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雨老师|重建天人之学三:关于气质

黄明雨 辛庄师范 2022-06-08

1

 重建天人之学一:关于内修

(点击阅读)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每个人的生命本质都是天人,只要你肯内修(即修道,即自我教育),那么你就能活出天人的本来面目。


2

重建天人之学二:关于毕业

(点击阅读)

天人之学的重建,不在于重建理论,也不局限于前人的方法,而是在接续“道统”的前提下,继往开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1



所谓“天人之学”,并不是关于天人的种种理论和臆想,而是如何回归天人的实践之道。


就“重建天人之学”连续发了两篇随笔,负责微信公众号的老师说:“昨天还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说,觉得正文还没展开,应该还有下文。”的确,关于这个题目,还有话没说完。


这回上金华山,除了照顾学生,还随身带了一些工作。按照习惯,我会在手机备忘录里将这些工作梳理一下。这回的工作清单第一条,写了四个字:“休息,养神。”


三周下来,这一条落实得最好。金华,是金星华耀之地,因此,每日傍晚在山上望西看,金星非常醒目。或许是与天离得更近的缘故,或许是受仙人加持,这三周有许多灵感。关于“天人之学”,也有更清晰的认识。


所谓“天人之学”,并不是关于天人的种种理论和臆想,而是如何回归天人的实践之道。行益老师说得好,中国文化是体验文化。因此,“天人之学”是实学,落实到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切实、可操作的。


学习传统文化,有朋友非常强调经典诵读,认为只要将经典背得滚瓜烂熟,教育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想,可能没有这么简单。经典不是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指导手册,它通常是过来人点滴心得的汇集。当我们也在践行生命之道,有了一点体悟,与经典相印证,就有会心之感:“嗯,就是这样!”



2




古人把“变化气质”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


对于生命实践经验尚浅的未成年人,如何落实“天人之学”呢?简单来说,就是“涵养”二字。古人注重涵养的功夫,那么涵养什么呢?涵养我们的内中天。用什么去涵养?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须选用与孩子相应的内容去涵养他们的精神。


1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教他们识字,须传递出文字本来的神意,而不是机械的记忆。

汉字非常伟大!借助《易经》《尔雅》《说文解字》以及近代对甲骨文的挖掘、研究,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轻松、愉快地过识字关。相应的,教孩子用毛笔书写大字,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教孩子识字,还应将他们带入合适的语境中去感受,除了每日有半小时大声朗读经典选文,不可缺少的是诗教。孔子非常明确地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华夏神州,自古以来是诗的国度。回归天人生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恢复中国人的诗性。


2小学低年级,课程科目应当尽量少些。

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科目可适当增加。现代人爱求新求异,忽视了朴的可贵,喜欢给孩子各种新奇的刺激,美其名曰“素质教育”,其后果是造成了孩子常常有厌倦感,过早地失去了那份纯真。前日,在城里坐地铁,车厢电视屏幕报道北京某小学的孩子,全校动员学习旱冰,为了迎接冬奥会。看到画面里全副武装、装备精良的孩子们,心里不免发出一声叹息。


3孩子小,每日识字读书的时间不能太长,除了亲近自然,自由玩耍,还需要在日常生活里学习劳作和懂礼。而这离不开师长的教导。

养正于蒙,“制恶于未萌之时”(吕祖谦语),以尽教化之责,需遵守一个“严”字。吕祖谦是大教育家,对此他没有任何犹豫:“蒙,始终皆以严。”


现在的年轻父母也好,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也好,都舍不得批评自家孩子。如此自由放任,养成了孩子娇气、懒散的习性,到了青春期,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从小学一年级带到九年级,对此,我有深刻的体会。对待子弟,吕祖谦主张“教以三德三行以立其根本”,如此才能“育实材而求实用”。何谓“三德三行”?即“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立品即将出版《康熙家训》一书,系雍正帝记录其父生前之教诲,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之天子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

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


训曰: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 


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杜,必至于不可杜也。


训曰:《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人苟能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

 

康熙少时勤学,以至于过劳咳血,反观我们的青少年,是否有这般精气神?

今天青少年的教育,成了一个公认的大难题。我认为责任不在孩子,而是成人纵容的结果。吕祖谦总是告诫学生,千万不可“怠惰苟且”。对那些“漫应课程而令疏略无叙者”,则要开除学籍。他认为“学者最不可悠悠”,即使天资聪颖的人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有一股韧劲,而且还要有一股锐气。如果疲疲沓沓,断断续续,就会使刚刚鼓起来的学习劲头冷下去,以致收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吕公曾说:“大抵人之为学,须是一鼓作气,一有间断,便非学矣。所谓再而衰也。”


古人把“变化气质”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变化气质,除了要有静定的功夫,古人还有非常丰富的手段。若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到了中学阶段,可让孩子接触《医道》《剑道》《书道》《画道》《乐道》等典籍选文,前提是他们在这些领域里都已经有“游于艺”的切实体验。


气者,无形;质者,有形。变化气质,是以无形带动有形,其根本在于凝神。精神涣散,则一事无成,一生虚度。天下学子,须慎之!慎之!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阅读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