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96期: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知道何时“闭嘴”

谢小庆 审辩式思维 2024-01-09



第96期: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知道何时“闭嘴”


谢小庆

(北京语言大学)


本公众号隔天一期。现利用空挡时间,重贴此文,作为昨天推出的第483期《审辩要从区分“事实”和“看法”开始》的参考和延伸阅读。

何谓审辩式思维?我的回答是12个字:“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区分了“事实(fact)”和“看法(opinion)”,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审辩式思维。对于“事实”,需要“不懈质疑”,务求真相;对于“看法”,许多时候需要“包容异见”。对于那些可以通过事实进行检验的看法,如“创造力与生俱来”,“语言学习存在关键期”,等等,应努力收集更多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不可能通过事实进行检验的看法,如“上帝造人”,“人人生而平等(上帝造了平等的人)”,“共存主义(communism)必定实现“,等等,则需要“闭嘴”。

此外,还可以参考第281期《许多时候不可以“讲道理”》、第396期《最没用的教育方法:讲道理》和第403期《何谓审辩式思维》。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具有传奇性的人物之一,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不少人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在笔者看来,他是属于21世纪的,他将是对21世纪产生最大影响的生活于20世纪的人之一。

他1951年去世。在他去世20年后,他的思想才开始逐渐影响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领域。其后,在他的思想影响下,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受到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强调完成交际任务、强调发展交际能力的语言观今天已经成为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领域的主流。他的影响将远远超出语言研究领域,将产生更深远、更广泛的影响,将影响到科学研究、政治、经济、司法、文学、艺术……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生前正式出版的唯一的一本学术著作。这本书共有7个部分。第7部分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对于不可说的东西,保持沉默(What we cannot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他在这部书中还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可以展示的东西,不能用语言表达(What can be shown, cannot be said)。

几乎所有对世界各国教育都有所了解的人的共同感受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今日中国学校中最缺乏的就是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有审辩式思维。

二战以后,一些教育学者开始关注发展儿童的审辩式思维,到上世纪末,审辩式思维成为国际教育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审辩”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词汇之一。人们今天已经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是最值得期许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

以往,critical thinking被翻译为“批判性思维”, 许多人已经发现,这个翻译与英文原意之间明显存在距离。相比之下,“审辩式思维”的译法更贴切。在“维基百科”汉语版中采用了这一译法。

审辩式思维受到重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维特根斯坦是推动当代审辩式思维发展的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对当代审辩式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卡尔·波普尔(Karl R Popper)、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和斯特芬·图尔敏(Stephen Toulmin)等都曾受到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影响。

审辩式思维表现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不懈追问”,一是“适时闭嘴”。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仅善于进行有意义的审辩和论证(argument),而且知道何时应该“闭嘴”。

那些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能够理解,在论证自己的观点(claim)的时候,首先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论证不能基于虚假或虚构的事实之上,必须澄清那些虚假的传言。反对在论证中采用那些道听途说,信口开河,哗众取宠的东西,倡导扎实的文献调研和严肃的实证研究,尊重那些可以经受检验的事实。

其次,评价必须符合形式逻辑,论证不能与形式逻辑相冲突,必须是合理的。他们善于提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类的问题,善于揭示论辩对手存在的形式逻辑矛盾。

他们理解,在符合事实和符合形式逻辑的基础之上,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偏好(preference),存在多种可能的选择。这些不同选择之间的区别不是对(right)错的区别,也不是合理(rational or reasonable)与否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属于普乐好的(plausible)选择。在一部分人看来属于普乐好的选择,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可能并不属于普乐好的选择。

他们理解,一些涉及到价值观、偏好和信念的问题,不是凭借说教和论理所能解决的。例如,你说应为人民服务,他说人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污染,最丑恶、最不可信任,可以爱猫爱狗,但切不可爱人。这种争论,既不可能凭借论理来改变对方的看法,也不可能凭借论理来驳倒对方。这种分歧属于超验的、形而上前提方面的分歧。对于这些问题,完全没有必要争论,只能“闭嘴”。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能够理解,世上并没有客观的“真理”,只有主观的“真理”。世上并没有众人的“真理”,只有个人的“真理”。他们接受多种价值并存的可能性,他们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能包容别人的“真理”。

几十年来,我经常对学生们讲的一句话是:“关于这个问题,不可以讲道理,但可以讲故事。”

实际上,一个人的信仰主要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于生活;主要不是来自于理性的、逻辑的思辩,而是来自于情感的、直觉的体验。信仰的传播主要不是靠言语的说教,而是靠行为的感召。那些属于个人的真理、价值、偏好和信念,仅仅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展示(show),不能通过讲道理来论证(say)。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论是徒劳的。面对那些企图与你“讲道理”的人,你只能保持沉默。

邓1985年3月7日在全国科技会议上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文选》,第3卷,第110页)中国今天是否出现了“两极分化”?反映两极分化程度的基尼系数是多少?是否已经超过了联合国认定的警戒线?联合国建议的警戒线是否合理?对于这些问题,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都可能进行认真严肃的讨论,都可能不懈地进行追问。既可以对事实进行澄清,也可以对逻辑的自洽和完备性进行审辩。但是,面对“患不均”抑或“患贫”的问题,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会“闭嘴”。他们知道,“不患贫而患不均”或“不患不均而患贫”,这是属于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偏好,这属于论证的前提和先验支撑(backing)。对此,完全没有必要争论。对此,需要“闭嘴”。

雷锋是毛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雷锋是否曾积攒自己的津贴支援过灾区?雷锋是否买过手表和皮鞋?《雷锋日记》的真伪?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可能会致力于澄清那些历史事实,尽量揭示历史的真相。但是,他们不会去讨论这样一些问题:雷锋这样做的动机是“沽名钓誉”还是“悲悯情怀”?是出于“为自己谋利的考虑”还是出于“为人民服务的冲动”?对这类问题,他们会“闭嘴”。他们理解,这属于个人的信念,这属于论证的前提和先验假设。对此,完全没有必要争论。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那些毫无意义的“口水战”。面对这类问题,他们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哈哈哈……”。

 

*************************

 

扫描或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以开始测试《小学生思维品质测试》


 

也可以通过下面的网址开始测试:

http://www.ct-thinking.com/home/ct/8341.html

 

扫描或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以开始测试:《成人思维品质测试》:

 

也可以通过下面的网址开始测试:

http://www.ct-thinking.cn/home/ct/13551.html


如果您有什么意见、建议、感想,您可以通过公众号首页下面的对话栏告诉我们。

这里可以找到本号以往推出的文章:

http://blog.163.com/xiexq_1951@126/blog/#m=0&t=1&c=fks_084075083087083066085081086095085080080069081094083071087

或者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Y1MTgyMw==&mid=203827235&idx=1&sn=46be123941e8ad99cdef71daed926b8d

如果哪位网友对某个题目感兴趣,可以在公众号首页下面的对话栏中回复相应的期号,我们将向您发送您需要的一期。

怎样为孩子的审辩式思维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请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