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低配”鸡血法,如何养出了“天才”娃?

勇敢的特雷西 爸爸真棒 2021-04-08

爸爸真棒

领先的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

前不久,我带儿子“裸考”了传说中的“美国优才生选拔”——CTY资格考试。

过了一段日子,收到了成绩,还附了一张证书。这真把我吓了一跳。因为,证书附信上说:儿子在全球2万多名“优才生”里名列前茅,得到了高分奖。

可是,儿子实在是只没有接受过任何超前教育的纯天然野生“大青蛙”,比如,上小学之前,斗大的字他也认不得几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一年级大概可以掰着手指头算算十以内加减法吧……怎么短短三年过去,突然就成了“优才生”了呢?

▲CTY官网

于是,我马上给建议我儿子去考CTY的朋友发了个微信,我说:

“连我儿子也能考那么好,这个考试不会是假的吧?”

朋友是美国学校申请专家,她回复了一堆资料给我扫盲,总结下来,CTY不光是真的,还是个很厉害的项目——

  • CTY(Centre for Talented Youth)——美国精英学生学习中心,是由美国著名的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开办的,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资优少年选拔及培养机构之一;

  • 它只对5%-10%的天赋儿童开放。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等等,都曾经是它的学员;

  • 录取门槛很高。每年有120多个国家的2万多优才学生参加考试,只有20%能被录取,高分奖不到5%;

我一得意,就忍不住在朋友圈里小范围得瑟了一下。结果,立刻收到了好多妈妈的留言:请问,你家孩子是怎么“鸡血”的?

虽然培养出了“牛娃”

可我真不是“鸡血妈”!

说实话,我始终觉得自己距离“鸡血妈”,差着足有十万八千里。

▼比如,以下是我家孩子一星期的日程安排,放眼望去,简直是满目白茫茫,一片空荡荡。

我曾经把这张日程表发给一位“真·牛妈”过目,招来了她银铃般的嘲笑。后来我发现,真牛妈给自己孩子的日程从早上7点排到晚上10点,连周六和周日都分别排了七到八个小时的课程……

并且,真牛妈也真的是全情投入,贴身陪伴。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她本来是一位元气美少女的,却被陪读活活折磨得长出了很多白发……

说实话,我根本没有牛妈的毅力,陪作业超过一小时,我自己就会胸闷气短很想死。

我家孩子每天能把学校作业准时完成我就很满意了……但说句大言不惭的话,他们偏偏成绩就是好。别打我!!!

▼比如,以下是哥哥三年级成绩单,加州数学最高分是2621分,哥哥考了2621分。

妹妹暂时还没有参加过州统考,但她的学校成绩单上,除了“按时交作业”这项得分不高(因为她经常忘记写作业),其他学术成绩全是最高等级。

我是怎么“轻松低配”地鸡娃的?

我从来没给孩子们上过压力山大的“培优班”,但如果说我从来没有“鸡”过娃,好像也不完全对。

不过,我的“鸡娃经”肯定属于“轻松低配”那个版本的,只要有颗足够大的心,加上足够的爱,任何人都能做得到——

1猛抓“知识点”,不如保护“求知欲”

我的朋友大A,他的儿子也是一个小学霸。

有一次,我去他家玩,刚走进院子就惊呆了。因为那里简直是一个小型灾难片现场——各种瓶瓶罐罐堆在墙角,五颜六色的颜料摊了一地,本来应该呆在厨房里的许多调料排成一排,栅栏边甚至还被挖出了一个泥坑……

你为什么可以如此淡定地,让儿子如此放飞自我呢?

他是个好奇的孩子,我要保护他的求知欲。


大A

没错,每个孩子天生就对世界好奇,对探索敏感。可是,我见过太多的爸妈,动不动就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什么好玩的事情也不许他们去尝试——

挖个泥巴?太脏了!

盯着树叶和虫子看半天?浪费时间!

编个脑洞大开的故事?你怎么这么无聊!

把厨房里的几种配料调在一起?别给我捣乱!

殊不知,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起初都是从玩耍中培养的,然而好多爸妈都把这样“不务正业”的玩耍看作是洪水猛兽,禁止孩子去探索去发现。

更可笑的是,我们明明扼杀了孩子天然自带的好奇心,一转身却又舍得花上大把的银子和大量的时间,把他们送去专业机构“培养创造力”、“点燃自驱力”……是不是尽干自己折腾自己的傻事?

在我看来,聪明地鸡娃,实际上是一个“抓大放小”的过程。

什么是“小”?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就很“小”——新知识新技能那么多,光靠爹妈逼,哪里学得完?

那么什么又是“大”呢?“求知欲”和“内驱力”很大很重要啊——打个比方,缺少“求知欲”的孩子,就和手推车差不多,推一步,走一步,你不推,就停下来;而拥有“求知欲”的孩子,就像装上了发动机,不用推他就自己一路跑得飞快。

所以说,你与其费劲巴力地天天和孩子较劲“一加一”、“ABC”,不如保护好他的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保护求知欲的办法其实也相当简单,简而言之一句话——多点自由,少点限制,允许孩子随便玩和瞎捣蛋。

2灌鸡血,不如“传内力”

如果说我曾经给孩子打过什么鸡血的话,那就要回溯到很多年以前,我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上了。

无论是中文书籍的亲子阅读,还是英文书籍的领读和跟读,在孩子们还不能自主阅读的时候,只要他们愿意,我会花上大把的时间给他们讲故事,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奇怪的问题,带他们去图书馆,和他们一起泡在书籍的海洋里。

为什么我那么重视阅读能力?因为“阅读”,归根到底是自学的最强大武器啊!

就像武侠小说里,各个门派研习武功,招式也许各不相同,但内功强大的人,学什么都能事半功倍,随便捡本功夫书,照葫芦画瓢挥出几招,凭着内力就能横扫一大片。

强大的阅读能力,就是学习知识的深厚内力。

朋友曾经告诉我,通过CTY考试的孩子,英文词汇量能高达15000左右。

说实话,这么多的词汇,我从来没见孩子们背过,他们只是从小培养出了对阅读的热爱,接着在之后的海量自主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各种知识,而已。

我没有刻意去“鸡”孩子们的学习,可是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自己鸡自己。我儿子会去图书馆借一堆地理历史的书籍回家研究,也会上网挑选厚厚的计算机书籍趴在地上看……上学之前,他各种调皮捣蛋,上房揭瓦,把我一冰箱的鸡蛋挨个扔在地上“观察怎样的落地姿势鸡蛋才不会碎”,把所有的快递纸箱叠在一起做成超级大城堡……

然后,突然之间,他又迷上了数学和计算机,缠着要我给他报名奥数班和编程班……

▼有个编程课要求小学五年级毕业才能学,结果他还写了封言辞恳切的email给人家,想要提前加入—— 

对我儿子来说,那些晦涩的数学和程序一点儿也不讨厌,无非也就是个玩儿而已。 

所以,我如今非常庆幸自己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培养了他们自学的能力。

这也是我近些年越来越佛系的原因之一:孩子们自己动起来了,老母亲当然越来越轻松喽。

点击这个标题,你可以读到我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旧文:《我家"零基础"娃如何在英文阅读上超过了99%的美国孩子?》

科学“鸡娃”,这件事千万别做

关于鸡血,我还想说的一句话是:

课外活动虽好,但千万不要过度安排,更不要过度期待。

其实有时候看朋友圈,发现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出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也会有冲动,想给自己的孩子增加点什么项目来更进一步。

但我又意识到,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拥有一两个优势和亮点就实属不易了,我必须尊重他们的爱好和成长规律,不应该把他们催肥成“样样精通”、“一身虚胖”的大胖子。

为了时刻帮助自己保持理智,我在安排孩子的日程表之前,先设了一系列“底线”——无论课外活动如何安排,这些规定都是要保证的。

特老师的“底线”

① 每天2到3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可以发呆,可以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② 30到45分钟运动;

③ 10小时睡眠;

④ 每周六,一整天,全家人什么都不干,一起出门玩耍、郊游、逛图书馆、吃好吃的。

没有“底线”地鸡娃,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美国有本书在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关注,书名叫做《被过度安排的孩子》。在书中,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学家Alvin Rosenfeld写到:(特别是)当孩子还在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父母应该少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会落后,相反地,他们应该多多关心孩子的“生活质量”,比如,“孩子有没有足够的睡眠?”“孩子完成作业以后是不是还有足够的时间来玩耍?”

“课外活动很棒,它们丰富了孩子的生活,问题是:孩子需要‘待机时间’和‘发呆时间’。”

Alvin说:“打个比方,安装软件能让计算机更加高效地工作,但是如果你把太多的软件装在电脑上,它就会死机。”

“过度安排”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不良后果呢?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学家Alvin Rosenfeld及《被过度安排的孩子》书籍封面

1丧失“自驱力”

孩子获得“自驱力”,除了保持“好奇心”之外,另一个途径是:拥有“成就感”和“自我控制感”。

美国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发现:

当人们认为自己对一些事情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不仅会失去自我驱动的力量,还会变得抑郁。

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孩子,小学时的成绩(在父母的威逼)下明明还挺好,到了青春叛逆期就一落千丈的原因——自己不想学,父母也管不动了嘛。

遗憾的是,如今很多家长错误地把“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让孩子学到新技能”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马不停蹄地给孩子安排课外活动,把他们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他们给孩子创造出了这样一种生活:所有时间都被活动日程表控制着。

讽刺的是,这种紧凑的节奏实际上会损害孩子的成就感——他们的人生完全是被外界力量控制着、裹挟着前进的,自己根本没有机会做主……这样的经历,反而会导致他们失去自驱力。

伤害了爱的环境

很多爸妈,平时对孩子慈眉善目,可是一旦开始鸡娃,立刻就凶神恶煞附体。

我在美国有个心理医生的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们诊所来了个小病人。孩子的妈妈说她最近食欲越来越不好,也不愿意说话,有时候大人找她沟通,她就凶巴巴地发脾气,感觉不是得了焦虑就是抑郁。

医生朋友私下和孩子交流,小女孩说:“我觉得我爸妈根本就不爱我。他们从来不真正地陪我,只会监督我补课和打球,他们只在乎我的分数,或者只在我赢得网球比赛的时候夸奖我,我任何其他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根本都不重要……”

朋友说:

“现在得抑郁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心理脆弱,动辄想不开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很多孩子内心空虚,失去了依靠。其实,对每个孩子来说,家是他们最安全的港湾,父母是世界上最应该无条件喜爱他们的人……但如果父母太过看重孩子的成就,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我不成功,就不配/也得不到父母的爱……这种想法导致的后果,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前不久,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个身边华裔孩子的故事。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教授,在美国搞研究工作。孩子本人很聪明,在美国奥数的比赛中得过好几次全国大奖,后来进入了一所名校就读。

没想到,入学以后,他加入了一个帮派,在火拼中险些杀人,后来判了很多年刑。

减刑出狱以后,他反省自己的青少年时期,说:“加入帮派,是因为帮派中的感情连接对我太有吸引力了……我在家里总觉得得不到足够的爱,因为父母总是逼着我做这做那,即使我做得再好,他们也总觉得我还不够努力,说我可以更优秀一些。”

心理学家认为,作为父母,我们必须留出足够的自由时间和孩子相处,在这段时间里,不要给孩子设立任何的目标。你们可以一起品尝美食,一起做游戏,或者就是简简单单看孩子做一些没什么“重要意义”的事情 ……

一起度过无聊和温暖的时光,这样做能够培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因为它能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号——无论是否成功,你都值得爸爸妈妈去爱。

“如果孩子感觉到你的爱,那么,生活也许会给他很多难题,但这样的难题永远也不会把他们打垮。”

3引发过度期待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Suniya Luthar曾对课外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她认为,课外活动确实有许多好处,包括:给孩子更丰富的体验;提供和同龄孩子更多相处和交流的机会;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等等。

“不过,一旦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有过度的期待,问题就产生了……这时候,你弹钢琴不是为了喜欢音乐,踢足球也不再是为了好玩。”

比如,一开始,我们想让孩子弹钢琴,其实只是为了培养他对音乐的喜爱,或者锻炼一下他的手指和大脑。但是慢慢的,看见别的孩子在比赛里拿了奖,或者迅速地通过了考级,我们的功利心和攀比心就发芽了,我们把最初定的每天15分钟的小目标,悄悄改到了半小时,又疯狂地加码到1个半小时。几年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孩子连睡觉的时间都快保证不了啦!

临床心理学家Polly在《自尊陷阱》一书中指出: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生活过于感兴趣,觉得自己是孩子成就的观众。参加课外班和比赛,其实只是家长和家长之间的竞争。

“11到12岁之前,是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过度的课外活动会影响他们的自然发展。”Polly说,“孩子需要时间躺着,更多地自由玩耍,需要和爸妈呆在一个房间,‘共同独处’。”

“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把‘人生’和‘成就’分开来看待。”心理学家Paula Bloom认为,“孩子们应该知道,他们的人生不该被他们的成就所定义。即便没那么成功,也有获得幸福人生的权利。作为孩子,他们需要时间玩耍、休息,也需要时间思考——发现自己需要什么,擅长什么,喜欢什么,以及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克服‘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的心理。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安全的氛围,帮助孩子在一些事情上获得自信,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延伸阅读

我家"零基础"娃如何在英文阅读上超过了99%的美国孩子?

6岁前读完1000本书?美式教育这样炼"绝技"

中国爸妈这么拼,却可能拼错了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