉在港口长长地排了2排,炉子底下捎烧着红彤彤的木炭,炉子上面放着的正是根室引以为豪的新鲜秋刀鱼,它们一条一条紧紧挨着,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平松洋子这段对于北海道根室秋刀鱼祭的描写,给我带来了生津之效,虽然吃过秋刀鱼,但产地港口直出的新鲜秋刀鱼,到底是什么滋味?
就是这种未知感!
当然,根室烤秋刀只有9月下旬的那两天,常见的烤鱼摊,各观光地都能遇上,譬如在上野樱花祭时候拍到的这张照片。
摊子上的招牌写着的”鲇“,指的可不是国内菜场常见的胡子鲶,学名鲇鱼,传说中能预报地震的家伙。这用竹签串起来的巴掌大盐烤鲇,是日本人称清流女王的香鱼。
据百科讲,以藻类与浮游生物为主食的香鱼对生活环境要求很高,只能生活在清洁的溪水里,也有海口溪流洄游的类型,成鱼体长就是巴掌大,约莫15-20厘米。香鱼之香说是来源起内脏,鲜鱼有类似蜜瓜的气味,故名香鱼。
烤鱼摊上的香鱼,我们是吃过的,倒没吃出什么蜜瓜味,但要是初访日本的话,小吃摊选烤鱼总归还是不错。观光地的小吃摊食材质量参差,味同嚼橡胶的牛肉,不怎么新鲜的贝类,阿布旅行手记都遇到过,只有烤鱼,无论在那里,都不差。
烤鱼摊上,还有一种被称为清流之王的岩鱼,也叫红点鲑,体型比香鱼略大,大约在20-30厘米,日语写做イワナ的,我们吃过现钓现烤的,那滋味跟摊上的一比,又像是两个物种了。
听说京都夏天的时候,在鸭川里就能钓上香鱼,要是现钓起来,是不是就能吃出蜜瓜香呢?
未知的味道清单里(具体点击:想去当地吃过瘾的岛国食材),又多出了一个念想……
📍
东京涩谷 · d47 MUSEUM
涩谷d47 MUSEUM店内/王帅摄
小学时候家门口第一间超市开了之后,差不多每天放学都要去看一眼,超市里都是没有见过的新商品,新包装,新口味,这样的乐趣大概持续了一年。现在每隔几个月进城一趟,还是会去超市看看新商品,新口味,但只用十分钟,就看完了。
多年后,第一次出国旅行,在日本的特产店里,又遇上了小学时候的欣喜,于是,每到一个新地方,就会无比开心的跑去商店,无论是酒店附属的小特产店,机场车站内的综合特产,甚至普通的超市,便利店,每次都期待着,遇见新的未知。
说到这里,有一家一直想去还没去的店铺,叫做d47 MUSEUM,相传囊括了日本47都道府县的特产。
看过d47创始人的介绍,据说开始涉足旅游咨询与周边之前,最初是从设计师的老本行开始。早年看到有许多设计得很好,依然很有二手价值的生活老物件当作垃圾扔掉,觉着可惜,所以以长命设计理念(Long-life design)为原则,挑选一些在时代淘洗中,可能重新时髦起来的家具,生活用品等工业制造品,在20年前,开了个旧货商店,名叫D&DEPARTMENT。
大概是在选物的过程中,反复考虑为什么有些二手物品能够重新被人喜爱,在不断挖掘物品独特性之后,据说创始人推而广之,开始思考上,日本不同地区的风土差异,是否也同样构成了某种设计资源,于是在2009年,开始有了第一本d design travel——从设计师“长效设计”的眼光,发掘地区旅行文化中能够长久存在,令人感动的事物。
d design travel的发行节奏,是每个地区一本,对于纳入杂志的采访对象也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其中有三个当地:符合当地特色,传递当地重要信息,当地人正在做的事,这就很符合阿布旅行手记的旅行价值观。
然后在前文这一系列的因缘后,最后诞生了d47 MUSEUM,店铺位于东京涩谷,距离车站不远,在这个空间里除了展示日本的47个都道府县的特色手工艺品、农副产品之外,还有一间d47食堂,从食物,调味料,以及食器三方面展现不同地方的风味,听上去更有意思了。
d47这个店铺之外,其实东京市内几乎汇聚了日本每个都道府县的特产馆,东京还是值得专门留出时间,好好逛啊……
📍
东京神田 · 神保町旧书街
神保町旧书街的一间古书店内景/王帅摄
”让所有人都学外语,其实没必要。“春节期间,从一位前辈先生那里听到这句感叹,觉得很有道理。
第一次出发去日本旅行之前,简单学了几句点餐,数字,时间之类的常用语,就出门了,基本一路通畅,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肢体语言跟表情完成了沟通效果的百分之八十,剩下的交给翻译软件蹦单词解决。
开始对日语产生学习需求,是从做定制服务开始,跟日本当地供应商进行沟通,总是慢半拍,不是个事。
于是,学习了,用了,然后遇到不好用的时候,就继续回来学,在干中学的循环往复之后,终于到了能基本看懂日语长文的时候,而后,忽然想起,这不是,终于获得好好逛神田神保町的资质,打开新世界了?
神田神保町,这个传说中的全世界最大旧书街,有200来家书店,以神保町车站为中心,邻此接彼得穿成了一条巨大的书店阵列,其中一多半,还是卖旧书的。有年头的铺子,其历史可以一路追到汽车还没有发明出来的年代,没有大资金,也无书可卖的商人,靠着“流动拉客",跟一个个抱着韦伯斯特大辞典的学生谈价,以高于市场一成的价格收书,慢慢赢得了市场,这个铺子,就是今天日本大型连锁店三省堂,“今天卖书的客人,明天也一定会来买书”,三省堂百年前从二手书买卖起家的商人秘诀,说出来,就是这一句。
在读到以上这段《漫步神保町》书中叙述的当地历史之前,,阿布旅行手记多年前早已因为听闻友人从神保町淘到宝,神往不已,只是语言不通,虽然能去逛,也只好淘一些图册,古地图,无甚意思,就搁置了。
要是能懂日语,那乐子可真就多了,因为竞争激烈,在神保町能存活下去的书店,各有各的策略,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专科,对我来说,譬如专精建筑类书籍的南洋堂,收罗绝版漫画的翠光堂,或是收录各种日本大公司历史的明文堂,都需要用上几天好好淘。
专业店铺里的二手旧书,一则会有图书馆内也未必上架的书籍,可以开架浏览,很是便利;二则比较新出版的书,还有机会淘到性价比极高,刚好自己需要的。此外,神保町还有以收集各种纸牌,棋盘游戏,以及相关历史研究的书店,以及各种收藏藏书票,近代名作者书信,手稿,初版本的店铺,可以当作主题博物馆来闲逛。
当然,二手旧书不等于古书,除了旧书之外,神保町还有许多古书店,譬如照片中这家,这是我们的朋友王帅,闲逛神保町时候拍到的一张店铺内景。一看就是很多线装书,所以无法立放,只得横倒着叠摆,书与书之间夹上一张写着书名的小纸条,猜想大约是一家古书店。
这样的画面,叫人直觉时光逆流,恍惚中仿佛能看到唐三藏西天取经,阿傩迦叶正把藏书阁上的有字经书取下来。不过,逛照片里这样的古书店,就是学了日文大约也是不行的,翻开看一看,估计不认识的中文比日文还多许多。
📍
富良野 · 南瓜
富良野麓乡市场上贩卖的蔬果/布丁摄
味道,物品,语言,异国的新鲜感多来源于国与国之间不大一样的东西,但只要是人类世界,其实一样的东西更多,譬如农产品,尤其在日本这样与我们同属东亚,地理环境气候差不多的国度里。
有意思的是,旅行时候,也能从这些一样的东西里,发现新鲜事,譬如,并不是所有日本的农产品都跟印象里一样,卖得很贵。
上图右边白色网袋里,六个一袋的中型南瓜(中间红色网袋里的是洋葱),定价680日元,一个南瓜不到120日元,约合人民币7元左右。
为什么会便宜呢?答案就是农区的乡下。这是在北海道富良野麓乡无人值守路边菜架上的蔬菜,其实如果去熊野古道漫步,路边也会遇到类似的菜摊,价格同样便宜得惊人。至于蔬菜的种类,很简单,就是当地产什么就卖什么。
因为是产地,这么便宜也就有了理由,其实背后还有个原因,就是日本农户卖到城里的蔬菜,收购的时候是有规格的,也就是说,你地里长得最大的那个桃子,因为个头太大,更可能是卖不到城里,只能自己吃,这也是为何你在日本超市,看到那些农产品齐刷刷一样大小的原因。
就算你再会种地,那也很难保证种出一样大的果子,于是农区就有了大量淘汰果,批发商采购看不上,自己也吃不完,那就放路边有人拿丢点钱就行了,至少比直接扔掉强。图里的南瓜和黄洋葱,看起来就挺好,没觉得有多大毛病。
如果住在日本有车的话,周末倒是可以考虑就近去乡下瞅瞅是否有类似的菜摊,应该要比超市购买省不少。
说到这,阿布旅行手记就想到去年夏天,自家自留地种的完全无农药的黄瓜大丰收,结果吃不完,我们就摘了一大纸箱黄瓜,搬到菜市场问菜贩要不要,那菜贩看了看说,你这个黄瓜品相不好,大的太大,小的太小,给我也不要,卖不出去呀。
我们又搬着黄瓜想送其他店铺,硬生生前两家也不要,要么是自家黄瓜丰收了,要么就是有朋友送吃不完,直至最后一家兰州拉面馆接收了我们的黄瓜,那可真是囧。农产品丰收,那也可能是农区的真烦恼呢。
物价高低之间,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一路旅行一路观察物价(具体点击:我们在日本超市拍了50种商品价格),两个人一路畅想,要是生活在日本,该自己种些什么农作物比较划算,又有哪些商品的潜在贸易机会可以研究一下。
面向未知生活的畅想,反而是从思考四海皆同的东西开始的……
P.S. 点击文章最上方的话题标签“365个让你举起相机的瞬间”,就可以找到往期内容。
另外,如果你正好也在整理相册,欢迎添加abyanna(安娜的微信号),跟我们一起分享你曾经在日本旅行中遇到的有意思。
- END-
能抵御虚无的
大概是真挚
添加微信号abyanna
来认识我们
长按二维码
一键添加
『阅读原文』查看关于我们
-------------------------------
--------------------------
文:娜&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