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致伯克利妈妈:正是中国教育的几大短板坑了你儿子
这里是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亲子平台,
分享身边育儿达人(尤其是爸爸们)的育儿经,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启发,
创意游戏与实用资讯,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儿以灵感
————————————————
特雷西看美国
最近,“伯克利妈妈”对儿子教育的反思文章非常火。(点击阅读原文可见文章)
这位美国名校学生的母亲,在飞去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之前,在妈妈群里做了一次诚恳的分享,她自省说:“这四年里,我的孩子没有适应伯克利,伯克利也没有记住他。”
“伯克利妈妈”的文章,我读了一遍,又读一遍,我对这位妈妈感到由衷佩服,她的文章诚恳、坦率,她丝毫没有隐藏和逃避孩子的问题,并且能直击痛点。
而她的儿子在美国知名高校的遭遇,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例。
“伯克利妈妈”的儿子是成千上万赴美留学孩子的一个缩影,而这个缩影所折射出来的,恰恰是当今中国教育的几大短板——
美国教授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一篇名为《扩招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校园引发争议》的文章中,记者选取了一名在伊利诺斯州就读的22岁中国留学生邵楚天作为采访对象。
邵楚天的留学生活很孤独,他和中国朋友一起吃住,无法融入美国同龄人的圈子,上课的时候坐在课堂的最后一排,一边听课一边用手机上中国社交网络。
他仅有的几次社交尝试是在刚进大学的时候加入过“兄弟会”,但后来因为认为兄弟会活动影响学习而退出了。
在《争议》一文中,记者采访了美国好几所大学的负责人、教授和辅导员,他们直言不讳地说——
有很大一部分中国留学生对美国大学教育准备不足;
教授们因为不得不为留学生修改讲义(不改他们就跟不上),而感到不满。
纽约大学中国史教授丽贝卡甚至说中国学生给她的教学带来了负担,“很多中国留学生远远没有准备好,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分析阅读’,他们无法满足最基本的分析思考和写作的要求。”
国际教育学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5年年底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去年美国国际学生共有97.5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三成,其中将近三分之一为中国留学生。
这使得中国学生更倾向于抱团,不愿走出舒适圈,对融入当地生活缺乏动力。
美国许多大学一般会说,广纳国际学生可以加强全体学生的国际观,同时也有机会理解全球文化差异。
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电影与媒体研究华裔教授凯瑟琳‧刘(Catherine Liu)提出一个事实,“本来是想建立文化交流,但我们把学生们都带到美国,却没有思考国际学生的经验质量。”
这让我们不由联想起:2009年和2012年,上海15岁的学生在全球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在数学、阅读和科学评比上,两次排名全球第一。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藤校对中国学生的减招。
2015数据:中国赴美留学的人数高达304040人,占所有留学生人数的31.2%,较上一学年增长10.8%,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其次是印度、韩国。
根据中国留学教育机构的分析,从新发布的数据上,可以看出,藤校录取的华裔学生越来越多地来自美国高中。
比如今年,哈佛大学在大陆提前录取仅两人,且均为外籍;普林斯顿大学提前录取的华裔学生也为两人,都在美国高中读书;耶鲁大学提前录取的中国学生为六人,其中一名为外籍。
为啥美国大学不喜欢“世界第一”的中国学生呢?
分析人士认为——
一是美国经济好转,学校对中国生源的依赖性降低——之前录取人数多,是学校为了挣钱,根据统计,海外留学生支付的学费是美国本土学生的三倍以上;
二是爱荷华近百名留学生“学术诚信”遭学校劝退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实全美数据远远不止这些,据BBC中文网报道,来自美国厚仁教育研究中心数据表示,2014-2015学年大约有8000名中国留学生被学校开除,其中不乏在常春藤名校就读的学生。
而国内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的数据更是让人惊心不已:“中国留学生美国名校退学率达25%!”
数据来源:《2015版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
阅读是道巨大的槛
“伯克利妈妈”在文章中写到——
我那时候发现孩子的思维跟不上,因为国内高中孩子普遍阅读量跟不上……他思维不行,孩子从小我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就是阅读。
没错,美国孩子的阅读能力真的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甚至在幼儿园阶段,他们就开始把热爱阅读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大脑中了。
我曾经描写过美国遍地开花的图书馆,和丰富多彩的图书馆活动。
比如,刚来美国的时候,我偶然地参加了一家社区图书馆举办的“6岁之前读满1000本书”的活动。
每读满50本书,孩子可以从图书馆获得一张水果香味贴纸,每读满100本,得到一个小玩具,小玩具有时候是蜡笔,有时候是彩泥,等到1000本全部读完,可以得到一个惊喜大奖。
每个暑假,图书馆还会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讲故事活动,读完几十本书的孩子可以获得新书作为奖励。
此外,还有科学实验、团队活动,全部都是免费的。
孩子上学以后,虽然数学和英语作业非常少,但读书的任务可一点儿也不轻,要求每天至少阅读各种书籍20分钟。
我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每个月第一天都会收到一张单子,老师要求他们把读过的书名和页数写在单子上,每个月末,单子交上去,统计每个人读书的总页数,第一名可以得到一个小小的奖品。
有一次我儿子说,他离那个月的冠军只差2页,我看了一下儿子的记录,当月他整整读了2400多页书,平均每天80多页的阅读量!
而这样大的阅读量,没有一页是在我的逼迫下完成的,每天读书的好习惯,早在孩子们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
因为阅读量太大,许多美国孩子是拉着拉杆箱去图书馆借书的。可以详见我们之前的文章都说美国孩子不学习,但带着拉杆箱去图书馆搬书这事儿你知道么?| 他山石(直接点击蓝色标题阅读)
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那么,美国孩子的阅读是不是仅仅看数量就行了呢?
事实上,多读书,只是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伯克利妈妈”在分享中自省说:
国外的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这也是创新的基础,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多诺奖得主的基础。
前几天,女儿的老师把我叫去谈话。
老师说:“小言妈妈,你的女儿有个优点,她读书速度非常非常快,一目十行,她认识很多字。可是,她还有个很大的缺点,她读得太快了,经常不知道书里说的是什么内容。更大的问题是:如果我问她——你有什么自己的观点?她经常说:不知道。”
我很惊讶,因为我女儿只有5岁啊,要求一个5岁的孩子拥有自己的观点,这不是瞎胡闹吗?
可是老师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一件事情,她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她喜欢还是不喜欢?为什么这样想?如果她想说服别人认可她的观点,她应该拿出什么样的证据?”
哎呀妈呀——我只能用这四个字来表达我当时震惊的心情了。老师是想让我女儿写大学学术论文吗?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甚至高中的时候,在完成阅读试题的时候,还都是靠揣摩出题老师的意图来“猜出”正确答案的。
比如,随便举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例子——
鲁迅在《秋夜》中写道“我家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呢?
正确答案是:愁闷的情绪。
如果你想写:欢乐的情绪,逗逼的情绪,
或者,凑字数骗稿费的情绪……那么你就是零分。
如果你问老师,为什么作者只可能表达“愁闷的情绪”呢,老师可能会告诉你“没有为什么”,或者更直白一点“因为不这么写就是零分”。
回想起来,无论是上学,还是后来的工作中,我们听到师长和前辈们说过的最多的话就是:“没有为什么”,“听话就好了”。
中国人有个共性——普遍讨厌“瞎质疑”和“乱提问”。
可是现在,美国人突然关心起我孩子“自己的想法”来,他们甚至还要求孩子们培养“批判的思维”,还要公然发表意见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不是从小在美国这样无法无天的环境里接受教育,去美国读大学,跟不上节奏完全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伯克利妈妈”说——
世界名校的教授被质疑“不会讲课”,如果孩子的这番评论被教授听到,恐怕要一口鲜血喷在墙上。
实际上,这样的讲课形式在美国孩子眼里,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美国老师的课堂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比如,我儿子上过一节“企鹅”主题的课——
他们在课上看了企鹅的视频,
画了企鹅的水彩画,
拿企鹅和其他海洋动物的模型在水盆里造出一个小小的南极世界,
他们制作了帝王企鹅的模型,并且和自己比较身高,
他们甚至每人写了一本关于企鹅的书,文字和插图全部都是自己写上去和画上去的。
最后他们开了一次书展。
而在中国的课堂上,孩子们被要求最多的就是“把手背在身后坐好”,然后,认真听老师讲课就好。
在咱们的祖国,课堂是老师表演的舞台,所以我们根本不该责怪当惯了“观众”的孩子——你去美国上课为啥就不会自己学习呢?你为什么不会自己查资料?
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我从小压根就没有接受过类似的系统的训练啊!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想把孩子送往美国深造。根据美国一家统计机构的调查,目前美国的国际留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来自中国。
从小接受祖国传统教育的孩子们,为了能被美国大学录取,也是拼出了花样——
在开始申请前的暑假,学生们致力于设计并实践能够展现他们具备“同理心、领导能力或坚韧品格”的经历:他们做志愿者帮助无家可归的人,为贫困的青少年创办体育社团,有些来自富裕的家庭孩子,甚至会飞往海地、危地马拉或加纳,参与为穷人建房的公益活动。
北京某学校的管理人员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几年前,北京某名牌高中的国际部带领学生去了博茨瓦纳的一个贫困村庄,那趟昂贵的出国远足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大学申请文书增加一些异域和人道主义的元素。
可事实上,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没有机会在课外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或者从起点开始塑造健全完满的个性。
仅在大学申请期临时“抱抱佛脚”,并不能帮助学生们顺利地适应美国大学的生活。
因此,很多美国大学会发现“很多简历出色的中国孩子,却无法适应藤校的学习压力”。
缺少热爱生活的能力
最近看了不少家长的经验分享,从这些类似“如何进入名牌小学”的分享中,我看到的是满满的焦虑;
最近还有一个名词很流行,叫做“自鸡”,我估计是自己给自己打鸡血的意思吧?
“自鸡文”里有一篇让我差不多吐血身亡,是一个妈妈,为了让孩子考上名牌小学,从幼儿园起就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英语班语文班数学班逻辑班,孩子的日程被占用得满满的。
文章里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功课那么忙,我都怀疑给他上游泳课是浪费时间了。”
孩子太可怜了,才四五岁就没有童年了。连偶尔“不务正业”游个泳,他妈都觉得有森森的罪恶感!
看,我们中国的孩子,是多么争分夺秒地学习着啊!可是,真有效果吗?
“伯克利妈妈”在她的文章里是这样回答的:
他自己说的,在伯克利四年非常孤独,不快乐。我说,蓝天白云海岸多美啊,早上跑跑步,但孩子说天天学习到凌晨2-3点,这些都享受不到。
记得我们小时候,所有的日程安排都是听父母的指挥。而在父母对我们的安排中,“学习”又占掉了绝大部分时间。
中国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乖!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乖!要听老师的话哦。
“听话”成了对孩子的最高褒奖,可是我们忘记了,那些乖乖听话的孩子,听爸妈的意见,听老师的意见,却唯独忘记了听从自己的内心。
不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会造成几大后遗症:
他没有主见,一旦没人给他出主意,他就怅然若失,不知所措;
他的行为没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或者说,只是以取悦他人为动力。小时候是取悦父母、取悦老师,长大了,如果听不到赞美,他会缺乏安全感;
不知道“我需要什么”和“我想要做什么”的人,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空虚的大窟窿,这会大大损伤他感受幸福的能力;
而美国的学校,会花很多的精力,教会孩子如何遵循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时间,教他们如何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寻找生活之美,去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比如每个暑假之前,我的孩子都会和同学一起制作“心愿桶”,他们把暑假想做的事情,一项一项地列在彩色的纸片上,剪成小桶的形状,装订成册,贴在墙上。
上个暑假,我儿子居然列了20几个心愿,其中有:
每天骑自行车;
在院子里挖洞收集小虫子;
游泳课升级;
学会画美国地图……
因为是他自己的想法,所以他每天都乐此不疲地执行,一项一项地完成,每完成一项,就像打怪升级那么开心。
他每天都很充实,他每天都在发现生命的喜悦。
接近六成中国留学生选择商业管理、工程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这三大类专业,商业管理占26.5%;工程学占19.7%;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占12.4%。
另外其实,他也并没有耽误学习。
因为,每天学习6个小时,和每天学习12个小时,有时候效果是一样的。
你以为只有学习是给大脑充电吗?其实休息也是充电,体育锻炼也是充电啊。
拼尽全力地奔跑,永远不知道休息,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跑赢了,累傻了;另一种是跑死了,也没赢。
倒不如感觉累了的时候,坐下来看看风景,
之后,重整旗鼓再出发,多好。
您可以直接戳下面的蓝色标题观看“特雷西在美国”观察文章——
害人不浅的“移民爸”, 50万美金实现“美国梦”,你这是在逗我们玩儿吗?
都说美国孩子不学习,但带着拉杆箱去图书馆搬书这事儿你知道么?| 他山石
◎ 您可以在“爸爸真棒”后台输入“爸爸说”、“棒学堂”,“他山石”“育儿经”“特会玩”等获取更多相关的精彩文章;
◎ 如果觉得我们还不错,可以长按下面二维码,然后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对本文有共鸣还是有异见?欢迎来点评论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