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刷题学数学会越来越没用?

夏骏轶 爸爸真棒 2020-09-14


对学龄前的孩子,很多家长尤为焦虑孩子数理逻辑能力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家长把自身的“数学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民办学校的选拔题目也越来越“非主流”了。

而其实看着“非主流”的问题的背后,正是数学正在回归到数学本来的面貌,通过刷题来掌握知识点的的数学学习方式正在走向消亡,能力建构的培养模式将成为主流。

作者 | 培飞数学教研总监、“爸爸真棒”数学顾问夏骏轶


这几年来,一到升学季,家长们就倍感焦虑,而且焦虑感似乎一年高过一年。幼小年龄段的孩子由于是第一次面对竞争,家长更是如临大敌。

数学考核的“异变”从考察知识点变为考察思维和能力

回顾这两年“幼升小”有关的数理认知题,从2010年开始,每年的核心内容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基本还是等量代换、图形认知、找规律、简单数量关系等等,但是对一些优质小学,思维的灵活性的考察则逐年增加,我们拿上海世外小学近几年的“幼升小”数理类型的题目来看:

 2011年:

1、加减混合运算(20次以内)

2、简单的数量关系应用题。

河边有7只小鸭子和1只鸭妈妈要过河,其中4只小鸭子过了河,问还剩几只小鸭子?第一站上来5个人,第二站下去2人,第三站上来3,问:车上剩几个人,售票阿姨卖了几张票?

3、对应能力,观察注意力

老师在桌上打节奏(4拍),问“少一拍怎么打,少二拍怎么打,少三拍怎么打?”

4、思维训练

找规律、找图形、选择填空。

基本内容上是面面俱到,但是难度适中,考察的灵活性也不强,一般我们家长只要在家里要常和孩子一起活动,并刷一些数理逻辑的题目,孩子状态好一些,顺利通过面试并不很难。

但是到了2016年,题目风格就改变了:

 2016年:

Ipad机考:

1、根据飞机头所对应的方向选择相同方向的箭头;根据飞机头所对应的颜色选择相同或相反方向

这个是考验孩子方向对应能力和逆向思维,相比11年灵活性和抽象性高了很多。

2、观看视频:有一辆车停在左边,右边有3块大石头和1个梯子,请问这辆车应该用什么方式才能过去;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综合使用了数和量的认知

3、动手能力:搭积木

空间构建的能力,另外从搭建中可以看出孩子对数量的感,是有序搭建还是随意搭建,非常考验孩子的实际思维能力

面试:

1、拼图:(考察平面空间构建能力

2、根据图片排列顺序(考察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

3、给出一个立体图形,然后说出从侧面看会是什么形状(考察立体图形感知能力

4、20~50以内的加减法(这个特别难,涉及到数位的认识,即时没有进位退位,对孩子来说也比20以内加减法难的多。)

相信大家看了以上的面试内容,多少能体会到:现在对孩子能力的考察形式越来越灵活,对思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是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可以满足的了。而这些灵活的考核,是我们家长在自己的认知和求学过程中所没有遇到过的,也难怪家长会越来越感到焦虑。 

如果我们做一个总结,就是我们现在对孩子的能力培养,从以前的常规性问题考核,向非常规性问题考核慢慢过渡。简单来说,就是从考察知识点向考察思维和能力过渡。

“异变”之由:回归数学本原让数学课上真的有数学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梅克教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立了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标的“问题体系”,我们把它称为“问题连续体”,这样的问题从封闭到开放,分为五个层次:

我们可以看到,问题越往下,开放程度越高,回答问题所要做的思考更广和更深,创造性也越强。我们很多时候的常规性问题多数集中在类型1和2,而非常规性问题集中在类型3之后。

也许,未来的幼升小面试中会出现这样的题目:

  • 请你用3种以上的方法来表示一下12这个数字

  • 请你创造一个图形变化的规律

  • 请回答一个圆圆的皮球有几个面

如果学校用这种方式来考察孩子的数理逻辑能力,我是丝毫不会感到奇怪的。因为我们对数学的学习正在慢慢回归到数学本来的面貌从操作、感知、建构,到想象、建模、创造,直至更深入的持续抽象思考。而之前通过刷题来掌握知识点的的数学学习方式正在慢慢走向消亡,能力建构的培养模式将成为主流。

去年,在广大家长排队报名学前培训班的当口,上海的教育部门就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了超前学习对孩子之后的学习起不到很大的帮助,反而有坏处。上海市一所知名民办小学的校长也说,“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上海没有哪一所民办小学校长会在招生时,在考察知识点上下功夫。因为根本没必要,这么做就是不懂教育。”而今年,搞“考家长,查三代”的学校也受到了教育部门的处理。这些信息表明了,教育管理部门的态度,就是希望扎扎实实的提升孩子的能力,不要搞突击和刷题,也不要把智商测试、遗传评价这种违背教育初衷的方式加到基础教育中

最近网上有人说:(传统)数学课的问题在于,课堂上根本没有数学”这个说法我是赞同的。其实,希望通过刷题来提升孩子能力的方法,本质上就是一种“把数学搞没了”的方法。稍微了解一下数学的发展和起源,就可以知道数学就是从解决生活难题开始,进而成为一种超越生活的游戏。所以孩子的数学和思维启蒙,就更无可避免的需要从现实生活中诞生,落脚在思维的游戏中。

越来越多的“非常规性问题”其实就是一种探索,一种游戏,而游戏本身就不能以有用没有而论更不能去想是否要考试,不然就不能专注问题本身,游戏也就不好玩了

家庭如何迎接“异变”与焦虑和解,在生活中学数学

焦虑的形成,有教育体制惯性的原因,有家长承受社会压力后的应激反应,也有家长对教育理解的深度不足。但如果焦虑发生之后,社会有一个好的反馈机制平衡,焦虑就会被引导向客观、理性的教育观念之中。而当理性的反馈不足,焦虑就会愈演愈烈,最后形成“集体焦虑”。这样,家长们就更难冷静地面对孩子的教育,抑制不住抢跑的冲动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家长非让孩子多刷题,把数学学习从思维活动转变为体力活动,也就可以理解了。

如果你想让孩子的数学学习回归本原,那么就要先学会与焦虑和解。下面是给家长参考的几条建议:

1认清教育目标

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通过竞争来显示我比别人都强,以便于掌控更多的资源?还是为了通过自身能力的发展来提升认知,进而创造更多的资源?不同的价值模式,最终会造就不同的教育模式。

幼升小,或许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竞争,因为是第一次,对家长而言,感受上似乎就放大了好几倍,但是如果我们从孩子的一生的角度来看,却未必如此。最近人工智能非常的火,不但围棋下得厉害,还学会了写诗,我想如果让人工智能做数学题,肯定也比我们人类做的好。那么问题是,我们是否还要让孩子去学下围棋?学写诗?学数学呢?答案或许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受教育的目的,是我们自身的完善,为了创造更美好的事物,并不是仅仅为了竞争。

2认识自己的孩子

任何测试都只能看出智慧的切片和断面,并不能真正完整的评价一个人,哪怕是小孩子。所以,我们应当更多的去了解我们的孩子,去认识他们的特质,更冷静的看待竞争和外在评价,建立起我们内在的评价标准,也帮助孩子建立起更好的弹性和韧性。

3做孩子“登高的阶梯”

对孩子的数学思维启蒙来说,生活经验永远是根基。这里我给各位家长提供几条思路,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善用联系,常常体现部分和整体

我们的认知是建立在事物的联系上的,数概念的建立和数感的培养,就是基于具体数字的熟悉,以及数字之间关系的自有探索。具体一点说:我们在让孩子认知具体数字的时候要多用到实物,不同种类的实物计数经验越丰富,联系越多,对之后抽象的数概念建立越有好处。

而且在计数过程中,不要光是单纯地点数,可以顺势渗透一些分分合合的内容,让孩子多多理解2中有两个1,5中有2和3等客观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探索我们不要刻意引导,需要顺理成章,让它自然的发生。

比如天热了,家里人都穿拖鞋,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去比比看,他的拖鞋大还是爸爸的拖鞋大,进而可以想想,需要几只宝宝的拖鞋才能和爸爸的拖鞋一样长?再进阶,如果我们用拖鞋来量桌子,需要几只爸爸的拖鞋?宝宝的拖鞋又需要几只?这些内容讲穿了就是计数的部分,但是又蕴含了部分整体的概念,倍数关系等等。

>>>抽象的想象力从具体物体的想象开始

我们常常听说数学需要抽象的想象力,但其实抽象的想象力是从具体物体的想象开始的。所以在儿童早期,搭积木是培养数理能力的好方法,它不仅能建立孩子的空间智能,还有助于孩子进行意象建构。

“意象”其实就是信息的形象,“数学建模”其实就是数学范式在我们的大脑中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呈现。这样能帮助孩子更容易的理解抽象的数学。

>>>多玩“猜一猜”游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猜想的游戏。当我们在和孩子玩清点计数的游戏时,猜一猜培养的是孩子的数感。当我们和孩子在玩规律的时候,猜一猜是培养孩子的模式识别,而“全部都靠猜”的拼图则是建构平面空间意识的最好方法。至于空间感的培养,就更需要各种猜想的活动。

您也可以关注夏老师所在的PlayMath培飞思维数学(微信号:PlayMath-SH)查看更多数学思维游戏。

下期预告


讲了这么多,有的家长可能还是会说:

“道理我都懂,但孩子就是不喜欢数学,怎么办?”

“我小时候数学就不好,孩子遗传我,没办法啊……”

不要急,敬请期待夏老师下周的文章——深度解析学习中焦虑的成因和解决途径,从源头化解您和孩子的数学焦虑。


解锁“爸爸真棒”菜单栏

在菜单栏的“任意搜”搜索“夏骏轶”“教育”“数学”“焦虑”等关键词看更多相关文章


欢迎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学习力|在美国 |他山石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