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院井喷后遭遇滑铁卢?
“互联网医院要取消吗?我觉得有医生在线答疑比搜索引擎找资料靠谱。”几天前,习惯使用互联网医院在线求诊的许先生看到网传的《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后这样对记者说。
网传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文件第三十七条提到,“本办法发布前设置审批的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网络医院等,设置审批的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本办法发布后15日内予以撤销,并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对其互联网诊疗活动实施管理。”
这意味着若该文件正式发布,大部分互联网医院可能将被“推倒重来”。然而,不久后事情就有了“逆转”。
5月11日,国家卫计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文件目前还没有公开发布,且只是征求意见稿,还会有变化。”两天后,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首次正式回应,对医疗非核心业务层面将疏导结合,鼓励“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近两年,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网络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之相伴的,是关于其同质化、准入资质、盈利模式、监管方式等方面的质疑。
紧急“刹车”?
2016年互联网医疗被称为爆发“元年”,据《2016中国互联网医院研究报告》,截至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大军已经扩充到约36家。
“您哪里不舒服?有没有咳嗽?有发热吗?”广州一家大医院的医生坐在网络医院的电脑前,通过视频通话接诊一名到广州某药房买药的患者。
从接听视频到诊断、开处方再到病人拿到药单,前后大约10分钟。随后,患者拿着三甲医院专家开的医嘱,在药店买药。
近年来,这种依托实体医院建立的互联网医院,让许多人享受到便利。
尤其是在2014年10月25日,广东省网络医院获批后正式上线启用,患者在社区医疗中心及连锁药店网络就诊点便可向在线专家求医问诊。
据此前公开数据显示,运行半年,广东省网络医院已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建立了逾千个就诊点,每天接诊的患者超过500人次,每张处方在60元左右。
然而,强调资源整合、共享、互动的互联网,给了人更多想象。不少如丁香医生、春雨医生、阿里健康等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医疗服务平台开始建立。这些平台希望打破医院的界限,把医生资源汇集到自身平台上。
互联网医院究竟是什么?目前,国内主流的互联网医院模式分为依托医院等实体机构的网络医院,以及通过平台整合汇聚医生资源的网络医院。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提供的服务却较为类似。
从国内上线的互联网医院的实践来看,互联网医院主要具有预约挂号、远程问诊、检查检验预约和电子处方等功能,有的平台还与线下药店、健康小屋等合作,希望构建线上线下诊疗的闭环。
在经历了2014年的蜂拥而至、2015年的风生水起之后,业界普遍认为2016年互联网医疗被称为爆发“元年”,国内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悄然提速。
据《长江商报》报道,《2016中国互联网医院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大军已经扩充到约36家。其中,已经实现落地运营的共有25家,其他11家已经公开宣布签约在建。
分析人士指出,互联网医疗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探索期、启动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而我国互联网医疗已经历探索期,步入启动期,商业模式将不断清晰完善,细分领域龙头初现。此次卫计委的《征求意见稿》,无异于给这个迅速发展的市场一个“急刹车”。
在广东省卫计委原巡视员廖新波看来,把传统的医生的医疗行为搬上互联网与就诊者进行的线上诊疗形式,不能称为互联网医院。医院是实体,互联网则是一个工具和平台。与此同时,有资质的医生在互联网平台上为民众服务,不应有什么障碍,对“互联网+”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引导,疏比要堵好。
它靠谱吗?
媒体调查显示,认为网络医疗“可以咨询,但不完全信任”的被访者占66.67%,选择“信任”的仅占9.09%。
“虽然方便,但总觉得有点不靠谱。去实体医院挂号看病感觉更放心。”广州市民王先生曾因慢性胃炎在网络医院问诊,但感觉“沟通不顺畅”,最终还是去了线下医院。
许多用户有着同样的担忧。2016年,《北京晨报·健康周刊》曾进行了“关于互联网医疗接受程度”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对网络医疗选择“可以咨询,但不完全信任”的占66.67%,选择“信任”仅占9.09%;使用网络医院的原因,首位的是“方便快捷”,而不选择使用的首因是“网络无法面诊,对诊疗结果不信任”。
“总体而言,互联网医疗是一种趋势,能让患者少走弯路,尤其能减少外地患者来回奔波的时间与花费。但是,在诊疗方面,线下的问诊还是难以代替。”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杨东新说。
“孩子咳嗽可能由多种原因引发。我们需要对咽喉、舌苔等进行面对面的检查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杨东新说,尽管网络可传输照片,但手机拍摄与专业设备成片质量存在差距。更可能出现问题的在于对孩子病情的描述。因为缺乏医学知识,家长描述的症状与实际的症状不一定一致,医生便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广州一家三甲医院资深医疗专家张路(化名)也有提供互联网咨询的经验。在他看来,网络诊疗的意义是让病人知道自己可以选择什么治疗方法,给迷茫的患者指路,而不是在医生连患者的面都没见过的情况下,匆忙做诊断。
“这风险很大,不利于医患建立信任,而信任非常重要。”张路说,他曾接触过在线上咨询的患者,经核实后发现年龄是错的,甚至连性别也是错的,“不管有心无心,这样的失误给医生很大误导,无法做出正确诊断。”
线下检查也是互联网医院难以代替的。“若患者腹部有肿块,用手摸一摸和听语言描述完全不一样。”张路说,网络问诊的弊端显而易见,而且,不利于沟通,“比如女性需要促排卵治疗,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这需要大量的沟通和分析,互联网医院难以实现。”
何去何从?
更多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医院与实体医院的签约,会成为互联网医院的“保命符”。
回顾广东省互联网医院运行半年的数据看,网络咨询的模式迎合了不少患者的需求。数据显示,患者网络医院咨询的“热门”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女性周期性疾病等,均为常见病;还有部分患者是前来进行健康咨询的,医生会给予健康宣教。
什么样的人适合选择线上问诊?杨东新的观点是,已在线下诊疗过的患者,可线上复查或咨询。此外,对于要跨市就医的患者而言,在网上提前了解专家擅长的领域、出诊时间等信息,对就医也有较大的帮助。但杨东新坚持的观点是,互联网医院可提供方便,却无法代替实体医院,两者互为有益补充。
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应是“有偿”还是“无偿”的,也引发了业界的讨论。
张路拒绝了不少互联网医院的有偿邀约。“我是个 指路人 ,与病人的互动应是无偿的。互联网医院应是信息平台,给病人指明方向,而非直接诊疗开方。”
杨东新则认为,有偿服务才能调动医生积极性,也能让患者在网上诊疗时多一分尊重和思考。“这并不会给医生带来很多收入,但双赢的局面才是诊疗平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杨东新的体验是,通过电话或视频问诊,许多外地患者用“小投入”省去了“大路费”,性价比较高。而在需付费的有限时间里,患者对问题的描述、咨询的内容等都会更准确、更具体。
广州一家大医院的院长认为,互联网医院的更大意义,是让偏远地区的居民也有机会享受三甲医院的在线诊疗,对分级诊疗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在廖新波看来,互联网医疗要发展必须立法规范,尤其是信息安全方面要用法律约束,用先进的技术严管。“谁出结果谁负责、谁做诊断谁负责,做到责任分明,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更多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医院与实体医院的签约,会成为互联网医院的“保命符”。因为对无实体依托的线上互联网医院,监管难以进行。而《征求意见稿》中第七条,“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也被业界解读为“堵住了虚拟医疗机构的路”。
对于互联网诊疗更长远的发展,廖新波认为,对互联网医疗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人工智能将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突破口。“把已知的经验转为程序,人工智能就可以实现辅助诊断。比如说病理阅片,传统方法难以把所有镜下视野都看个究竟,医生或技术员的水平也可能影响诊断结果。假如有经专业机构认证的完整智能病理诊断系统,就轻而易举地把整个玻片读完,统计整理出来让人确认,通过病理诊断平台分级诊断。这样的互联网医疗,能够辅助解决人力资源不足和诊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提高确诊率。”(来源:南方日报)
本订阅号为非盈利交流平台,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处理;所有文章仅供公益交流,不代表本订阅号立场。联系邮箱:zhanghonghua@ediagnosis.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