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总结:辛庄师范的语文课

中学实验班 辛庄师范 2022-06-08

 【明雨老师】

今天是在金华山游学生活的第一天,一日三餐,孩子们轮值做饭。上午八点至八点半,晨读;晚上七点至九点,自习,都在玄同书院的教室。今日上午,王镇华老师给这边的学员讲课,孩子们旁听。午睡后,我带孩子们围着这个名叫鹿田村的美丽山村绕了一大圈。这是道家修炼的福地。未来的三周,我想,大家都会有满满的收获。


这些天,也陆续收到孩子们关于上个主课版块的小结,现选编如下,为了内容紧凑,部分文章有删节。顺便给其中九个孩子分别取了字,字者,明志也。


 

小结一|懿中

一个语文版块下来,遇见了很多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各有不同的背景、信仰,各有各的说法、主张。


跟他们打交道好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把思想拐走,自己还迷迷糊糊毫不知情。就像有的人渴望自由,认为自己的生活由自己决定。但殊不知,自己的思想,早就是在跟着别人的想法走,走别人已经设计好的路。这怎么能叫自由呢?


但有一种可以看清其本质的方法——用心(练就火眼金睛)。无论大哲学家,宗教导师,散文、小说家,透过文字,直指作者本心,统统看个遍。只要你用心去应他,心就是一面明镜(或说照妖镜)。但如你早已将它丢弃,如今再重拾,必要好好打磨、擦拭,才能使它重新发亮。

 

小结二|果行

这四周主课的主题是《阅读与写作》,但课程内容和平常公立学校大不相同。我学到了用心去格文章,而不是简单的做批判。对文章不只是指出不好的地方,而是找出认同的地方和有保留的地方。这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的学习方式,而且我觉得这种方法能更加有效的理解文章。


在这四周的主课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辉格的演讲——“沐猿而冠”。现在世界主流的观念就是进化论:人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辉格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来做演讲的。他都是引用别人的观点,而忽略自己的想法。我不认可进化论的说法,我们人本来应该是“天人”,是与天有连接的,天心即是人心。而现在人们却把自己当作“兽人”来看,连字典上对人的注释都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所以我认为现在的人把自己看扁了。我觉得最可笑的是辉格把人类的身体器官和动物的做比较,还分析得非常认真。


如果说以前,我还没有到辛庄师范之前,可能会觉得这个演讲说得不错,蛮对的,但是经过一个多学期,通过黄老师每天早上讲的,我开始慢慢接触“天人之学”。虽然一开始没怎么明白,但是慢慢的,就开始有一点感觉了,但说不清楚。通过这四周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了解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


【注:山中有石,石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小结三|燕支

这次的语文课和之前的稍稍有点不同,我们被分成小组,主要以讨论为主,然后再把我们讨论出来的结果和想法分享给大家。在我们组讨论过的话题中有一个话题,一直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沐猿而冠——人与猴子的区别。


虽然之前也写过关于这件事的作文,但是说到印象深刻,还是这件事。辉格他很赞同生物学家用进化论来分析人的由来,还认为通过进化论,可以让人们眼光放得更远,有一个历史观。在他眼里,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本质与猴子无异,当然,这也是社会主流的观念。但是在我看来这有点偏物质化了,它只在乎我们这个空间的发生的事情,只在乎之前发生了什么、有什么,这些确实存在的东西,而不是去感知前人们真正的智慧。我觉得,如果是这样去看历史的话,历史就变得太狭窄了。历史是很宏大的,不能只是去分析,只是去考察,应该还要用心去与古人相应,这样才能真正的获得他们的智慧,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人。这些是在小组讨论和黄老师的拓展中阐发的感觉。


【注:燕支者,古剑也,与鱼肠、纯钧齐名。适逢玄同书院尊崇中华古剑道,昨日王镇华老师聊天,谈及梦参老和尚生前论中道,有两句诗:“两头齐截断,一剑依天寒。”】 

活得清明些|素履

这学期的第一个版块——语文,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的。我们在讨论中交流、争辩、理解。亦师亦友。


主课的内容涉及很广。最有感触的是学习宗萨《正见》选文:“我们许多人从所处的社会学习快乐和痛苦的定义;社会秩序支配我们衡量满足的标准。这种把群体标准视为个人标准的习惯,在幼年时就开始形成。”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不是物质上的追随才是潮流,思想亦是。从前我信服“进化论”。但现在意识到人不是完全的“猿”。从科学角度看,属生物;灵性层面,我们是“天之子”。


而对传统文化“中体西用”的理解也有一些转变。“中体西用”的确更易于文化的宣传,但中国文化是“体验式”的,就如中医和修行,很多是西方文化所不能解释的。得不偿失反倒扭曲、失去了中华文化的意义。


“潮流”是连接社会的一部分。面对“潮流”,要警醒;也要放“空”,高下不相慕。亦能收获。不可太过清高,就像《达摩宝传》所说“虽入大道,不知天命,毫不低心。稍得一线之功,自以为能,就要称师作祖。”对万事都急于批判,就做不到真正的“中肯”了。


【注:天泽履,君子坦荡荡。素履,往无咎。自然地往前走,世界都会给你让道。故《履卦》初九《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小结五|万仞

这个月是语文版块。

这个版块很丰富,也解决了一些思前想后也想不出个究竟的问题。例如,人们往自己身上贴标签是否合理。我认为,人们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只是希望让他人更好的了解自己,而不是为了让身上的标签决定自己。认定一个人是右派,就把他一棒子打死了,不留一点余地,这种思维太过于简单了。


同时,语文课学了一种很重要,也很特殊的学习方法——“格”,用自己内心的明镜去印,方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这个方法对我有些难以掌握,因为不假思索的吸收知识,已经变成我主要的学习方法了,所以还需多加练习。假期时在家看了些李敖的书。


在此,把同意的观点摘录如下:

我们想要不受人惑,一个最重要的办法是要培养读书的能力,读书求知追求真相,把我们的头脑变得金刚不坏,这样才能减少别人来骗我们的机会。

人间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日,即使经过了900年的时间,当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它时,还是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知人论世,不是说这个人是坏人,他就没有任何长处了;是说他是好人,这样他就没有任何缺点了,这样子看人的思路太简单,太儿童化。


存保留意见的观点摘录如下:

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了不起,也正因为人间有这么多痴情的、殉情的、我先死给你看的故事。

好人半自躲中来,好人一般的特点是怕坏人,好人的性格是与世无争的、不惹是生非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很多好人做好事,是我们逼他,他才做的出来。


所学习到的:

李敖在书中把所有的“我”都换成了“我李敖”,有些自傲。但有趣的是,李敖也十分清楚自己傲,“我这个人大家看我平时笑嘻嘻的,其实我内心深处是一个很傲慢的人,我不太肯定别人的,也不太看得起别人。换句话说,一个人被我肯定了或者被我看得起的时候,他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李敖是个聪明人,了解自己,可惜他未悟到谦虚的益处。仅仅了解自己是远不够的,还需继续进步,见贤思齐,才能继续成长。


【注:万仞者,古代名剑也。郭于章《剑记》:“西晋寮有旌阳令许逊者,得道于豫章山,江中有蛟为患,旌阳没水投剑斩之,后不知所在,项渔人网得一石匣,鸣击之声数十里,唐朝道王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剑一双,视其铭,一有许旌阳字,一有万仞字。”】

 

小结六|含光

 语文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有时很难,有时简单。这一个月学习的是语文版块,学习的面很广,角度很多。从开始的习作到后来名家们的作品,不仅是在学习,也是在练就火眼金睛。收获很多,如今也不会轻易地下结论,被一些表面蒙骗了。


在这个版块的学习中,修改过一些文章,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的收获很大。在这修改的文章中就有我的文章。在修改中找到了很多的问题,有些地方语句不通,还有一些段与段之间的衔接问题。还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写作时并没有对照着书,导致许多地方是写到中途又跳回去补的。同时标题与文章不对,也是一个大问题,这可能是因为标题是随便在书里找的短语,然而前期又没有构思,写完之后发现了又懒得改了,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再之后写文章时,写完后自我检查,就会避免许多的问题。


光改自己写的文章当然是不行的。在这个版块的学习中,我们还大胆的剪辑与讨论了罗素的文章。罗素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学家,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天才。可就是这么一个天才,却在火眼金睛的照射下原形毕露。而也正是因为这样子,现在读书时不再是不管什么都直接看,看了就信了。


【注:含光者,古代名剑也。春秋时卫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来的三把宝剑:含光、承影、宵练。《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一曰含光,视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所触,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

 

小结七|承影

2018年春季学期的第一个主课版块,就是《阅读与写作》。没有用教材,也没有限定每天课程的内容,而是定下大纲后每天共同探索,收获也颇多。


我们从同学的文章开始,做修润和深入。“善作不如善改”,改文章是个技术活,不能大刀阔斧,伤了作者本意和文风,改动太小,又没什么改过的感觉。然后我们从“何为人”的话题,一直探索到生命,佛讲看破,西方的哲人讲身心的无所拘束。课程中还穿插了哲学、电影、诗歌的分享。


整个课程,老师都没有讲什么理论性的东西,而是在看、在感,这让我学会了很重要的“用心”。一篇文字读下来,哪里赞同、哪里保留,了然于心,虽一时不能说出所以然,速度却快得自己都惊讶。这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感觉。学会了这种方法,似乎才学会了怎么好好读书。文字需要用心去应,而非过眼云烟,字全读进去了,心中却不起丝毫波澜,转瞬就忘记了。大概是因为现在文字泛滥,早就对文字不敏感了,已经体会不到汉字单字力量之强大。一首古诗词入眼,曾经最多只能看到它文字的精妙、朗朗上口的韵脚,而它所要表达的只是略能领会。如今就知道诗词中全是肺腑之言,非有感而发、情动于中不可。回过头来默念《静夜思》,短短二十几字,催人泪下。用心与文字一会,顿时了然,心下欢喜无限。


老师用这种方法带我们读了很多文章,但也生出一点担忧。因为现在看文章,里面或多少、或深浅有些可以保留的地方,就怕日后谈论它时,难以做到中肯。而且对心的直觉不是很自信。但老师同时让我有胆气不少,知道头衔、名誉不是评判的唯一标准,把这些都拿掉后,大作家、大哲学家也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和他们就像好友谈天一样。赞同的地方,点头称是,偏激的地方,也不至于被带跑。


稳住自己的脚跟,别让纷飞的学说带得茫然不知所措。


【注:承影者,古代名剑也,为春秋时卫人孔周所藏。《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际,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状。其触物也,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见’。”《文苑英华·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铭》:“蛟分承影,雁落忘归。”】

 

小结八|康之

这个月我接触了很多我原来不会去接触的文章,了解了一些原来不关心的话题,但对我更大的帮助,是在树立起“自主”的观点上,而且具体用在事上。比如说有些文章,如罗素的那篇《性与个人幸福》,要是我自己去看的话,可能就只觉得不赞同而已,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不知不觉中便被他影响了。


现在社会中各种影响、诱导更是无处不在,怎样能避开这些“坑”?怎样能不被别人当成工具利用?只有建立自己对事情的认识,才能够真正跳出别人挖的套路,要不然任何一些不起眼,但别有用心的东西都可以影响到你。现在整个世界大部分地方都在过快节奏的生活,人们若在这样的飞速社会里没有一个对世界中肯的认识、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只能被涌动“潮流”带得团团转,你却还以为这是自己想要的,岂不知一切都是人家算计中的。


人生在世,若只是活成他人的的傀儡,别人的看法在你心里,甚至比自己的看法还重要,那还你算真的活着吗?当世间有很多“势”,不管是正潮还是邪气,当它来临你是随波逐流、毫无意见,还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迎着潮头保持自己的态度——全在你自己一念之间。

 

小结九|益之

有观点:人等于猴子穿上了衣服,或者等于没毛的猴子,可体毛与衣服都是细枝末节,并不能起到对“人”决断的作用。


尼采,他用自己替代上帝。企图用一种类似丛林法则的方式,造出一个适合强者充分展露自我的世界。


宗萨,用彩色的文字,解释着佛理。《无法计数的各种情绪》说:要看世界。《婴儿摇鼓及其它分心物》说:要破世界。


罗素,热衷爱情,一生情人无数,婚姻在他看来只是习俗所宽容为性而设的一条出路,对待爱情的态度他也很是“自由”,甚至轻佻。他自私的享受爱情的快乐,却不愿接受家庭的责任。

胡兰成的文章写得是真漂亮,却缺失厚重。


春假,有幸参加行益老师和王镇华老师的课。行益老师讲了很多神奇的修炼境界,教授了很多珍贵的法门。起点(法门)和景致(境界)之间,因为有老师这样的实修者,才分外真实。中道是立体的,需确立生命的“铁三角”:“主”、“体”、“位”,王镇华老师的真诚,深深打动我,老师平静的话语里充斥着真情和希望,也使学生对中道更加坚信。


人,与猴子在衣服与体毛外还另有着本质区别。


【注:《损卦》,关乎减损之道,其彖辞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什么?益什么?一辈子好好把握。】 

小结十|直方

这次语文版块,老师所设计的内容以及讲述的东西,对于我来说都是非常收益的,感觉老师在教我们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与思路,并不是让我们死记硬背一些内容。


我们涉及到了很多的话题,比如关于“性”的讨论,这对于一个刚刚十五岁的我来说好像有一些“放不开”,可老实说我们百谈无禁忌的时候,也就没那么多事儿了。我们也谈到了“我们从哪来?”现在大部分人都以为自己是猿类进化而来的,这种想法无形当中好像就贬低了自己,为什么我们要这样说呢?相对这一种观点,我更加坚信“我们都是天的孩子”这一说法,我觉得就看自己认不认,认了就要对自己负责,可不认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尊重与不认可。我们也了解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见解,感觉东西方的文化还是有差异的。


 这次的座位安排也比较独特,四人一组互相学习,一起进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一起批改某个同学的习作,这样能很及时的发现自己的漏洞。上课也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快乐中学习,效率确实更高一些。


这次的课程当中,我也有了一次在大家面前分享电影的机会。分享的是《大话西游》。分享得不是很理想,但其实我备了稿。当天早上在宿舍练习的时候,思路也非常清晰,讲的东西也比较明了,可是当时往黑板前一站,脑子就懵了,一片空白,之前准备的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当时很慌张,现在再想就是准备得不充分,还不够熟练。当准备到百分之百的时候,可能只会发挥出百分之八十,所以想要发挥出百分之百,就要准备百分之一百二。最后总结了一下,可能是缺乏锻炼,以前都是一种接受的状态,没有太多的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去,也稍微有点不自信,希望以后可以自信起来,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我。


【注: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小结十一|嘉惠

这次语文版块与以往不同,没有教科书,没有固定的安排。四个人一组,大家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看到文章或话题有感觉的地方就停下来。有时我们组会一言不发,有时又会展开激烈的讨论,大家互相激发,能让我的想法焕然一新。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很紧张,总觉得自己笨笨的不够敏感、不会观察。


前几节课,老师发了几位同学写的文章,让我们大家一起修改。这对我很有帮助。说实话,也找到了我在写文章时的许多毛病。取标题一直是我的弱项,在改同学文章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很让我困扰。这个假期跟妈妈一起去大学,听了一堂传媒学院讲公众号运营的课程,传统媒体的落后,导致新媒体发展迅速。这个时代,媒体靠标题吸引流量是一大关键,因此老师会给大家一组数据或是一个热点,让同学们取标题,同学们花几分钟仅从一个故事取出来各种类型的标题,文学的,情感的,社会的,确实令我瞠目结舌。但我觉得真正的媒体不光费劲心思在技巧上,而是要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他们会推动一部分社会舆论的走向,因此绝不是取吸引眼球的娱乐文章与标题那么简单。


课程没有固定安排,我们讨论什么就上什么。从一位同学的文章,我们就牵扯出了关于人与动物的讨论。我以前觉得这样说动物是不是有点过分,其实不然。有些人说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但人类是有信的,他们有思想,所以会有哲学,有宗教。


这学期讲到了性,不同国家的人对待性或性爱的观念都很不同。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很多人在它的面前都会丧失本性。多伟大的哲学家遇到了性,也依然如此。在这个问题里,涉及到了男女的不平等,而众多学者为了解决这种不平等也是费劲心思。有人甚至认为,避孕套的产生,更加保护了女性的权益,使得女性出轨也有了保障。看《山城》的时候,作者何伟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形容男子是风流倜傥,而形容女子则是水性杨花。但这一切绝不是可以随便的理由,男子也要有男子的贞洁。


以前从没有接触过有关哲学的方面,很陌生,但我发现,只要用心接触,很多毛病,在我面前都显现出来了。有人是无神论者,相反另一些人是有神论者,这两者在我看来是一样的,无神论者信奉的就是内心的那个神,而真正有神论者信奉的那个神也是和内心相合的。

最后几天,我们开展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工作,选能够印在人民币上的人。我选择了鲁迅。这就与我们组一个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可以互相激发,也能让我的想法有所改观。

这四周的小组学习,让大家有了更多种的思维,也让我能学习听取别人的想法。


【注:嘉惠,嘉之会也,足以合礼,故亨通。惠者,非受人小恩小惠,乃“有孚惠我德”之惠。《益卦》九五《象》曰:“惠我德,大得志也。”】 

平常之为美|日中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还算要好的同学,他很爱看书。记得当时上五年级,我还在读《格林童话》,他已经手捧一本韩寒的小说,课间也不常出去,就待在教室里看书。我总觉得他酷酷的,毕竟小学大家都爱跑跑跳跳。于是有次课间,看见他又在看书,我便走过去,问他在看什么,他举起书的封面冲着我,没说话,接着又低头继续。封面上写着的,是一个小学生一般都看不懂的书名,我念了一遍,一副对这本书有所了解的神情。但其实心里还很好奇,又不想显露出自己的幼稚和无知,便接着问作者是谁。“韩寒。”“是小说吗?”“是。”我们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从那一刻起,我心里就更加认定了他的酷。


不知道大家在步入少年的时候,都读过些什么书?现在有时打开自己初中的记忆,发现令人触动的天真,和叫人发笑的“故作深沉”,总是“难分秋色”。当时像新店铺开业,任何进来的客,不管看得起、看不起,稍有捧场,对我而言都是“隆重”的。形容这样三分现实七分理想的自以为是,有一个网络用语——中二,初中二年级。


后来见识的多了一点,接触的作品也更加成熟老练。有的虽然是诺贝尔文学奖,但不见得不“中二”,大多数热门往往都有不同程度、方面的长不大。能获得诺贝尔文学桨,证明他把有些东西已经玩弄得非常成熟。久而久之,这些老练的“中二”自然地被接受,成为各门“美学”。

鸡汤美学、暴力美学、悲剧美学、荒诞美学、王家卫美学……以为只要每个人把自己的一套做得够熟练,都可以成为一套“美学”。不能说这些艺术作品空无一物,相反只是人为的设定很多。对比语文版块上读过的一点《二十四诗品》,发现这些近代美学一半人格沉醉,一半商业化的肤浅。不论读者还是艺术家,有时不知不觉的就接受了各色的“缺省配置”。


下午准备这个作业,偶然间想起五年级给自己印象深刻的韩寒。就百度了一下,看到有关他最新的一则消息是:“针对媒体近日发布一篇《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韩寒于4月6日晚间发布微博表示质疑:“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韩寒表示,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觉得他好像还是一个认真,而且没有完全失掉灵敏度的人。于是看了一部韩寒的电影《乘风破浪》,摘录片中一段“韩寒风格”的台词:“最好的事情,最差的时光,我在雨中,混世追梦。人私奔偶像,春光乘风破浪。空城计。


电影整个看完之后,承认酷酷的有才华流露,也有娱乐的轻浮;痞气中有烂仔混世的成分,也有不愿流俗。但有时就算百分之百的记录现实,却不一定能传达出最平常的真实。 

复自道|灼华

社会心理学的关键词是“社会影响”。本月读的《社会性动物》,便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书中的一个个实验,无一不犀利地瞄准一个事实:人们的想法或行为会被他人影响。


假定你置身于下面的情境中:你自愿参与一项知觉实验。你和其他四个被试一起走进房间。实验者向你们出示了一条直线(X)。同时,他又向你们出示了其他三条直线(A、B、C)。你的任务是判断三条直线中哪一条与直线X长度最接近。

 

X                         A     B    C

 

很明显,直线B是正确的答案。但现在还没轮到你回答。轮到的是一位年轻人,他仔细地对那些直线进行观察,然后回答道:“直线A。”第二个人同样选择了直线A。接下来轮到另一个人,他也回答:“直线A。”第四个人也是同样。最后,轮到你了。“当然是直线A,”你确定无疑地说,“我早就知道答案了。”


这是所罗门·阿希的经典实验。先回答的那几个人其实是实验者的帮手,他们被要求做出错误的回答。这个判断本身是十分容易的,如果在没有群体压力的情况下,让被试单独回答问题,几乎不会犯任何错误。但在真正的实验中,面对着大多数同学所做的错误回答,有3/4的被试至少一次出现了从众,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看着一个个实验结果,很容易心灰意冷:人似乎总是会从众、自我辩护、带有攻击性、虚伪或持有不可磨灭的偏见。无论我们想不想,都会被社会潜移默化,哪怕是些最微小的事件,也会给我们带来根深蒂固的影响。


在心理学家面前,人心就好像一颗洋葱。他们把它一层层剥开,举到眼前给你看,猝不及防地,辣得你泪水涟涟。


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标题:“让你看到赤裸裸的人性真相的一本书”“这部影片,为你揭露人性”。作为人类,我们总是想方设法要看到自己的本性。于是,涌出了大量探讨人性的作品,无一不在告诉我们,人是多么复杂、残忍、自私自利。然后呢?不过是流了一把眼泪,在心底长叹道:“人性真可怕!”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不堪的现象,再感慨一句:“这都是人性使然。”


最近的主课上,以各种各样的文章为媒介,探讨人心与天心的问题。在古人的语境里,总是离不开“天心”,什么问题都与祂有直接的联系,不问所以,自然而然。与几位近现代文学家、思想家的文章一对照,大小厚薄立竿见影。


这一个月来,我们一直在练“眼力”,能否小中见大,透过表象看本质?看待任何事情,都有足够大的视野,是处世的基础。课后,也会下意识地做这种练习,不怕在网上阅读各路评论,但时刻保持自己的中心,无论见到怎样的看法,遂不会心慌意乱,亦不会人云亦云。


在王镇华老师的课上,收获颇丰。老师对自己内心的敏感度,是我要努力追赶的。在底下看着老师,会不自觉地流泪。有时,想想老师说的话,和几个有无尽意义却又不可解释的字,生命之“大”就在眼前。那种震撼,不只是一时的感动。


回过头来看,便可以笑对心理学所剖析的“人性”。因为明白,这颗顽皮的“心”,是可以被引领的。


现在已不像以前那样迟钝。有时话一出口,便觉不妥。晚上睡前,会在脑海里回放一天的所言所行,借以自省。引屈原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所无法证明的“天心”,愿以生命体证。 

观乎人文|玉铉

  “阅读与写作”的主体是人,人心之丰富,使得这个版块有一种向外辐射的力量。不仅形式不拘,探讨的话题亦没有什么禁忌。从某篇文章,牵引出人生中重要的课题,再循着线索,看看不同的人如何去审视它。这很像一个解谜游戏:一路上收集每个人的证词,有的言之凿凿,有的模棱两可,都要用心听他的表达,体会他的心意。历经一番思索体会后,就该问问自己了:我的答案是什么呢?


与其说我们在上“语文课”,不如说是在练习一种“沟通”与“辨明”的能力。《太乙金华宗旨》中说,“金花”是形容本心的光明灿烂之象。心光由内而外放出,是为“照见”。事物放在面前照一照,都变得透明起来。


人生有许多问题都是接踵而来的:从“人的定义”开始;又分为男女两性,于是又有了“两性关系”;再紧随其后的,便是“代际关系”与“历史观念”。前后的认识互为因果。用心去感受,渐渐会理解每个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一系列结论。


通过作品,我们接触了十余位著名的作者与导演。他们关心社会现状,探究人性,无疑是深刻的;而由于每个人关注的面向有所不同,看待世界的维度也不同。


无论文章还是影片,在叙述流畅的情况下,大概有两方面对其观感影响最大:一是作者对“人情”、“物情”的体会是否真挚通透,决定了作品的生趣;二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否有其超拔之处,决定了作品的深远。合起来,便呈现出大体的气象,文采之类还在其次。《易经·贲卦》讲“文饰”之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懂得如何以文明去配天,方能成就人为之大美。

延伸阅读

学生习作:“阅读与写作”主课总结

学生习作:回归天人,直上直下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