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国际化教育图鉴:海淀、顺义妈妈的“两幅面孔”

星图 爸爸真棒 2021-04-08

近几年,因为连年出现哈耶普斯麻的顶尖offer,北京的国际化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最近的一篇关于“顺义妈妈”的爆款文章,又将其推上风口浪尖,描绘出一个被焦虑推动着、为了出国拼命鸡娃的家长群体。

▲打败“海淀妈妈”的“顺义妈妈”成为了新一轮的焦虑榜首

在文中,从国际化学校入学、补课、考试到夏令营、升学准备,无一不透露着两个关键词“紧张”和“竞争”。看看文章的措辞,“给家庭带来巨大痛苦”,“深深的无力感”,彷佛哪一步做不好,孩子和家庭就毁了。

真的如此吗?前不久,笔者和三位在不同阶段选择国际化教育的海淀、顺义妈妈们聊天,最大的感受是,她们焦虑有时,矛盾有时,但更多的是真正了解国际化教育的意义之后,展现出焦虑之外的”另一副面孔“:对于焦虑的消解,和眼光的放远。

Stella

海淀两娃妈,孩子就读于国际学校,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选择国际化教育

Sophia妈妈

顺义三娃妈,孩子就读于民办双语学校,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选择国际化教育

Sara妈妈

孩子就读于海淀著名公立国际部,高中阶段选择国际化教育,目前被加州圣塔芭芭拉大学录取

国际化教育看上去很美

其实是小众中的小众

这三位家长的娃代表的恰好是北京国际化学校的三种主要类别。

根据北京市教委的数据,北京目前有五类国际学校368所,分别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9所、使馆人员子女学校4所、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1个、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25所,和具有接受外国学生资质的中小学289所。未来三年,北京还将新建11所国际学校。

其中,外籍子女学校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国际学校,它们和民办双语学校大多数集中在朝阳和顺义这些外国人、外企聚集区和别墅区;而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公立国际部,则多数在海淀、西城等公立强校云集之地。

在上这些学校的北京家庭中,有领事馆工作人员外企高管,有希望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产、海归,有希望给孩子最顶尖教育的富裕阶层,还有因为没法读公立学校不得不选择民办的非京籍。

尽管看着很热闹,每年藤校放榜时也颇吸引人眼球,但国际化学校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中国大陆,仍是小众选择。

北京市教委的数据显示,在北京国际化学校中在读的中国学生为4.32万人,仅占全市130万中小学生总人数的3.3%

从全国来看,这个比例就更小,“全国就读国际化学校的学生人数,最多的统计数据为28万人,最少为14、5万人,大陆目前有2亿多中小学生,这是一个千分之一的小众选择,因此要更慎重”北京世青国际学校校长助理李锰告诉笔者。

北京圈子

Stella就是这千分之一。

从魔都知名公立中小学一路上升,毕业于985学校后来到帝都工作的Stella,此前从没有想过孩子还能走公立之外的路。

出国转了几年后,Stella的天平倾斜了。

我是公立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但我也能清楚地看到公立教育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个性上的不足。我能读好书、考好试,但其实很多思维上、能力上的培养,学校并没有提供。我希望我孩子的学习能更开放、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限于书本和考试。”

为了老大入学,Stella几乎看遍了北京著名的国际化学校,参加了无数开放日、教育展,加了几百个家长群。甚至为了多一些选择,她还带娃面试过几个上海的国际化学校。

一路看下来,她感到北京和上海最大的区别在于:北京择校除了看学校理念、师资等常规选项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得看圈子。

Stella一开始考虑的是顺义的几家纯国际学校,参观下来,各种高大上,从出口来看,学校每年都能拿到顶尖大学的offer;从成绩来看,学术成绩如IB,每年也都是北京前列;印象最深刻的还有他们对体育和艺术的重视,真正全人教育,与国外接轨。Stella很是满意。

和家长们八卦后Stella发现,上面都是看得见的部分,择校还有看不见的部分,就是“圈子”。

比如某知名国际学校,学生之间经常邀请彼此去大house开派对,家里有游泳池的那种,倒不是孩子们炫富,而是他们的生活本就是如此;

学校的慈善拍卖会一张门票三千,每家还得捐一件拿得出手的东西拍卖,Stella听说有家长捐出一瓶红酒,起拍价上千,最后成交价上万。

“这样的学校理念再好,我们也没法上,不是一个圈子的人,孩子和家长将来都玩不到一块儿;我可不想孩子追着我问为什么我家没有大house,没能捐出限量的名酒。那是另一个世界。”

择校围城

Stella看的第二波学校是民办双语学校,大部分决定出国的中国籍孩子选择的都是这类学校。

和上海的民办双语学校向公立靠拢、在小学阶段就极为鸡血不同,北京此类学校的低年龄段多数比较宽松,强调阅读,强调能力培养,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开展课外活动。

如果要总结这类学校的特点,女儿就读于民办双语学校的Sophia妈妈说:

“我们这类国际学校很适合学术水平中等的孩子,因为学霸会觉得吃不饱,学渣根本进不来。似乎学术能力普通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在国际学校中发展兴趣,找到自信,培养能力。严格来说,也不能说这些孩子学术能力不强,他们很多人展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 

择校过程中,有意思的是,看得越多,Stella发现,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

北京一位择校专家曾给笔者讲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有个SQ的学生想要转学到DS,家长的理由是,认为DS的学术抓得更好;而与此同时,有个DS的学生想要转学到SQ,给出的理由一模一样,只是掉了个个儿,认为SQ的学术抓得更严格。

这是一个择校的围城。就像爱一个人要把他送到纽约,恨一个人也同样要把他送到纽约一样,变的不是纽约,而取决于你看待它的角度,以及你和它的适配程度。择校同样如此。

很多人都说好的学校,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有一家口碑不错的学校,要求家长捐款,孩子之间会彼此询问,你捐了没有,没捐的孩子,据说会有压力。

还有一家民办学校,说自己学生拿过斯坦福offer,还堂而皇之印在了宣传单页上,当Stella怀疑地问,似乎没有听说过时,对方说,我们比较低调。后来知道,这所学校招的最多的是非京籍学生,将有水分的顶尖offer印在单页上,其用心显而易见了。不知虚实的家长如果第一次接触,可能还会觉得它厉害。

外界八卦起来一般的学校,也不一定不适合:

有所外界口碑一般的新民办学校,一部分在读学生家长却认为新学校有其好处,各种资源都会放在学生身上,他们总体觉得满意,并且孩子读着不愿意离开。

还有几家口碑一般的学校,每年升学出口却还不错,Stella觉得奇怪,了解下来才发现,他们内部会实行分层教学,好的学生会单独分在几个班,单独教学,专门出成绩。

“对我来说,学校理念是否符合我的期待很重要,但最后能否落实,还是得多和不同的学校家长聊。我们常和孩子说要批判性的看待事物,我们自己也不能人云亦云,知道自己最看重什么,再独立判断。”

新政过后

经过大宝的择校,Stella以为自己已经把流程跑通,对学校也有了足够的了解,丝毫没有担心过二宝的择校问题。可当二宝到了要找学校时,Stella发现自己被打脸了。

原因是,几年间北京的民办教育政策发生了变化。

从近几年开始,朝阳区的国际化学校招生不能跨区,特别对于非京籍学生来说,社保须在本区连续缴纳半年,劳动合同、房屋租赁和居住证持证也须满半年。其他区各有不同的时限政策,如东城非京籍儿童需要法定监护人在东城区连续工作并居住满一年及以上。海淀区有一定的跨区招生名额,但比例也在逐年降低。

这样一来意味着,家长如果想上朝阳的学校,必须提前半年到一年以上做好准备,各种证得凑齐了,不然就有可能进不了心仪的学校。

如果孟母三迁放到如今的帝都,孟母估计得花上一年半到三年,才能完成三次“择邻处”的举动。

“现在择校,家长得先看最现实的问题:户口、房、社保等分别在哪里,先解决了在哪里读书的资格问题,再来谈孩子更适合这个区域的哪个学校。”一位择校专家告诉Stella。

不仅如此,今年4月北京发布《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公民同招”,且不得抢跑,“严禁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对于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民办学校,学校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

政策一出,学校和家长都压力山大。

一些民办学校直接叫停开放日,入学确认也延后到和公立学校同步。热门学校还好,基本学前班阶段都招满了,一年级对外就没有几个招生名额了,即使放到5月底“公民同招”时也无妨。可对于一些体量大、特别是新开设没多久的学校,招生上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朝阳的一些学校,受到”锁区“以及”公民同招“的双重影响,要“生存”还是要“品质”,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家长也在想对策,最直接的方法是,提前“占坑”,进入心仪学校的学前班,而不是等到幼升小阶段,避免激烈的竞争。这意味着家长和孩子的所有准备都要提前至少一年。

还有的家长,避开一年级入学,而是在二年级到五年级插班,这样做的风险是,万一学校没有插班的名额就可能上不了了。

▲随手就可以搜到的插班攻略真的可信么

学费之殇

不仅如此,Stella还惊讶的发现,和老大读国际化幼儿园时学费10万左右相比,现在的幼儿园学费已经飙升到约15万,短短三四年涨幅近50%。即使如此,热门的国际幼儿园还是供不应求,多的得排队得两年才能上。

老大所在的国际小学也颇为热门,一席难求,小学阶段的学费水涨船高,几年内的涨幅达30%,到老二读小学的时候,怕是又要高很多。

在北京读国际化学校是个“奢侈品”。整个K12读下来超过300万的学费,还要加上各种课外班的费用,普通人实在承受不起。除非是读性价比极高的公立国际部,三年在30万左右,但人家需要极高的中考成绩,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达到的。

Stella和朋友们抱怨:

Stella要知道北京的国际学校学费涨得这么厉害,应该早点生孩子,能省好多钱。

早知如此,不是应该少生孩子多种树么?


朋友

▲鼎石高中费用含住宿。其余学校均未包含住宿费(数据为2018年)

国际化学校的撕裂

千辛万苦选好了学校,进去后,考验才真正开始。

如果说小学阶段孩子们仍可以放飞自我,试错成本低,到了初高中,家长和孩子的心中的弦会绷得紧紧的。再加上,北京的民办双语教育的升学录取虽比以往要好,但仍逊色于公立国际部和纯国际学校,稍有风吹草动,家长就会有迷茫和焦虑。

最近,Sophia妈妈失眠了好多天。她女儿所在的民办双语学校刚公布了IB成绩,远低于去年。

尽管女儿才刚上初中,她仍不可避免的焦虑。

“很多家长自出分后已经度过好几个不眠之夜了,失眠时间和所在年级成正比。我两天没睡好,算调整快的了。今年的成绩太让人意外了,关系到孩子的规划和家庭的未来,没几个人能淡定。”

几个月前,当笔者第一次见到Sophia妈妈时,曾对她的淡定以及自我反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此前,女儿一度英文水平一般,跟不上课,Sophia妈妈一直和孩子共同学习、背单词、看英文电影,每周制定学习计划,开家庭会总结计划执行情况等等,用行动抵抗焦虑,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

“当时我之所以不那么焦虑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孩子成长的时间拉长了。我认为假以时日,只要方向没错,孩子持续进步下来,在学术上不会太差。”

她还总结出父母焦虑产生的原因,一个是中国家长对学术的执念太深,另一方面是双语学习确实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再淡定的家长,在周围一片焦虑情绪的裹挟之下,仍不可避免对自己的选择表示怀疑。

“本来家长们对IB就雾里看花的感觉,现在很多人会纠结,是不是选错了体系?”

“MYP和DP的衔接是否会出现断层?学校是否应该使用IGCSE?”

“是不是要考虑美高?”

“是不是自己放手太多了,需不需要陪伴更多?”

反思了两天之后,Sophia妈妈想通了,还是要回归孩子本身,先放下焦虑,合理管理自己的期待值,想办法强化孩子的能力,包括时间管理能力、自学能力等,而不是盲目加码课外班。

“国际学校是最典型的围城现象。每年很多人挤破头进来,也有很多人千方百计地转走。其实没有完美的学校,家长还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值。”

Sophia妈妈是笔者看到的国际化学校家长的一个缩影。

她们有焦虑——完全没有焦虑的家长是不存在的;

也有反思——警惕自己在焦虑推动下做出伤害孩子长远发展的举动;

不希望自己有抱怨者、消费者的姿态——认为我花了这么多钱上国际化学校,学校就应该保证孩子的成绩,不用自己操更多心;

而更愿意用行动者的姿态来消解焦虑——抱怨之前先问问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花了多少精力?有没有培养孩子良好的探究能力、阅读习惯、时间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抗挫能力?

公立国际部的独秀

高中阶段读国际化学校,绕不开的名字就是公立国际部。

在北京,公立国际部在国外大学升学方面是神一样的存在,申请成绩远超北京的国际学校和民办双语学校,以及全国其他城市的国际化学校。特别是传说中的“四大金刚”——北师大实验,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和十一学校,几乎每年都出最顶尖的offer。

曾任北京人大附中副校长的沈献章先生,此前接受笔者采访时提及,从他退休前十几年的时间里,他感到越来越多公立学校的学生放弃了国内高考申请出国。

“全国每年约有1千万考生参加高考,而国内985、211大学就是那么100来所,招生有限,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想把孩子送出去。”

从人大附中学生出国的情况可见一斑。据沈老师介绍,人大附中ICC有三个课程系统,每年有将近300人出国,再加上人大附中本部也有读到高二,高三放弃国内高考的学生。两者加起来有将近400人,几乎和人大附中考国内大学的学生持平。

▲截图来自人大附中ICC官网首页

Sara来自“四大金刚”之一的著名公立国际部,出国就是考虑到自己的理科水平一般,难以考上清北。

对于像Sara所在的知名公校的学生来说,考不上清北,其他大学就没什么好读的了,不如出国。不少学生就是这样上的公立国际部。

▲截图自北师大实验的官网

在分析为什么帝都公立国际部的申请成绩会这么好时,Sara妈妈说:

  • 主要是因为生源好,能进国际部的通常都有很高的中考分数,这些学生基础不错,考试不会太费劲;

  • 其次是因为学校的老师和资源好,学校会提供各种活动的机会,既有利于申请,也让孩子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成长。

有留学顾问曾和笔者八卦,一些公立国际部的外教水平可能还不如有经验的中教,所以有的学生上外教课感觉吃不饱,不得不出来补课。

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成绩已经很好,但他们还想通过补习,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梳理考试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节约复习时间;或是学校不开某些课程,他们希望通过课外学习参加AP等考试。

位于海淀黄庄的一家国际课程培训机构负责人曾告诉笔者,到他们这里来上课的,一半是各个公立国际部的学生。有意思的是,你能明显地区分哪些是公立、哪些是私立或是美高回来的学生。公立学校的学生一般都穿校服,一个个有点学究的样子;私立或是美高的学生很多都健身,高高大大的样子,穿着随意。

“学习上确实是公立国际部的孩子更好,民办学校的学生比不了,但后者特别招人喜欢,性格特别好,更容易沟通。这其实就是取舍,看你更在乎什么。公立国际部出成绩,而国际化学校确实在全人教育的培养上更胜一筹。”上述负责人告诉笔者。

整个申请的过程,Sara妈妈说,她比较佛系,放手让Sara自己去准备。可她看到有很多家长特别费心,做了很多功课,对申请的了解程度抵得上顾问;有的家长甚至直接代劳,认为孩子的想法不够“成熟”,用自己的意志“干扰”孩子的申请和选择。

这样的说法笔者在一位“四大金刚”学校的升学指导处也听到过,申请中,他们很无奈的是,很多时候,家长会和学生一起来咨询,家长反而问的比学生要多,有时候家长想要孩子去的学校,和孩子自己想要去的学校不一致,他们得花很多力气来说服家长,很是“心累”,不少孩子会“屈服”于家长的选择。

可是,“父母想问题不见得真的是对的,他们可能会更功利一些。如果把人生放长,即使没有上到特别好的学校,也不意味着人生就完了。”Sara妈妈说。

后记:

Stella说,她时常觉得对如何通过国际化教育培养出孩子感到不确定。

“感觉思维还停留在公立阶段,却要走一条全新的路。过去公立系统内,成绩是看得到摸得着,可量化的东西;而现在所谓国际化教育培养的能力虚无缥缈,多年之后才能见分晓,完全没有经验,不确定性又很强。我不知道12年这么大投入下去,最后娃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有这样想法的国际学校家长不在少数,Stella看到,很多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面对国际化教育这个新生事物。

“我们面对的时代和娃们即将面对的时代完全不同,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放下自己固有的一切,经验、模式、消费者的心态,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成长。

“爸爸真棒”后台回复关键词:【北京】即可进北京国际教育福利群

1️⃣听线上讲座公立国际班毕业生及私立名校鼎石、领科、启明星等校方代表和家长面对面交流

2️⃣领北京国际化学校择校指南2019海外大学升学榜、IB分数榜、学费榜及招考指南文章合集。

👇扫描二维码,进入后台👇


爸爸真棒



点击以下标题,观看"爸爸真棒"更多北京国际化学校相关文章

北京国际化学校学费竟比上海贵出百万?| 105所京城学校大揭秘

哈耶普斯全国最多,TOP30 Offer过千,原来我们对帝都真正的力量一无所知

京城IB学校大盘点,究竟谁性价比最高,谁又最值得上?

更多专题

▼扫描二维码,关注“爸爸真棒”,在后台回复下方关键词,即可获得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回复“爬藤”看各种爬藤秘笈、幕后故事;

👉回复“幼升小”,“小升初”看不焦虑的幼小初升学信息;

👉回复“升高中”,看转轨、初升高信息,三大国际课程介绍;

👉回复“美本”,看正确的美本打开方式;

👉回复“数学”,“语文”,“英语”,解决学科学习难点;

👉回复“美国教育”,看中美教育比对和美国教育深度观察;

👉回复“科学用脑”,掌握大脑规律,让孩子更有效率地学习;

👉回复“牛娃分享”,看“双语”、“美高”不同体制牛娃的升学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