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绿色生态”城市底色



位于栖霞区寅春路的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即将为患者服务。院区漂亮壮观的外表下藏着“绿色秘密”——施工过程全程绿色;绿色建材设计使用率达90%以上,防水材料及卫生洁具均使用绿色建材,达到节水等级二级要求;住宅外墙保温材料采用石墨复合保温板,实现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作为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市级试点,该院区处处体现着绿色低碳理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去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碳”工作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低碳城市试点为主线,加快构建低碳发展政策体系,绘就“绿色生态”城市底色。




着力提升老百姓环境幸福感




蓝天白云是老百姓对环境质量最直接的感受。去年,我市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湖、清洁的土壤,都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环境幸福感。


2022年,全市PM2.5浓度27.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1%,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绝对值排名全省第4,空气优良率79.7%。


去年,我市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省考以上入江支流全部达标,42个国省考断面累计均值水质优Ⅲ比例达100%,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100%。


土壤生态保护有序开展,土壤污染修复持续推进,完成地下水污染分区划分,将原有7个“十四五”省控地下水监控点位优化调整为17个。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2021年10月,我市启动首次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首次摸清了我市的生物多样性家底:已累计完成1828个样线、86个样地、6394个样方、684个样点的野外调查工作,目前共调查记录到846种植物、324种陆生脊椎动物、636种昆虫、579种水生生物、145种大型真菌,合计2530种物种。


去年,我市着力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坚决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各项整改工作达到序时进度,并以整改为契机,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加快雨污水管网清疏,攻坚交通噪声、油烟扰民等问题,环境信访投诉办结满意率达历年最高。




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





去年9月,长江江苏段江豚科考工作启动。科考队员出发第一天,就在南京段水域发现了江豚;科考过程中还曾观测到母子豚嬉戏。


“微笑精灵”江豚是长江南京段水环境提升的见证者。为了这抹“微笑”,我市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去年9月29日,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协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分别通过江苏省和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当年10月24日起同时施行。


本次协同立法是南京都市圈首次跨省域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南京和都市圈流域城市一道,针对各类“长江病”追根溯源、系统治疗,不断破解水体治理等难题,推动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去年,我市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按期完成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省级销号,沿江完成湿地修复1600亩、矿山生态修复255万平方米,全市完成绿化造林1.6万多亩,超额完成2054个入河排污口年度整治任务,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100%。


“长江传奇”号游轮和其所处的幕燕滨江风貌区,承载了厚重的长江文化“家底”。两年来,该片区通过“江岸联动”,不断挖掘长江文化,打造长江主题游线,成为市民游客钟爱的打卡地。


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拥江发展的古城南京正积极行动,努力走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前列,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的璀璨明珠。


接下来,我市还将继续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持续推进沿江产业转型转移、岸线功能调整优化,严格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塑造“一带十片、两环多廊”生态空间格局,严格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实施江豚、洲岛和湿地保护等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去年9月,高淳区国华水草栽培专业合作社成功获得高淳农商行发放的100万元贷款,这是全市首笔“GEP生态价值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双碳”战略之下,良好的环境质量正不断创造经济价值。


去年5月,南京钢铁炼铁事业部第二炼铁厂5号高炉率先达到吨铁510千克燃料比攻关目标,在维持原有产能基础上吨铁降低了20千克燃料消耗。这20千克来自生产流程上的工艺、结构优化,通过节能,实现降碳。


这两个案例,是我市去年以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生动实践。作为碳排放总量居全省第二的重工业之城,我市正以高度政治自觉,扛起建设“双碳”城市的使命担当。


去年,我市编制出台《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绿色低碳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年度推进碳达峰工作要点》等文件,着力构建“1+3+12+N”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按照“存量减碳、增量低碳、碳资源化”方向,“一企一策”推动“两钢四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新建“两高”项目源头把控。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去年夏天我市遭遇极端连续高温天气,电力运行经受住创纪录负荷考验,光伏总容量保持两位数增长。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市将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古都,让城市处处彰显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城乡宜居之美






来源:南京日报(综合修改)

编辑:汪金宁
策划:石勇、张健审核:褚方樵、王莎发布:孙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在看你就赞赞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