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择校焦虑的本质,是我们的"自我欺骗"

2017-10-10 ​杨捷 爸爸真棒

最近,“爸爸真棒”的杨捷老师在孩子教育方面深受“选择焦虑”困扰。到后来,她甚至准备让一直接受国际化教育、已经读到初二的儿子,转回体制内参加高考!

幸好,各位熟悉国际化教育的小伙伴们阻止了她这个“不靠谱”的决定。经过大家的深入讨论,杨老师终于明白了自己心底真正纠结的是什么,“选择焦虑”也就迎刃而解了。

后来,杨老师说:“选择焦虑真是每个家长都逃不掉啊,因为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自己欺骗自己!”

话虽如此,逃不掉的“选择焦虑”有没有办法破解呢?


以这件事为契机,“爸爸真棒”的小伙伴们产生了一个新的点子:

如果说自己在选择时免不了“当局者迷”,那么,把您的困惑和疑问写给我们,集结大家的力量给出分析,是不是就能做出比较冷静理智的判断呢?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杨老师经历这件事后写下的总结和分析吧。下面这几个苦恼的家长中,有没有你的影子?人的大脑在做选择时,为啥又这么热爱“自我欺骗”呢?

我们是怎么在做选择时自欺欺人的

首先来分享几个我和身边朋友的故事,看看我们都是怎么被自己骗了的:

故事一  “巧妙回避”问题症结

小A今年上一年级,按照户籍分配到家门口的公办重点小学。他有外籍护照,所以还同时考取了一所国际学校。

A妈了解到:

  • 这所国际学校的生源一般,学业要求不高,属于很轻松的快乐教育学校。

  • 而那所公办小学,由于是区重点,学业要求比较高,估计孩子会有压力,比较辛苦。

A妈于是很纠结:

  • 感觉自己孩子的个性比较绵,担心公办学校他适应不了;

  • 可是去国际学校又不甘心,担心耽误了孩子的基础教育。

我在跟她聊天时,着重于问她“为什么会觉得适应不了?”“觉得哪些基础教育必不可少?”“为什么怕孩子吃苦?”“为什么又不甘心?”等一系列的问题,总之,就是在她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先认同她,然后再回头追问一下她这个观点是怎么得出的。

结果,聊到最后,居然捋出了她一直逃避的问题:孩子从小身体不好,因为体质差常生病,所以担心孩子适应不了公办重点小学。这才是问题的真正症结。

可是,选学校不是选医院,孩子身体是一辈子生活质量的保证,这个时候,应该把强健孩子的身体放在第一位去考虑,毕竟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不帮他谁帮他呢?

故事二  以“孩子的选择”为借口

小B今年10岁,上四年级。暑假里,父母带着她和朋友一家一起去新加坡旅游并上夏令营,之后小B觉得新加坡好,就希望能和朋友一起留在新加坡上学。父母斟酌后,将其留在一个华人家庭寄宿,上了当地的私校。

一个多月后,小B想家,想回上海。B妈很抓狂:“这孩子怎么这样?自己说喜欢新加坡,现在又反悔!自己选择的路难道不该跪着走完吗?”

我很不客气地回敬道:

如果10岁的孩子就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那还要父母干什么?还要法律规定18岁才成人干什么?”

B妈委屈地说:“其实我们也是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给孩子铺更好的升学之路呀。我们在新加坡玩的这段时间孩子特别开心,身心也非常轻松,不像在上海有那么大的压力……”

“如果你们每个假期或者周末都陪孩子在上海及其周边吃喝玩乐,而不是把孩子送入补习班,过像在新加坡度假一样的生活,估计孩子也会特别开心的吧。据我所知,上海吃喝玩乐的地方可不比新加坡少。”我又很不厚道地怼了她。

“可是在上海,不上补习班是跟不上学校进度的呀?”B妈更委屈了。

——那你又怎么知道她在新加坡就一定能跟上人家那边的学校进度?

——在父母身边她还能有个商量,孩子有困难父母还能竭尽全力去帮她,她在那么远的地方谁帮她?

——至于寄宿家庭,如果你家有两个孩子,再同时寄宿在你家两个孩子,你觉得你能分给每个孩子的爱心与关心有多少?”

我连珠炮似的问题把B妈问蒙了。

最后,她也不得不承认,虽然自己知道这样的选择有问题,但是当时,就是用“这是女儿自己选的路,她喜欢就好。”来说服了自己。其实这是一种撂挑子式的责任转嫁,自己欺骗自己说这样最好。

故事三  不敢正视自己的实际欲望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我自己。

本以为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又有国内外求学、工作的经历,还帮助许多朋友分析得头头是道,应对自己孩子的升学选择应该不成问题了吧,可其实不然。

我家的问题首先出在选择太多:儿子6岁以前生长在德国,拥有欧盟的永久居留,又有上海户口。所以:

  • 留在上海,他可以选择上公办学校考高中、考大学,也可以选择国际学校升学;

  • 回去德国,他也可以选择上德国的公校或者私校。

但是选择哪一条路,也都有相应的问题:

  • 我们知道如果高中以前回德国会对他升国外大学有利,但是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跟爸爸两地分居,这是我们都不想走的路。

  • 但留在上海,就要么参与残酷的中考高考(从中国升德国大学是要中国的高考成绩的),要么参与激烈的美本升学竞争。我们只能在这两条路中选择其一。

从孩子的个性角度分析,我觉得孩子更适合上国际学校,尤其是IB课程体系特别吸引我,但是众所周知的IB对学生、对老师的双高难度要求,和美本升学的白热化竞争着实把我吓到了。

从升学结果分析,高考对于孩子的要求主要就是苦练、不出错,这虽然与我孩子的个性不符,但是:

  1.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吃苦与扛得住枯燥的精神;

  2. 这条路我们走过,思路会比较清晰;

  3. 国内现在各式各样的大学太多了,真想考不上大学也难。

分析到这里,感觉如果我们只求孩子有个大学上的话,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参加高考。

我们主编大人在听了我的叙述后,却一针见血地指出:

你做出这样的选择前提是只要有个大学上就行,可事实是你根本就不会满足于随便什么大学都行,否则你就不会放弃升美本的呀。

按照你们现在的条件,如果什么大学都可以的话,你走国际化路线的选择会更多,而且孩子接受的教育过程也更符合他的个性。你不选择的唯一理由其实是:内心的期望比较高,担心达不到,所以逃避正视自己的实际欲望!”

主编的话真是一语点醒我梦中人啊!

选择为什么这么难?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思想家莫尔曾说:“在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

我认为选择艰难的原因至少有两个:

生物学角度  大脑的推拉系统

生物学家研究证明,大脑负责情绪和负责理性思考的是两个不同区域,这两者不能同时工作。感动的时候,就会失去理智;思考的时候,就会不动感情。生物学家把这称为大脑的“推拉系统”

我们在做选择时,尤其是关系到自己孩子前途命运的选择时,很难做到不动感情、绝对理性,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的道理。 

心理学角度  思维捷径

心理学家则告诉我们,即便在理性选择的过程中,当人们遇见不确定性比较多、比较紧急、难以根据以往经验直接做出选择的情况时,大脑也会启动捷径模式(Heuristic),我们称之为“思维捷径”。

它一般存在于人们的下意识当中,有时我们觉得“无缘无故”冒出来的想法就是“思维捷径”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运作的结果。所以,当思维捷径蒙蔽了我们的理性时,我们自以为是周全的想法,却其实已经丢失了选择的主动性。 

解决选择焦虑的方案

可是,在我们的孩子成年以前,这件事不论多么艰难,我们都必须硬着头皮去做。

通过这几年来自己带娃和帮助别人分析的经历,我发现了一个解决选择焦虑的好办法——为自己组织一个决策“沙龙”:

找一个或几个值得信任的、有见地的朋友,把自己遇到问题的实际情况和自己针对这样情况分析的思路和盘托出,让朋友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查找或者抨击自己的思维漏洞。

这个过程,就如同现在流行的批判性思维的实操课堂。

  • 首先,大家一起——审视信息、事实;

  • 其次,与朋友互为旁观者来理性分析;

  • 最后,自己做出独立判断,抛开情绪干扰做出选择。

这个过程,又有点像头脑风暴。总会有人提出有力量的问题,逼迫你回过头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判断、思考过程,更加客观地分析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还有点像进行第三方测评,让一个独立于你和学校之外的人来帮你一起把两边的信息理顺,使得双方信息都透明化出来,以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延 伸 阅 读

点击以下标题,观看更多“择校”相关文章:

《公立?民办?国际学校?择校如择偶,咱们看三观》

《用定量思维解决你的"择校焦虑",还能简化生活》

《莫让国际化教育异化成新的“独木桥”》

欢迎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学习力|在美国 |他山石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