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双语陈舒校长的十年和一年:从乌托邦到一所名校
陈舒
上海万科教育集团总校长
上海万科双语学校校长
复旦万科实验学校校长
兼任闵行区民办中小学协会会长
◎本文是“爸爸真棒”校长对话系列的第七篇
必须要说,万科双语学校是一所有故事的学校。
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我曾经密集地跑过当时还是万科中心的这个地方。以至于后来都喜欢上了七宝独特的景观:天空中如同公车一般大小的飞机不断飞过,轰鸣壮观,别有浪漫。
因缘际会,在我第一次从前同事和好友那里听说老C班的历史后,立刻决定要写出来。去年我也曾采访过跟C班有关的所有核心人物:家长、老师、以及陈舒校长。如今回想起来,为什么那个故事让我这么牵肠挂肚?
因为理想与实践,民主与集权,表象与本质,在这个由家长发起,由教师承载,由校长接纳的“乌托邦故事”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且重点是,这个故事并没有滑向乌托邦。
在我国的土壤里,要靠人民群众自发办成一件事有多难,你懂的。
特别是,在这过去的一年里,又眼看着周围出现了许多充满理想色彩和实验性的教育体,每一个都有让人心向往之的“卖点”,或是传统文化,或是爱与自由,或是科技感满满,殊不知,要真能办好教育这件事,远远比振臂一呼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在你被教育的理想感动得热泪盈眶之前,也许可以看看万科双语创立的故事(在爸爸真棒后台回复万科,见老C班的故事),再看看它的今天,你可能会把眼泪收回来一点。我相信,经历过这10年的所有初创者都懂,这里面跨过的暗流和险滩。
所以,时间过去了一年,当我再见到陈舒校长,聊完采访,竟然不知如何写起,不由得深深理解了那些畅销书和卖座影片的编剧为续集肝肠寸断的压力。
扯远了,大家姑且一看吧。
“民主”
是第一个基因
你可能也已经听说,10年前万科双语的前身——第一届C班的成立,就是由一批海归家长最先推动的。这不仅在当时,即便在今天,也是一种创举。
“C班模式”
10年前的民办国际教育可不像今天,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市面上可供这批“挑剔”华裔家长选择的国际教育,不是昂贵而毫无中国文化根基的纯国际学校,就是相对偏保守的民办学校,能达到“双母语”程度的学校几乎没有。即便是今天的几所热门民办双语学校,在当时也都只是刚刚开始国际课程的探索。
从教育的成果看起来,“C班模式”显然是成功的,首届毕业生全部去了国内外知名的高中。
但是在当时,可能谁也没能意识到,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诞生,也成为了能在上海中外融合教育历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
2006年,一群“希望能融合中西教育的精髓,把孩子的中文和理科基础打得扎实,同时英文也要达到母语水平”的海归妈妈找到了时任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副校长的陈舒,陈舒听懂了她们的诉求,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13娃”加上Ms C,开始了国际双语课程C班的旅程。
但我不会告诉你这之后的几年里,这群初创家长们活得有多累。一天到晚开会,一天到晚吵架。都是精英,谁也不服谁,课程、模式,各种不服,各种焦虑。C班这个组织有点像创业型公司,同时,民主的吊诡也在这里徐徐展开——都说公立学校强势,那在C班这个小生态圈里,应该够民主,够好沟通了吧?谁知真正把权力放到每个人手里,家长们并不会用!每个人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诉求、给差评,还动不动找陈舒校长投诉说理。C班带着这种朴素的民主基因蜕变而来,但没有经过训练的民主,则可能变成低效和内耗。
▲陈舒校长和家长合影
成熟高效的家校体系
2016年,万科双语学校的家委会,已经开始分为食堂组、校车组、学习组,大家分工有序,井井有条。开学前还成立了专门的空气组,自己组织专业队伍测量校舍的空气质量。
说到家校体系,陈舒应该深有体会。
“家长也是不同的群体,观念也不一定完全相同,所以家委会的家长也经过挑选,会选那些能代表大部分家长利益的,有时间和精力为学校做工作的家长。底线一定是要为学校和孩子的发展形成合力,而不是阻力。我们招生的时候也会碰到,中国家长会因为一个问题追着你问一个小时,外国家长一般问三句话就结束了。这可能就是基因和观念的不同。所以不同的家长在一起也有好处,大家互相来了解一下,不同群体对某件事情的看法的异同。”
看来经过10年的磨合,从C班到万科双语,一套成熟而高效的家校体系已经形成。
▲学术总监Ms C
“尊重”
文化融合的基石
在民办双语学校里面,外籍老师担任学术总监的真的不多见。著名的Ms C算一个。当然,这位美意混血的老师虽然是美国籍,但能说一口普通话甚至上海话,可能在外籍老师里更不多见。
同时,在老C班,外籍教师的稳定性如此之高,也不多见。大部分外籍老师都工作了近10年的时间。
在一年前我就好奇这背后的原因,付得起薪酬估计算一个吧?“万科”肯定不差钱。但以我对外籍教师这个群体的了解,我想这绝对不会是主要原因。
细致入微的尊重
梳理陈舒校长的背景后,我找到了答案。
陈舒的高中是上海最古老的中学——至今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敬业中学,却有开放的思潮和氛围,老师都来自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学贯中西;她的大学是上海最西化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的专业是对外汉语系,研究的就是如何把汉语言文化里最美的部分和西方的精华融合。
毕业后,陈舒又先后在上海日本人学校、美国学校、平和、金苹果学校任职。即是中西教育的亲历者,又是身躬力行的践行者,要说对“中西合璧”的文化,“中外融合”的教育,她的理解和视角应该最深。
这种理解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对中西文化交融的管理;
二是对中西融合教育的践行。
老C班的家长对老师的满意度非常高。特别是最容易引发家长担忧的外籍教师保有率极好。陈舒校长说,“尊重”是一个重要原因。
拿一个简单的空调面板来说,只有中文怎么办?墙上会贴有英文翻译,方便外籍教师操作。再说午餐制度,也要经过中外员工大讨论,菜单会兼顾中方和外方老师的口味,本来的下午茶也改成了全天,因为外方老师喝咖啡一般在上午,跟中方老师不一样。包括开窗的时间,学校也有很细的规定。
就是这样不怕麻烦,不怕讨论,学校才能形成大大小小无数的制度,也许很快就能集结成厚厚的一册员工手册。但这背后是管理的智慧。
“底线教育”
老师有手册,学生也一样有。
陈舒校长提到了一个词,很具有哲学思维:“底线教育”。
这个词引起我的共鸣。就像现在的社会怪现象:对人道德的那条线划得很高,但做人的底线却越来越低。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规则都执行不了,谈得上什么教育呢?
陈校长说:
“大家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就是国际化学校里的孩子很开心,想干嘛就干嘛。这真的是误会。越是好的教育,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就越重视,而且也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规则培养。”
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在万科双语都有一整套的制度和规定,但这并不是死板的规定,“我们叫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要在学校安全、健康、幸福地学习,必须要做到哪些底线”:
上课,并不需要孩子一定坐得笔直,发言一定要按规定动作举手,你可以示意老师,自由地跟老师交流;孩子可以坐在地上,但要坐正,歪着躺着那也不行;课堂的气氛是活泼的,又是有无声的规则在流动的,只要孩子的注意力一直在课堂的学习上,老师会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再比如搬到新校区后第一天吃完午餐后连老师都很吃惊,再小的孩子桌子上都不留东西,收得干干净净。3年级以上的孩子都已经自己端盘子了。
陈舒校长说:
“底线教育,实际上是把自由和规则都给孩子。这样带出来的孩子,反而都很有礼貌,很大方,懂得行为的边界,但也不会缩手缩脚。我认为我们的底线教育是做得非常棒的。”
▲陈校长在历史节活动中
中西融合
究竟怎么融?
随着近距离观察中外学校的差异,以及教学经验的不断累积,陈舒愈发觉得,中西的教育理念有非常多相通的地方。
中西教育并不对立“大家普遍认为西方最提倡启发教育,中国就是填鸭教育。其实不然。中国古老的教育里面,孔子就是一个最好的启发式教育家。你看论语里面,哪有他一言堂的东西?全都是讨论式的内容,他的问题也都是开放式的,没有一个结论。中西教育其实并不对立,只是我们没有把精华学到。”陈舒校长说。
在国际学校工作时,陈舒看到了他们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对孩子个性和潜能的培养,但也看到了西方学生普遍对老师缺乏尊重,她那时就想,如果能把这么好的课程体系拿给中国孩子,我们的孩子又这么尊敬老师,那我们的孩子一定不得了。
说来有趣,我在不久前采访BBC纪录片里的网红中国化学老师杨军的时候,她也说过一模一样的感慨:国外的学生并不觉得你是老师就一定会尊重你。
“但教师需要一定的权威,所谓“师严而道尊”,权威不代表高高在上,但需要被尊重。如果一所学校里的老师得不到尊重,那很难成为一所好学校。”从事教育多年,陈舒校长对此深有体会。
▲老师与学生在万科双语学校
很多双语学校里的中外老师,都是中国老师备课,外籍老师上课。一般来说,学术的主导方是中国老师。
万科双语的双班主任制并非谁辅助谁,而是根据中外教师的特长来分工。比如中方老师更多负责家校的沟通、学校制度的执行、孩子德育方面的工作。外方老师则在班级管理、规则的执行方面着力,以及一些课程都是外籍老师全英文授课。
“如果是一方作为一方的辅助,一个是会造成语言的不对等,一个是难以做到真正的中西文化的融合。我们希望把这个精髓相融合。而不是去争夺一个主导位置。”陈舒说。
“一所双语学校很重要的是价值观。我们希望打破国籍的概念,因为教育是相通的,真正的国际化也是兼容并蓄的。事实上,中西方老师配合是一件操作难度非常大的事情。我们有比较严格的制度,中外方老师只有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学术原则、学术要求是什么,才有可能真正进行课程和教学的融合。
现在你去看教室里看孩子和老师的沟通交流,两种语言的切换很自如。这是10年来老C班磨合的一个珍贵成果。我觉得万科双语最珍贵的就是这段历史,也是能让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一个基础。
我的感触很深的一点是,我本人有中西教育背景,又一直在中、西方学习里从事教学与管理,所以现在万科双语里的很多做法,是在我本身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把自己的教育背景和一些教育理念做了一个体现。而且也很幸运遇上Ms C这样的老师,她一个西方的老师,却非常热爱中国。她说过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最好的中国人,能够成为这个国家的建设者和领导者。我觉得她的想法很了不起。
▲学校组织的辩论赛
4大策略培养优异的学习能力
老C班的传统很注重学习能力,其毕业生学习成果都很优异,那么这种中西融合的教育思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陈舒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万科双语的四大学习策略:
基于项目研究的学习。
和单向传授知识式的教育不同,是以项目为基础,任务为导向,通过任务的完成,把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最终呈现出来的是学生自己研究的成果。“人和狼的习性对比”,“太阳系土星探究”,“地幔柱与火山爆发”……你能相信这些课题都来自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研究么?
综合学习。
这是一种跨学科、跨年龄的学习策略。比如STEAM课程,再比如历史日,虽然它是一个节日,但它包含了学生前期的大量阅读、写作、历史人物探究、艺术(cosplay)、演讲(当天他要跟老师、家长交流他扮演的这个人物)等等环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全方位的锻炼。比如刚刚在10月份举办的历史节当天,“李清照”、“孔子”、、“康熙皇帝”、“牛顿”、“福特”、“华盛顿”穿越时空聚集一堂。在师生互相介绍自己、用各种线索来猜对方的人物的过程中,把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故都研究得一清二楚了。
同伴学习。
美国教育专家曾提出过“学习金字塔”,学生通过教授其他人的方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万科双语学校,最常见的同伴学习就是大教小。初中和小学结对口班,大孩子教小孩子阅读、历史、科学……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自己研究的项目给小学生上课。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知识,还能学会搜索信息的能力、编辑成册的能力、演讲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是一般的课堂学不到的。
阅读教育。
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书艺为先,学校提供浸润式的阅读环境,从小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万科双语的学生中英文阅读量非常大。
▲开放图书馆
确实,图书馆的位置就说明了学校的理念。陈舒校长说,每天都能看见很多画面:孩子们或坐或躺地在各个角落,舒适地看书,脸上的专注特别动人。
从一年级开始,每个月老师都会布置孩子的阅读计划,难度逐渐加深。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书库。每个班级也有班级图书馆。阅读的内容涵盖语言、科学等等门类。养成了阅读习惯,就意味着你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有效的学习策略,能让学习达到一定高度,并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陈舒校长这么说。
万科的基因
赛艇和社会实践
毫无疑问,万科双语学校也带有“万科”基因。名誉主席王石带来的赛艇文化就是一个。
我们当然参观了校园里的赛艇池,这里供平时学生们的训练。孩子们到了初中,赛艇就是必修课。赛艇不仅仅是一项体育锻炼,更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一个团队里必定有强有弱,而只要有一个人的频率,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动作和队友不一致,整个队伍都会受到影响,事倍功半。而赛艇训练又是很枯燥的,这能培养孩子的韧性。难怪牛津和剑桥发起的这项传统经久不衰。除了平时在校内训练,周末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去青浦的赛艇基地下水实训。
另外,万科双语还会提倡学生的行业实践。学生有很多机会在万科旗下的商业中心、养老机构等进行实践。陈舒校长说,希望我们的课程是没有围墙的,孩子们可以走出校园。
去年,万科双语的招生录取比就达到了20:1甚至更低,竞争的激烈程度居然已经不亚于我们之前采访过的名校。陈舒校长说,目前来看这种竞争的态势还会延续。因为这所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以一年级入学的孩子为例,中英文的基础、综合素养、家庭教育观念,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从C班到万科双语,从一个课程模式到一所学校,从理想变成现实,这里面一定有外人无法想象的挑战。陈舒说,“中西融合这个理念,需要落实在每一件细微的事情里去,从9个班变成13个班,这当中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复旦万科成立于96年,有幸走过了民办学校发展的这黄金20年。万科双语目前距离‘全球最优秀的双语学校’,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我们的起步已经很不错,正在努力实现这一愿景。”
➤ ➤ ➤ 延伸阅读
您可以直接点击标题“爸爸真棒”此前的校长对话系列文章
《万玮:浦东最难考的双语学校的70后校长,告诉你焦虑从何而来,又该往哪里去?》
《协和双语总校长卢慧文:知行合一是学校和家庭教育最大的挑战》
《浦东万科:用英文和学生切磋<论语>,这位校长刷新了我们对“国际化教育”的理解》
如果您还意犹未尽,可以关注爱娃的个人公众号了解更多干货——
国际教育地图
一份清晰的国际
学校择校地图
长按关注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